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语文传承与创新中见生长力量——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望月

<p class="ql-block">于语文传承与创新中见生长力量——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论坛学习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2025年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论坛上,我有幸聆听了五位生态语文核心课程传承人的精彩讲座,沉浸式感受了“传承与创新生态语文·写作与科技融合赋能”的深刻内涵,于语文教育的传承根基与创新活力中,看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无限可能,也对自身教学有了诸多启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经典为基,在文本深掘中唤醒思维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孔涛老师以经典绘本为实例剖析冲突构篇的教学分解与拓展,让我深刻认识到经典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富矿。以往教学中,我对经典的解读常停留在表面,而孔老师的课堂展示,教会我要从冲突架构、人物心理、主题意蕴等多维度拆解经典,引导学生像侦探般在文字里“找线索”“理逻辑”“悟深意”。比如在经典绘本教学中,可带着学生分析画面与文字的冲突、角色行为与心理的冲突,以此培养学生的文本解构能力与逻辑思维,让经典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成为学生思维进阶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成长为脉,在叙事表达中积蓄生命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红琴老师以成长记叙文为教学实例讲授“一类文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明白成长类写作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流淌与文字淬炼。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聚焦“成长的转折点”“情感的触发点”,教会他们用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抒情让文字有温度、有力量。就像黄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在回顾成长故事时,不仅是在写一篇作文,更是在梳理生命的轨迹,在文字打磨中学会审视自我、表达自我,让写作成为成长的“见证者”与“助推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思想为翼,在散文构思中拓展创意边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庄军老师以散文式构思为教学实例讲授不同学段的创意表达,打破了我对“创意写作”的狭隘认知。原来创意并非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基于生活观察与思维发散的“合理创新”。庄老师的课启示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常规视角”跳脱出来,比如写“春天”,可以引导学生从“一粒种子的春天”“一位老人记忆里的春天”等独特角度切入,用散文的形散神聚特质,让文字既充满个性思考,又有情感与主题的内核,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在创意表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文领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情感为魂,在文本精读中滋养真挚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姬玉芝老师以精读中的情感为教学实例讲授作文中的情感真挚,提醒我“情感真实”是写作的灵魂。很多学生作文“假大空”,根源在于缺乏对文本情感与自我情感的联结。姬老师的课让我懂得,在精读文本时,要带着学生“共情”——与文中人物共情,与作者心境共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迁移”——把这种共情能力转化为自我表达的真诚。比如教《背影》时,可先让学生沉浸在朱自清的父子深情中,再引导他们写自己与亲人的故事,让情感自然流露,让文字成为真情的“传声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发现为眼,在生活观察中拓宽选材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钱可芬老师以培养敏锐的视角为教学实例打开学生的选材空间,解决了我教学中“学生写作没东西可写”的困惑。其实生活处处是素材,关键是要有“发现”的眼睛。钱老师的课教会我,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建立“素材采集本”,记录日常的小感动、小思考;可以开展“微观察”活动,聚焦一朵花的绽放、一只蚂蚁的搬家……当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挖掘闪光点,写作的选材就有了源头活水,文字也会因“真实的生活质感”而动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在传承与创新中做语文教育的追光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论坛学习,五位传承人的讲座如五束光,照亮了我语文教学的前行之路。他们在生态语文传承中深耕,在写作教学创新中探索,让我看到语文教育既要守住“经典、情感、思想”的根,又要插上“科技、创意、个性”的翅。未来教学中,我愿以他们为榜样,在语文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不断求索,做一名引领学生发现语文之美、生长语文之力的追光者。