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高风爽时,重阳寄深情</p><p class="ql-block"> 任平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历九月初九,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重阳节踏着秋的韵律如期而至。这一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不仅是时序更迭的标记,更凝结着国人对长寿的期盼、对亲友的思念与对生命韧性的赞颂。从汉魏时期的宴饮登高到如今的敬老怀亲,重阳节的习俗在岁月流转中不断丰富,却始终坚守着“感恩”与“传承”的核心,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符号。 </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的崇拜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将数字分为阴阳两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九”作为最大的阳数,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叠,故而得名“重阳”或“重九”。这种对数字的文化解读,在汉末曹丕的《九月与钟繇书》中便有记载:“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早在千年前,人们便已借重阳节的名称寓意,寄托对生命长久、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望,这种朴素的祝福也成为节日最初的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开阔心境与美好未来的向往。每到重阳这日,无论城市乡村,人们总会携家带口,寻一处山峦丘壑,拾级而上。秋日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澄澈透亮,云朵似精心雕琢的棉絮,在天际悠然飘荡。褪去夏日炽热的阳光变得温柔和煦,将金色的光辉洒在山间的草木上,枫叶泛红,松柏苍翠,野菊点缀,晕染出一幅迷人的秋日景致。攀登途中,耳边是清脆的鸟鸣与山间的风声,鼻尖萦绕着草木的清香与野菊的淡雅,疲惫与烦忧在自然的怀抱中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天地辽阔,群山连绵,河流如带,村落星罗棋布。古人登高,或许有避灾祈福之意,正如《续齐谐记》中记载的桓景随费长房登高避灾的传说;而如今的登高,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舒展与情感的释放。人们在俯瞰大地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壮美与自身的渺小,从而豁达心胸,理清思绪。同时,登高也象征着“步步高升”,既是对事业学业的期许,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结伴而行的人们,或畅谈生活琐事,或分享人生感悟,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让重阳节的登高更添几分温情与惬意。</p><p class="ql-block"> 佩茱萸、饮菊花酒,是重阳节流传千年的民俗,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情怀。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古人认为其具有驱虫祛湿、辟邪消灾的功效。每逢重阳,人们会将茱萸枝叶佩戴在身上,或插在发髻中,甚至将其制成香囊随身携带。这种习俗在唐诗中多有体现,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以茱萸为意象,写出了重阳佳节游子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让茱萸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菊花则是重阳节的另一张文化名片。秋日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挺立,以坚韧高洁的品格赢得世人的喜爱。重阳赏菊,不仅是欣赏其千姿百态的花容与淡雅清幽的花香,更在于品读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精神气质。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重阳饮菊花酒成为习俗。人们将菊花与糯米、酒曲一同酿制,待重阳之日启封饮用,酒香中夹杂着菊香,甘醇清冽,寓意着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文人墨客更是对重阳赏菊情有独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写出了赏菊时的洒脱与快意;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则借菊花抒发了细腻的情感。如今,各地在重阳节期间常会举办菊花展,千余种菊花竞相绽放,黄的似金,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赏菊、咏菊、画菊,成为现代人感受重阳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也让菊花所象征的坚韧品格在新时代得到传承。</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敬老”成为节日的核心主题之一。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赋予了重阳节关爱老人、感恩长辈的时代意义。这一举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传统文化中“孝老爱亲”的理念一脉相承。古人认为,九与“久”谐音,重阳节寓意着长寿,而老人是家庭与社会的财富,关爱老人便是对“长久”祝福的最好践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重阳节,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社区组织老年人文艺汇演,儿女们带着父母出游赏秋,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晚辈们会为长辈准备可口的饭菜,陪他们聊家常、忆往事,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这种敬老之风,让重阳节不再仅仅是登高赏菊的休闲节日,更成为传递亲情、弘扬美德的重要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也是一个承载着乡愁的节日。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重阳的登高、赏菊、佩茱萸,都可能勾起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正如王维在异乡登高时发出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千百年来,这种乡愁情怀在重阳节的习俗中不断延续。如今,即便交通与通讯便捷,许多人仍会在重阳这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无法归家的人,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向亲人送上节日的祝福,让思念跨越距离,温暖彼此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从汉魏时期的“享宴高会”到如今的敬老怀亲,重阳节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千年岁月,其习俗与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承载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秋日的阳光温暖依旧,山间的野菊年年绽放,重阳节所蕴含的感恩、坚韧与团圆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不妨放下忙碌的琐事,陪长辈登高赏菊,与亲友畅谈叙旧,在自然的景致与亲情的温暖中,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让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代代相传中永远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清雅斋文学社征稿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要说我们学问不深,不要说我们经历太少,其实人生的故事很多很多,虽然其中有眼泪也有欢笑;不要说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说我们不谙世事尽欢颜,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滋味,我们的体会需要别人的认同。也许,当你看到好友有文章发表的时候,会因羡慕而跃跃欲试;也许,当你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故事或心情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欣赏;也许,你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想一鸣惊人却无处施展。。。。。。 </p><p class="ql-block"> 清雅斋文学社,为了响应“双百方针”,活跃文化领域,提高本社知名度扩大社员影响力,拟定期在本社以美篇的形式为社员发表作品文集,现面向全体社员和各界文学爱好者征集诗、词、书、画、曲、赋、散文、篆刻、根雕、奇石、摄影等稿件,文章体栽不限,不怕幼稚,只要有个性;辞藻不求华丽,但求真情流露。我们不求浩瀚的大海,但求一两朵小浪花。 </p><p class="ql-block"> 你还在陶醉吗?还在犹豫吗?学友们,请拿出你谱写心灵的妙笔,沉淀你最自信的心绪,为我们文学社编奏一曲梦的乐章,也为你们成长的旅程捎上一束美丽的花絮。</p><p class="ql-block">投稿要求</p><p class="ql-block"> 作品思想健康,内容新颖,有真情实感,文体不拘。凡耳闻目睹,触景生情,或风物人情,自然景观等等,均可投稿。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读后感、日记等任何体裁,由你选择。本美篇平台急需各种比赛中获过奖的作品。 2、投稿栏目:“亲情驿站”、“书海拾贝”、“感悟生活“、“青春絮语”、“心灵家园” “芳草萋萋”、“诗韵飘渺”、“赛文优选”、“创意火花”“艺海扬帆”。投稿时务必请标明所投栏目,否则不予接收。 3、作品必须为自己原创,严禁抄袭。 4、稿件,诗歌在50行以内,一般文章字数在1500字左右。 5、统一用wps形式端正书写,题目下面依姓名 示例格式如下: 题目:黑体四号加粗居中 题目下面注明姓名***,黑体小四居中 正文:宋体小四 正文后另起一行附上:原创首发 楷体小四</p><p class="ql-block">投搞对象</p><p class="ql-block"> 本社全体会员以及社会各文学爱好者 </p><p class="ql-block">投稿方式及数量</p><p class="ql-block"> 每位投稿者最多五篇作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保证质量,符合格式,然后将作品统一发至微信平台或1126900679@qq.com。 15935034358微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投稿时间</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小时均可</p><p class="ql-block">联系方式 :15935034358</p><p class="ql-block"> 另:投稿时将自己的简历一份,生活照一块发过来 ,以便编辑时使用 ,谢谢合作!</p><p class="ql-block">联系人:任平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