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自助游之四十七——建水古城

仙人掌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是这次川滇行的必须打卡地之一。原本计划从龙陵一路东南直达建水,然后北上昆明,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因要去楚雄,只有东到楚雄、昆明,然后南下建水,绕是绕了点,可目的还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称巴甸,位于云南南部约22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建水古城内现存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7个,省、地、县文保单位147个,文物点358处,地面文物数量居全省5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建水古城现有3个国家4A级景区,分别是建水文庙、朱家花园和学政考棚。</p> <p class="ql-block">到建水古城一下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类似“天安门”样的建筑,其差别在于门洞的一和五、城楼的三层和两层,被誉为“小天安门”和“滇府第一楼”,2006年第六批国保,滇南重镇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朝阳楼原名迎辉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839年),是明代临安卫城东门城楼,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清顺治三年,其他三座城楼均毁于战火,唯朝阳楼因结构稳固而幸免,后多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朝阳楼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涂晫所书“雄镇东南”巨匾,背面为张旭草书“飞霞流云”拓刻。</p> <p class="ql-block">城楼两侧均有楼梯可登楼参观。</p> <p class="ql-block">古城俯瞰</p> <p class="ql-block">城楼里的“滇越铁路史料展”。</p> <p class="ql-block">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街上虽不像节假日那样人头攒动,但也是游客不断。</p> <p class="ql-block">“香满楼”,一座古色古香的品茗小院,竹影婆娑,青茶飘香,好一个休闲发呆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曾容登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的临安饭店,着实气派。其“建水汽锅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南汽锅鸡倒是吃过,味道鲜美,家里现在还放有紫陶汽锅,只是不知道这建水汽锅鸡味道有什么特殊,今天没口福了。</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天君庙,原称赤帝官,俗称火神庙,庙内祀奉传说中的火神祝融。</p> <p class="ql-block">建水普应寺,又名观音仓,始建于1466年,清代重修,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古城“七庙八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城红井街21号,是朱老总在滇军任职期间的(1914年)的居住地,该建筑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现存朱德卧室、马灯等原物,并设有陈列室展示其驻防期间的革命事迹。</p><p class="ql-block">旧居为1912年建造的四合院,原为朱老总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曾师仲家族宅院。朱德在此居住三年,期间组织指挥剿匪、保护滇越铁路等战斗。朱老总1962年重返建水时曾回访旧址。旧居内没有游人,只有一位女性工作人员,没有纸质资料。</p> <p class="ql-block">朱老总重返建水时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杨尚昆、王震、陆定一、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碑刻。</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主街道左侧有一小广场,广场上南侧有扇形分布的十二眼井和粉墙黛瓦的院落,原来是一座紫陶馆。</p><p class="ql-block">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亦获得“中国紫陶之都”称号。紫陶采用建水五彩山高铁陶泥,经无釉磨光工艺制成,表面光滑如镜。其独特之处在于阴刻阳填装饰技法,结合书画、金石雕刻等传统手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紫陶表面呈天然红、紫、黑等色泽,搭配彩泥镶嵌装饰,极具观赏。又因其全手工制作产量有限,加上独特的柴窑烧制工艺(需二十多天,烧掉二十多吨柴),进一步提升了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小院不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陶成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游人也可以亲临操作,体验制陶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御麒堂前的广场上有呈扇形分布的十二眼井,故称“扇井”,始凿于清康熙年间,清末重修后成为古城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央十字路口往南,有南城门,也叫阜安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建水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北门永贞门、东门朝阳门、西门清远),明末毁于战火,1994年建水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得以重建。其名称“阜安”源于《诗经》,意为富足安宁,寄托了古人对祥和生活的向往。城楼称环翠楼,寓意“兴旺发达、安宁祥和”。南门外墙附满了爬墙虎,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景观。城门有台阶可以登上城楼的,但却有铁将军把门。</p> <p class="ql-block">南门内侧有座供奉土地神(福德正神)的土主庙,为明清时期遗存。据说土地神能庇护地方平安,守护百姓,是汉族的一种民间信仰,哪承想土地公公也是要铁将军守护的。</p> <p class="ql-block">古城门也有座城隍庙,是建水“七寺八庙”之一,省级文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中殿、两厢等建筑,其裢项(卷棚顶与歇山顶的组合)设计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面的网红打卡墙。</p> <p class="ql-block">尚院客栈气派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白雀寺是一座清代始建、民国重修的寺庙,包括大门,前、中、后殿和厢房,现为地方非遗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白雀寺隔壁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道教建筑玉皇阁,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而得名,现存建筑为三进院落。因天降大雨,道观内少有游人,几乎算是包场了。</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后院内有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改名为崇文塔。塔呈四方形,高20余米,是一座13层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玉皇阁和崇文塔是记录和反映建水宗教历史发展进程中佛、道两教相互融合塔院相处的重要史证。</p> <p class="ql-block">大雨渐渐停息,侯车期间,再次回望朝阳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