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5日早上7点50分从成都出发,开始为期七天的川西彩林盛宴之旅。这是我们两人第二次来四川游玩,也是我的第五次四川之旅。从早晨阴沉沉的成都出发,一路经过都江堰、青城山、汶川、绵虒,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理县。</p> 天空云雾缭绕,时高时低,蒙住了太阳的明媚,滋润了黛黑的丛山和苍翠的树林,一幅幅朦胧的山水画卷随着车轮在窗外一卷卷展开。耳朵飘进来一个个熟悉的曾经游览过的四川地名,让我们对眼前的景色更有了一份亲近感。 <p class="ql-block">进入汶川境内,感觉两边的高山骤然更加高大挺拔,如一个个巨人屹立在道路两侧。车辆依山傍河蜿蜒而行,高山连着峡谷,悬崖挨着峭壁,山体陡峭,更显锝沟深谷窄。 </p> 汶川地区的地形以险峻著称,四成以上区域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是典型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一条条青色的凹凸不平的沟壑从墨绿色的陡坡上悬挂下来,看似是一处处高山风景,实则是大山一道道深切的裂口,也是人类一块块沉重的伤痕。 <p class="ql-block"> </p> 蓉昌高速,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昌都,又是一条打通无数高山、建起诸多桥梁和隧道、跨越千山万水的“天路”,都江堰到汶川的都汶高速是蓉昌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的故乡在汶川县绵虒镇,汶川也是被称为“生活在云朵上的人”的羌族重要聚居地之一。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巴车经过汶川紫坪铺水库时,导游的讲解让我们又想起那段全国人民都悲痛的日子。 <p class="ql-block"> </p> 行驶了三个小时后抵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直到1987年7月,正式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400个不同的民族名称或自称。经过民族识别后合并和归类,把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都合并为藏族。阿坝州有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桃坪羌寨和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在海拔1980米的理县朴头镇午餐后,我们即将进入旅程的第一个景点毕棚沟。抬头望天,蓝天清清,白云悠悠,餐厅的老板都说我们运气好。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秋季是毕棚沟的旅游旺季,进入景区的车队排得很长,于是我们在离景区大门不远处下车走进景区。镶嵌在郁郁葱葱的高山中的一条道路直通向景区大门,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溪流,中间是穿梭的车流、人流和各种当地特色商品摊位。卖牦牛的摊位上,挂满了新鲜的牦牛,藏族汉子正在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招徕游客。</p> <p class="ql-block">毕棚沟风景区,素有“小九寨”的美誉,被称为“川西小瑞士”。最高海拔在5922米的毕棚沟,自然景观原始古朴,涵盖冰川、雪峰、海子、原始森林、溪流、飞瀑、高山草甸、红叶、花海、彩林等自然风光。每到深秋季节,枫树、械树、桦树、鹅掌松、落叶松等渐次经霜,树叶被染成绮丽的鲜红与金黄色,还有冰雪覆盖的群峰峻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身披霞帔的白雪佳人”。</p> 景区观光车停车场上,一辆辆观光车驶进驶出,一批批游客上上下下,满目的绿色和沁人的清气,让我们等待上车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了。 观光车的第一站是龙王海,传说这里被群山包围的湖底里居住着龙王,故得名。翡翠般的高山湖泊“龙王海”海拔约2950米,由清泉湖和静海以及雪山融化水汇聚而成,深秋的湖面如天然调色盘般斑斓。龙王海是四川省100个最佳观景点之一。<br> 云雾缭绕半山间,清风拂面似仙游。千山竞秀,苍翠欲滴。妖娆的云雾时上时下,遮没了山峰的刚毅,增添了山色的俊秀。