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纪行4:探访阿巴克霍加麻扎建筑群

老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喀什古城打车,向东北行驶约5公里左右,来到位于浩罕乡艾孜热特村的香妃园,探访阿巴克霍加麻扎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巴克霍加麻扎,是来自中亚的穆罕默德·玉素甫(阿巴克霍加之父)家族陵墓,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同治十三年(1874)改建,形成规模庞大的宗教陵寝建筑群。 <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存58座坟茔,</span>埋葬穆罕默德·玉素甫家族及其后裔共5代72人。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修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近代讹传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传说中的香妃)葬于此,故又将此陵墓称“香妃墓”。实际情况是容妃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裕陵贵妃园寝。2014年,以香妃文化为主题,对阿巴克霍加家族陵墓景区进行升级扩建,转型为香妃园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香妃园,首先来到新建的香妃园宝月楼和香妃戏蝶铜像。 宝月楼内,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了香妃的一生及其传奇故事。香妃铜像生动展现了香妃与蝴蝶共舞的场景,象征其美丽、纯洁与自然的和谐‌,是香妃文化的重要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巴克霍加麻扎建筑群依然是香妃园的核心建筑,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伊斯兰建筑之一。整个建筑群由门楼、高低礼拜寺、加满清真寺、讲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进那始建于1812年的门楼,眼前便是一亮。两侧高大的砖砌圆柱与门墙,通体镶着蓝底白花的琉璃砖,精美华丽,光洁可见,雄伟壮观,极其富有维吾尔族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楼西侧,紧连着高低礼拜寺,始建于1873年,由高低错落的两组建筑组成。高的一座踞于平台,用于夏季,可感凉风爽爽。低的一座半陷地下,用于冬季,必是暖意融融。两寺虽然面积不大,但建筑风格独特华丽,高寺内木柱精雕细刻,天棚藻井式彩绘图案组合多变,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堪称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高礼拜寺的立面以及立柱的精美装饰,其无与伦比的华丽木雕和石膏装饰,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低礼拜寺,其匠心独运的半地下设计,起到冬季保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前走,西北角的讲经堂是这陵园里最早的建筑,朴素的穹顶下,似乎还回荡着当年阿訇在内殿冬讲、外殿夏授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讲经堂,来到陵区西侧的加满清真寺。加满是维吾尔语音译,意为“集中”、“汇聚”、“聚礼”。这座始建于清同治12年(1873年)的寺,便为汇聚四方信徒而建,以满足陵墓守护者、附近信众以及前来朝拜陵墓的穆斯林的礼拜需求。其建筑是敞开式的,极通透,由内殿、外殿、庭院三部分组成。最动人的是那外殿的六十二根木柱,撑起一片幽幽的荫凉。踱步其间,一根一根地看过去,柱头与顶部的藻井上,彩绘的莲花、祥云与金色的光环,竟无一雷同。这细微处的变化,比那宏大的穹顶更令人神往,仿佛窥见了无数无名匠人虔诚而自由的性灵。内殿的二十一个拱顶连成一片,不仅分散压力,而且具有传音作用,回音效果特好。驻足其内,不由地“啊”了一声,余音便清朗地散开,悠悠地荡了回来。这声音,仿佛穿透了百年光阴,清澈如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内殿看出去的外殿立柱阵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殿拱顶,可起到扩音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看到了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主墓室,位于陵区东部,始建于1670年,是新疆境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穹顶式建筑,构筑精美,其外墙和层顶全部采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然而,墓室的庄严,几乎让人忘却长眠在这巍峨的穹顶之下的阿巴克霍加,取而代之的是香妃的美丽传说。历史的评价,有时竟被这琉璃砖的光芒,晃得有些模糊了。传说,有时比石头更坚固,也比历史本身更得人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出阿巴扎霍加麻扎,已近傍晚。回望那一片琉璃的穹顶,在渐暗的天光里,静默无声。它曾是霍加政权兴衰的见证,如今作为香妃园的核心建筑,成为新时代的一处风景。那个动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那曾被视为“圣裔”的权威,也早已在历史的尘埃里消散。今天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是寻常百姓安稳的日子。祝愿新疆一天更比一天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b>【链接】</b>穆罕默德·玉素甫是明末清初新疆伊斯兰教依禅派重要传人,阿巴克霍加为其子,本名为依达也提拉。“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霍加”一词,来自波斯语,也译作“和卓”、“火者”、“和加”等,意为“显贵”或“富有者”,在中亚和新疆,则专门用于指伊斯兰教的“圣人后裔”,也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阿巴克”则为“首领”之意。阿巴克霍加大意为“圣人后裔首领”,也是对依达也提拉的尊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阿巴克霍加为明末清初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创建了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权,一度成为准噶尔部统治南疆的代理人,在天山以南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强橫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不久便在暴动中死亡。在清朝收复和治理新疆中,其后裔多次掀起叛乱,图谋分裂国家,祸害各族民众,直至光绪初年将其余孽彻底剿灭,历时120余年。据考证,容妃是穆罕默德·玉素甫家族旁系后裔,其叔兄等在家族成员中坚定拥护和支持清政府收复新疆、治理新疆,后迁住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