祭父一周年

老胡瓷语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秋风起,梧桐叶落满街头。整整一年了,去年的今日,清晨六点,天刚破晓,父亲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人生一世,谁都有合眼的时候。365天前,父亲临终的遗容,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祥和最慈善的遗容。</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0年,父亲出生在当时叫饶洲府的鄱阳县,胡家祖上世代居住在南昌安义县,以竹篾手艺闻名乡里。从小,他便跟着族中长辈学习剖竹制篾。</p><p class="ql-block">十七岁,那是1947年的春天,祖父把一套打磨得锃亮的篾刀交到父亲手中:“去景德镇吧,沿续叔叔的香火,继承叔父的家业,以后你就把叔当爹吧……”</p><p class="ql-block">少年的父亲背起行囊,独自踏上百里路遥 ,走鄱阳湖水路来到景德镇。这是一趟逆水而行的旅程,也是父亲少年时改变命运的人生变革之路。</p><p class="ql-block">父亲来到景德镇,本是做“少东家”的。沒到二年,景德镇解放了,新中国的诞生,让父亲的命运再一次改变。少东家沒做成,到练就了一套精细的篾工活。沒过几年,同在昌江河边以造船为生的外公,把自己贤惠聪明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便有了我们兄姐六人。</p><p class="ql-block">命运在考验着每个行走在历史中的赶路人,也巧妙的把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个赶路人的归宿,早就做好了安排。</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为了我们兄姐六人的成长,辛劳一生。母亲年轻时,忙于工作,是个事业型的女人。在我们兄姐中,有几个都是在亲戚家长大,唯有我是在没有亲戚关系的王妈黄爸身边长大。儿时的记忆,至今仍然难忘:父亲肩扛着我那二十来斤口粮(大米)、手里提着几两食油,走着崎岖的小路,送往我的养父母家……</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秋风起,亲人已逝,只存怀念和感慨。</p><p class="ql-block">十月的天空,云淡风吹。一大早,赶到父亲的故居,二姐已摆好祭品,给父母大人敬香鞠躬,小弟来后,我开车带着在景的家人,去城南的陵园,给父亲扫墓。</p><p class="ql-block">人其一生,终会长卧青山。做完祭祀活动,我带二姐还有小弟和小弟媳,来到我的三宝茶室,泡茶叙家常。午餐时,我们去到不远的三宝“素善斋”,吃素餐,以示对父亲和母亲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2025.10.28.夜,记於玉泥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