湖面泛着云层的光晕,飘着枫叶的红与黄。吸一口清冽的风,把这份静谧美好印入脑海。 <p class="ql-block"> </p> 踏上1.7公里的环湖栈道,彷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游乐园。光影交织,红胜火,绿如玉,黄似菊,各种颜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肩迭踵,如一群色彩精灵在栈道上和湖面上撒欢、飞舞。 潺潺的龙王海瀑布不大,充沛的水流溅起的水花随风飘散,灵动了山水,也让景致更有诗意和意境了。 <p class="ql-block"> </p> 观光车驶过离龙王海2公里远的娜姆湖,这个湖泊是以传说中圣洁的藏族姑娘“娜姆”命名的。秋天的桦树、落叶松如一条黄色的丝带环绕着碧绿的湖水,清澈的湖面泛着层层绿色和黄色的涟漪。我的眼光跟着湖面移动,直到它消失在我的眼帘。 <p class="ql-block"> </p> 不一会儿观光车就抵达了上海子,换乘电瓶车后我们前往更高海拔的景点。海拔在慢慢升高,道路也更陡峭了,一个弯道接着一个弯道,游客们的身体也随着道路东倒西歪的。 <p class="ql-block">到达第二个景点磐羊湖时,天气依旧是雾气重重的。磐羊湖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湖泊,海拔约3676米,因常有磐羊在此出没而得名,是毕棚沟的核心景点之一。</p> 也许是海拔更高,湖畔的槭树、枫香树、黄栌等树叶还没有变红,墨绿、深绿、青绿、蓝绿、黄绿、浅绿、草绿与天空、白云、群山、丛林一起倒映在湖中,营造了一个天地合一的静谧时光。 <p class="ql-block">天际湖因湖面开阔且四周雪山、彩林景观连绵无际而得名。抬头看白雪皑皑的山顶,低头看银光闪闪的草甸,明镜般的湖水把间或蓝色、有时又变灰色的天空瞬息变化都录进了湖水里。引人入胜的风景让我渐渐忘却了因空气稀薄带来的不适感。<br></p> 磐羊湖海拔约3668米的垭口,是观赏雪山的最佳观景点,也是景区最高观景点之一。雪山、彩林与瀑布,垂直层层呈现在眼前,遥不可及,又像是唾手可得,扑面而来的是真切的震撼和磅薄的惊艳。<br> 离开磐羊湖景点,电瓶车把我们带到了毕棚沟风景区的最高点,海拔约3900米的燕子岩窝。空气更加稀薄了,天色也变得灰蒙蒙的。没想到毕棚沟这么冷,我们没有穿够衣服,又冷又有点晕的我,下车后就在电瓶车站看着刘兄走进燕子岩窝的高山草甸中去了。 在燕子燕窝可以近距离里仰望雪峰,黑白相间的山体,如一刀一线都变化无穷的版画,被大自然雕刻得深邃细腻,充满视觉冲击力。 燕子岩窝的红石滩,让我想起了澳洲塔斯马尼亚的火焰湾(Bay of Fires),那里著名的红岩石滩是由标志性的橙红色地衣覆盖的岩石和洁白的沙滩组成的。毕棚沟的红色苔藓覆盖的石头与周围晶莹的雪山、金黄的彩林组成的画面也会成为我记忆里的另一道彩光。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又高又冷的毕棚沟风景区游玩了近五个小时后抵达古尔沟镇,入住古尔沟温泉山庄。古尔沟地处理县古尔沟神峰山下,故又称古尔沟神峰温泉。古尔沟是天然温泉疗养胜地,是一个集泡温泉、赏红叶、体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我们对于泡温泉不感兴趣,要好好休息,第二天又是登高过冬观景的一天。</p> 早上十点从古尔沟温泉山庄出发前往奶子沟,两人都穿上了羽绒服、戴上了毛线帽,感觉身体温暖舒服。一路上道路两旁的高山丛林上都挂满了霜,白花花、沉甸甸的一片接一片。丝丝缕缕的白云从淡蓝色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如圣诞树上的白色灯带点缀在黄绿相间的树林中。 <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与黑水县接壤的刷经寺。刷经寺镇隶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1960年红原县名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是我国唯一因长征得名的县。1935年8月,红军左路军从马尔康卓克基出发,经刷经寺向阿坝进军。作为红原南大门的刷经寺,是红军长征进入红原大草原的重要门户,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红军经过阿坝州地区时非战斗减员最多。</p> <p class="ql-block">从刷经寺到黑水县目前没有高速公路,沿着G347国道我们将进入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童话世界。