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 寻根祭祖园

MA.DAJUN

<p class="ql-block">游完黄河壶口瀑布,午餐后前往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洪洞寻根祭祖园,是国内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近景区,即刻被它的大门所震撼,大门很有特色,为槐根造型,古老沦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写着大大的“根”字影壁墙,两侧有“饮水”和“思源”四个大字。仔细一看“根”字少了一笔,寓意着:期盼五湖四海的游子回家团圆。</p> <p class="ql-block">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和篆书“饮水”、“思源”四字,是原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瑞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包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园之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园区,我们延着导游图指引的方向,游览了再现移民情景的三组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洪洞大槐树最美剪影</span></p> <p class="ql-block">元朝末期的中原地区,因战乱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丁稀少。而山西的特殊地理优势,保存了大量人口。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用户部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作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移民政策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同宗不得同迁一地”。导致部分人改姓或逃亡。洪洞因地处交通要道,广济寺旁的汉代大瑰树成为移民办理手续的官方标志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奏议下诏移民</span></p> <p class="ql-block">根据《明史》《明实录》巜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到全国30个省市(重点是汉地18省)2217个县,迁徒长达50年之久,涉及了1230个姓氏,移民达百万之众。</p> <p class="ql-block">移民途中,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反挷上路,用长绳连接在一起,如厕需“解手”,后演变为方言代称。而“背手”的习惯,可能因长时间反手捆绑而保留下来,人们普遍认知为“背手”是从大槐树走出来的民族习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讲不完的故事,图中左侧是当年的移民壮丁,右侧,已经变成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迁民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洪洞官府为防止移民逃跑,在小脚趾甲刻刀痕,形成“小脚趾甲分瓣”的生理特征,后被视为山西后裔的“家族密码”。</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是祭祖园内标志性景观,相传明代初年,官府从山西省调集大量移民去开发中原,大槐树下集合出发,所以,大槐树成了“根”的象征。中国人有句俗语“五百年前是一家”,从明初到清末,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布神州大地。</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槐树,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东方第一树”,是世界上最大的槐树,也是中国著名的古树之一。</p> <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大槐树已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故乡。</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据考古人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颗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浮雕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浮雕图长20多米,高4米多,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书圈长卷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大槐树移民初起、离别乡土迁徙途中的悲惨情景,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绘画语言丰富,将气壮山河的世纪巨浪都凝聚在史诗般的雕塑里,堪称是展示移民文化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苏三卸枷,跟大槐树移民没有关系,但是因京剧《玉堂春》里苏三那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让洪洞县在几个世纪里全国闻名。这个雕塑也是在暗示你,在洪洞还有一个著名的《苏三监狱》,该监狱建于1369年,是全国唯一一座保留明代形制的监狱,是山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祭祖堂前露天铜鼎香炉</span></p> <p class="ql-block">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在祭祖堂找到了我的姓氏牌位,虽没上香,但为列祖列宗深深地鞠下了三个躬。</p> <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传唱千年的民谣,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紧紧相连,祭祖堂内人头攒动,争相献香拜祖。</p> <p class="ql-block">在大槐树这承载600多年迁徙记忆的土地,仿佛能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祖先对话,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不仅是通往历史的钥匙,更是开启心灵深处那份对根的眷恋。踏入景区,根雕大门以苍劲槐根为形,宛如岁月凝固的守望者,引领你步入这段非凡的历史。穿越“根”字影壁,笔力遒劲的“根”字提醒着你,根,是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槐树下,触摸斑驳的历史印记,让我深刻懂得了根的分量。洪洞大槐树不仅是景区,更是亿万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斑驳的记忆,每一份思念都找到了归宿,踏上寻根之路吧,让心灵在洪洞大槐树的怀抱中得到净化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献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百架包机万人入晋寻根祭祖仪式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在祭祖园景区,有个有趣的地方,所有卫生间都叫“解手坊”,对于不懂“解手”为何意的游客,近在迟迟还在到处询问。对于唐山游客而言就容易了,“解手”,就是如厕,也是唐山方言,至今仍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移民后裔将山西方言、习俗带入唐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交融现象,“解手”、“背手”成为移民历史的活态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次大槐树之旅虽然短暂,但意义非凡。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值得一游!华夏姓氏的摇篮,探寻根脉的起点。古建与绿植神仙搭配,历史韵味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