</p> <p class="ql-block">以情为笔,绘就文字与生命的温度——听姬玉芝《相信情感的力量》讲座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论坛的系列活动中,姬玉芝校长《相信情感的力量》的讲座如一股清泉,让我在语文教学的理性探索中,重新审视“情感”这一语文教育的灵魂要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生活体验,我深感这堂讲座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指引,更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细节扩写:让情感在文字镜头中清晰成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姬老师所讲的“细节扩写”训练,如同一台“文字摄像机”,教会学生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的镜头。生活中,我们常有“感动于心却难以言表”的时刻,比如看到母亲深夜缝补的身影,若只写“妈妈很辛苦”便失了温度。按照姬老师的方法,拆解动作——“扶着墙换鞋”“把包随手扔在沙发上”,捕捉神态——“紧锁的眉头”“黯淡的眼神”,记录语言——“让我歇会儿”,这些细节如同一个个镜头,拼接起来便是一段饱含深情的画面。在教学中,我曾引导学生描写“奶奶的关爱”,有学生从“奶奶颤巍巍递来热牛奶的手”“杯沿上残留的口红印”这些细节入手,让读者瞬间共情。这让我明白,情感的传递无需空洞的抒情,只需把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镜头”用文字定格,便能让情感在纸页上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情感信物:让回忆在具体物象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情感信物”的概念,为情感表达找到了一个具体的“锚点”。就像《秋天的怀念》里的菊花,承载着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与生命的领悟。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情感信物”——爷爷留下的旧算盘。那上面的铜锈、磨损的算珠,每次看到都能勾起我对爷爷教我算数时的点滴回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情感信物”,有孩子写“爸爸总也修不好的老花镜”,透过这副眼镜,写出了父亲对孩子学习的牵挂与沉默的爱。这些信物是私人记忆与独特观察的融合,让情感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附着在具体物象上的真切牵挂,让读者能循着这些“信物”,走进写作者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内心独白:让真实在矛盾思绪中自然流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姬老师“三层递进引导学生向内看”的方法,让我明白真诚的情感表达需要勇气直面内心的“黑暗念头”。生活中,我们并非时刻都是“完美的情绪管理者”,比如被朋友误解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甚至怨恨”,但后续又会生出“愧疚与反思”。在写作中,学生常怕暴露“不完美的想法”,而姬老师鼓励大家“写下第一个真实的念头”,再通过追问“然后呢?”,让内心独白形成一条流动的“情感河流”。我曾让学生写“与父母的一次争执”,有学生先写“我恨死妈妈了”,接着追问自己“可她平时对我那么好”,这种矛盾的心理流淌,恰恰是最动人的真实。这让我懂得,写作的勇气,始于直面真实的自我,哪怕这份真实带着些许“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情感心电图:让情绪在起伏曲线中立体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绘制情感心电图”的创意,将抽象的情感变化可视化。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本就是波澜起伏的,比如一次考试的经历,从考前的紧张,到考中的专注,再到考后的忐忑与查分时的激动,这些情绪的波峰波谷,若能像心电图般呈现,文字便有了节奏与张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为自己的“一次难忘的旅行”绘制情感心电图,有学生标注“看到大海时的狂喜”“被海鸥啄食零食时的窘迫”“离别时的不舍”,一条曲线串联起这些情绪节点,让文章层次分明又情感饱满。这启示我们,情感不是 flat(扁平)的,而是 dynamic(动态)的,只有捕捉到这种动态变化,文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AI时代:让情感成为人类写作的独特标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AI可以快速生成“标准化作文”的时代,姬老师的讲座更让我认清:情感的真诚与独特,是人类写作不可替代的价值。AI可以模仿结构、堆砌辞藻,却无法拥有“爷爷的旧算盘”背后的私人记忆,无法体验“被朋友误解时的矛盾心理”,这些源于生命体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该守护的“人类领地”。在日常教学中,我愈发注重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故事,抒真实的情怀”,因为我坚信,只有扎根于情感的土壤,文字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在写作中遇见并拥抱最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姬玉芝校长的讲座,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情感教学”的新认知。它让我明白,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唤醒与表达的引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愿以“情”为笔,带领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既习得表达的技巧,更收获生命的温度,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情感的真诚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