</p>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东、南及中部都是高山峡谷地貌,沟谷与山脊并列,最高奥太基山峰海拔达5286米。黑水县是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中国除台湾外最后一个被解放的地区。1952年7月24日,黑水获得解放。G347国道穿越黑水境内,沿线多为陡峭山体和深切峡谷。在黑水县的芦花沟深处,长眠着12位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是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看着窗外连绵壮观的雪山峭壁,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是如何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忍受饥饿与寒冷、穿过枪林弹雨、翻雪山、过草地完成了传奇又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在白茫茫的一片中,大巴车在国道边停了下来。下车一看周围,停着不少车辆,还有几个叫卖牦牛烤肉和当地特产的摊位。再抬头望向道路的对面,不禁目瞪口呆,眼前的白色梦幻世界完全没有真实感,让我目眩神迷。海拔3900米的雅克夏雪山观景平台,是观赏雅克夏雪山和杉树林的绝佳地点。 雅克夏雪山的主峰海拔4743米,G347国道如一条长丝带贯穿整个雪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理坐标,以四季变幻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闻名。冬季是积雪覆盖、银装素裹。秋季有八十里奶子沟彩林与雪山交相辉映,桦树、青杠形成金黄至橘红的色带。夏季的云雾与原始森林交织,海拔4000米以上还可以看到高山草甸和冰川遗迹。眼前的云雾层层叠叠地在白色的雪峰、黑色的山脊和金黄色的原始冷杉林中飞舞,飘在空中,又落在树梢。雾散山见,雾起山隐,U形峡谷俨然成了一个美轮美奂、变幻莫测的魔幻世界。<br> <div>远眺高山雪顶的银装素裹,近观杉树林间的粉妆玉砌,白中带灰,灰中透蓝,一排排金色的树木如一面面锦旗林立在晶莹的雪世界里,壮丽又耀眼 。 <br></div> 坐上大巴车,我依旧沉浸在雅克夏雪山和杉树林的奇妙景色中。离开G347国道黑水段的最高海拔处雅克夏雪山隧道洞口,海拔就逐步降低了,雾散了,雪化了,树林更茂盛了,黄色和红色的彩叶在绿树林中闪耀,五颜六色的藏族风情的村庄和色彩斑斓的树林让我们目不暇接。 奶子沟彩林景区是黑水县五沟彩林之一,八十里天然彩林是亚洲面积最大的、色彩层次最丰富、观赏时间最长、冰川与彩林结合最好、彩林与藏寨结合最佳的"五最"彩林。“奶子沟”在藏语中是美丽富饶、幸福安宁的意思。八十里彩林谷一直延伸到雅克夏雪山河谷,享有“八十里画廊”的美誉。 奶子沟彩林树种主要由桦树、松树、柏树、枫树和各种乔木组成,还有不同色彩的针叶林、阔叶林、次生林、灌木丛点缀其间,密密麻麻地层层覆盖了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丰茂的植被,灿烂的阳光,充足的氧气,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身处深谷又独享清幽雅静的奶子沟,到秋天更是美甲天下的彩林世界。大红、紫红、粉红、金黄、鹅黄、土黄、草绿、墨绿、褐色、咖色的各色树叶,填满森林的角角落落、沟沟壑壑。各种色彩跳跃于群山之间,估计再过一周,呈现在眼前的更是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油画。 <p class="ql-block">洛哩措是奶子沟八十里彩林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一个藏语意为“森林中的湖泊”的高原湖泊。洛哩措原来是个砂石场,后经人工筑坝拦水并填筑湖心岛而形成以秋季彩林倒影和藏族艺术彩绘为特色的彩林观景点。</p> <div>湖中心平平无奇但熠熠生辉的小岛在不大的洛哩措里显得格外注目,让我看一眼就挪不动脚步了。琉璃般的湖面平静如镜,随光线折射出宝蓝色和翡翠绿的光芒。包裹在湖泊周围的重重叠叠的彩林倒映在湖面上,湖面一丛树,湖里一座林,瑰丽的森林把清澈的湖泊染成了彩虹池,一个彩色的水世界。 </div> 湖面上竖立着一棵棵枯树,是被涂绘为藏族图腾图案的彩绘枯木,在雪山、彩林和碧水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艺术画面,让我想起了新西兰南岛瓦纳卡湖(Lake Wanaka)中央那棵“世界上最孤独的树”的柳树,洛哩措的山景、湖景和树景绝不亚于瓦纳卡湖。