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三千年燕蓟文明的脉搏

一品燕麦Joy

<p class="ql-block">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古人笔下的北京,自古便是形胜之地。怀揣着对这座城市千年文脉的探寻,我踏足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 16 号的首都博物馆。远远望去,这座现代建筑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庄重轮廓,玻璃幕墙折射着天光,与周边的城市肌理相融,既具当代设计的利落,又暗合传统建筑的沉稳气度,仿佛一座时空容器,静静等待着访客开启文明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入,率先抵达地下一层的文创区域。这里是文化与创意的交融之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将千年文物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从印有青铜器纹样的书签到复刻玉器纹饰的摆件,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对于热衷盖章留念的人而言,这里的印章更是藏着惊喜,轻轻一按,便将首博的印记定格在纸页之上,不少游客驻足挑选,想着将这份来自古都的礼物带给远方亲友,让文化的记忆随心意传递。</p> <p class="ql-block">  稍作停留,我便直奔此行的第一站 —— 琉璃河遗址展区。踏入展厅,仿佛瞬间穿越到三千年前的燕蓟大地。这里陈列的文物,是北京建城文明的直接见证,正如《左传》所言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印证了西周时期燕国都城的存在,将北京的建城史清晰追溯至三千年前。展柜中,锈蚀的青铜礼器、朴素的陶器残片,静静诉说着燕地先民的生活图景,它们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佐证,更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文明交融的生动例证。驻足于一尊青铜鼎前,鼎身的饕餮纹虽历经岁月侵蚀,仍可辨其威严,仿佛能听见商周时期祭祀的钟声,在时光深处回响。</p> <p class="ql-block">  从地下一层回到一楼大厅,目光立刻被中央那座硕大的牌坊吸引-—“景德街”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镌刻在木质牌坊之上。这是按比例修复的历代帝王庙门前牌坊,如今,若一睹其原貌风采,唯有在首都博物馆方能得见。抚摸着牌坊上细腻的雕花,脑海中浮现出梁思成先生的话:“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这座牌坊虽经修复,却依旧保留着明代建筑的规制与神韵,斗拱交错间,尽显中式建筑的精巧与庄重,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历代帝王庙的过往,也连接着古今建筑艺术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走进燕郊发展史展馆。这里如同一条穿越时光的长廊,出土的陶器、青铜器与珠宝依次陈列,铺展开中华文明陶器发展的壮阔画卷。“陶,孕文明之始;瓷,载文化之流”,展柜中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内壁绘制的鱼纹生动鲜活,线条流畅自然,让人不禁感叹先民的创造力;一旁的青铜器爵,三足鼎立,腹部纹饰繁复,虽历经千年,青铜的光泽仍隐隐可见,印证着《考工记》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造物智慧。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燕地先民生活、 祭祀、劳作的缩影,每一道纹路、每一处造型,都藏着文明演进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分为东区与西区,直观而言便是圆厅与方厅。圆厅作为主题展区域,青铜展与玉器展堪称精华。步入青铜展,仿若置身于商周青铜文明的圣殿,一尊尊青铜鼎、簋、尊排列有序,纹饰或威严、 或灵动,展现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风貌;玉器展则另有一番温润之美,5层的玉器展区虽面积不大,却看点十足。羊脂玉凌霄花玉嵌饰质地温润细腻,花瓣层层叠叠,仿佛下一秒便会随风摇曳,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的唯一一件凌霄花型玉嵌饰;青玉硅油荷叶配线条流畅,将荷叶的舒展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作为北京地区首次发掘有明确纪年的女真贵族墓葬品,它见证着民族融合的历史。凝视着这些玉器,不禁想起《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古人以玉喻德,而这些历经千年的美玉,正是中华文明温润品格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方厅的北京通史陈列是常设展,堪称首博的灵魂所在。这里讲述着北京从青铜时代到今日的历史脉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沿着展厅的脉络前行,从燕蓟古城到辽金燕,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一件件文物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我特意提前查看了一层服务台的讲解时间,跟随免费的人工讲解深入了解。讲解员指着一件金镶玉鬼虎符,讲述着古代兵符的妙用;谈及西晋木质太和造像时,又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娓娓道来。若不愿跟随讲解,也可支付押金租借免费讲解器,自带耳机聆听,更能沉浸在历史的叙述之中。在通史展厅,我停留了许久,看着玻璃展柜中晚清太监李莲英的板指,这枚价值高达两亿的文物,玉质通透,纹饰精美,却也藏着晚清宫廷的风云变幻,让人不禁感叹“一座博物馆,半部城市史”,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跌宕起伏的时代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除了常设展,首博的临时展览也颇具亮点。东区2-3层的年画展,色彩鲜艳的年画描绘着民俗风情,让人感受到老北京的年味;6层的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塔刹、经幢等文物,展现着佛教建筑艺术的魅力。而让我尤为震撼的,是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瓷塑,小小的瓷器之上,工匠以精湛技艺刻画出生动的戏剧场景,人物神态、服饰细节栩栩如生,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将戏剧的张力与生活的气息完美呈现,正如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言“巧夺天工”,这便是古代工匠智慧的极致体现。</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肚子咕咕叫起,展厅内禁止饮食,好不容易有机会来到这里,顾不上那么多了,在走廊上从背包里拿出保温杯喝了口热水忍着饥饿又回到展厅继续探寻。首博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更在于细节之处的人文关怀。文创区域除了地下一层,一层也有店铺,且一层文创店还设有沉浸体验中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考古挖掘,让文化传承以更有趣的方式延续。</p> <p class="ql-block">  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当我走出首博时,天光已渐柔和。回首望去,这座建筑依旧静静矗立,而我的心中,却已装满了三千年的燕蓟文明记忆。从琉璃河遗址的青铜残片到明清宫廷的玉扳指,从景德街牌坊的木刻雕花到景德镇瓷的戏剧人物,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璀璨印记。正如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而首都博物馆,便是用无数“石头”与“玉石”,撰写的一部属于北京的宏大史书。若想从古至今地了解北京、认识北京,首博无疑是首选之地。提前7天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门票,乘坐地铁1号线至木樨地站C1口出,直行500米便可抵达,花费半天至一天的时间,便能与这座城市的干年文脉对话,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人铭记许久。</p> <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佛度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