<br> <p class="ql-block"><br></p> 沿着长长的木质栈道可以走到湖中央,彷佛一弯腰就能把满满的绿色捧在手心,一伸手就能将一簇缤纷的树叶揽入怀中。景在眼中,人在画中。 洛哩措距离羊茸哈德村仅6.5公里,十几分钟我们就抵达了被誉为“中国最美藏寨”之一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沙石多乡的羊茸村。可惜天公不作美,下午三点多到羊茸村的时候,淅淅沥沥的毛毛雨下得越来越密了,安顿好晚上的住宿后我们就撑着伞在寨子内外闲逛起来。 羊茸村全称羊茸·哈德,是嘉绒藏族聚居村。“羊茸”是藏语音译,在西藏地区称为象雄,而象雄文化是藏文化的根基,反映出当地人是西藏象雄人的后裔。哈德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吉祥幸福”之意。本村人称羊茸村为“冬巴嘎”,藏语意为“向幸福出发之地”。 村寨地处奶子沟八十里彩林"落叶松林"的核心区,北接辽阔的红原大草原,东临气势磅礴的达古冰川,位于“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湿地、大冰川、大文化”的旅游环线上,是大九寨环线上一颗灿烂而夺目的生态旅游明珠,坐拥“天然氧吧·彩林部落”之美誉。羊茸村所在的黑水县沙石多镇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先后3次进出黑水的途经地,红军和长征在这里撒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被称为长征路上的新农村。 羊茸·哈德坐落在山水之间,三面群山环绕,猛河从村寨门口穿流而过。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是一个集康养、娱乐、游憩、餐饮、住宿、度假为一体的移民新村,村民主要来自黑水县沙石多乡的嘉绒藏族聚居群体,从附近的大山上、森林里搬迁到这里,营建了这样一个乡村生活、生态旅游、民宿文化、休闲度假的中国传统藏族村落。 寨内植被茂密,绿意盎然,宛如一位被雪山、森林、河流温柔环抱的乡村姑娘,清新自然,纯净恬然。走进村寨,林在寨中、寨在林中的轻松惬意感油然而生。 <p class="ql-block">站在村外G347国道边的景观栈道上望河对岸、山脚下的羊茸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民居背山面水,由于山地空间有限,房屋之间相互靠近,紧凑层叠的藏寨既增强了村落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形成了天然的和谐共生景象。</p> <p class="ql-block">占地80平方公里的羊茸村,平均海拔2680米,从唐初时期和末期、明末和清朝,到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有自己的村落历史。如今羊茸村生活着45户202人,主要从事旅游业和养殖业。整个村庄呈“品”字形集中连片分布,村寨内建有藏式碉楼、三和塔、八宝转经亭、转经长廊、玛尼堆等藏式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三和塔是羊茸村的标志性建筑,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融合了宗教、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理念,塔名“三和”寓意“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洁白的塔身与五彩的藏族民居相互映衬。三和塔处在羊茸村的中心位置,既是地标,也是宗教场所,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村民和游客的精神寄托地。</p> 羊茸村的商业街不长,但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餐厅、藏式饮茶、礼品店、小超市、烤肉摊、特产店、摄影工作室等。白天游客和村民人来人往,晚上这里更是熙熙攘攘,是村寨的娱乐中心。 我们走进羊茸·哈德的村史馆去了解村寨的发展历程。2012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秉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整体思路,通过群众自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羊茸村启动整村易地搬迁统规自建工程,于2015年正式开寨并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全面发展旅游产业。 羊茸村成立旅游公司,探索以“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以“康养旅游”为定位,将特色藏民居打造为民宿酒店,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美食街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和统一分配,每户村民都是股东。自发展旅游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00余万元,解决100余人就业,带动45户农户增收致富。我们看到村史馆里介绍,2024年,每户平均收入达到12万以上。凭借显著的发展成效与特色优势,羊茸村也获得诸多荣誉,成为四川最值得期待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漫步村寨石板路,穿行在村寨的街巷和民居中,俄尔街、羊茸街、达木泽街、康描街、罗斯街、古子街,越往上走,坡度就越大。以石块、木料及泥土为材料建成的典型嘉绒藏式民居,大都是二到三层,建筑整齐,色彩丰富,造型别致。 “红瓦屋面片石墙,雕花门窗小庭院”。呈方形布局的民居,不禁保留了传统的建造方式,还融入了嘉绒藏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房屋顶部四角供奉白石,片石墙体下宽上窄,内直外斜,平梁横托于两边墙上,整个建筑如截顶锥体。 五彩的藏式建筑与多彩的森林交相辉映,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盛开着姹紫嫣红的鲜花。在薄雾弥漫间,展露着一幅生动温暖又绚烂安谧的生活画卷。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住的三层楼的民宿。进门的时候,只有女主人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家。女主人说她家是从对面山上搬迁下来的最早的一批村民之一,房屋在整个村寨中面积属于比较大的。女主人的大儿子在都江堰市读高中,女主人的普通话说得很不错,表达能力也很好,看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藏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升了藏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水平。和村寨的其他民居一样,她家的屋顶也插着一面鲜亮的五星红旗。</p> 女主人介绍说九年前建造和装修时都化了不少钱。一楼是厨房、客厅、储物间,二楼做民宿,一家五口都住在三楼。整幢房屋的楼上楼下和楼梯几乎都一尘不染,传统设计也不失现代装饰。一楼客厅的二层巨型吊灯,雕刻着飞龙、祥云、花朵等图案,精雕细刻,主人说是工匠现场雕刻上去的,配上现代的铜质吊灯,这混搭效果也很出彩。 待夜幕降临,沉沉的黑夜为藏寨披上了深蓝的薄纱,夜晚的羊茸村便坠入了星河。栈桥上灯光如帘,就如星河倾泻。站在河边望村寨,蜿蜒的村寨如银河般璀璨。家家户户的窗棂中都透着温润的灯火,如繁星点点,又如粒粒彩色珍珠嵌入深邃的夜空中,光影交汇,华丽唯美。 晚上7点半,村口广场高昂豪放的音乐吸引我们加入了羊茸村锅庄舞的表演队伍。羊茸村的锅庄舞是一种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从缓慢的步调开始,逐渐加快节奏,最终展现出一种热情奔放、欢快有力的氛围。舞蹈的步伐以点踏擦地和跺脚为主,这些动作不仅充满节奏感和力量感,而且铿锵流畅又富有表现力。 锅庄舞在羊茸村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社区活动。在婚丧嫁娶、祭祀崇礼以及日常劳作等场合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这种舞蹈,不仅传承和发扬了羊茸村的传统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窗口和渠道。<br> 刚开始的锅庄舞,是羊茸村的十几个民宿管家的舞蹈专场。一曲过后,就成了藏民们和游客们的群舞和狂欢了。我也手舞足蹈地跳到中间摆动了很久,跳得都微微出汗又有些吁吁了。 离开热情洋溢的锅庄舞队伍,走过流光溢彩、霓虹轻舞的村寨小道,回到我们住宿的藏族民居。美好的一天结束了,期待明天达古冰川的冰雪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