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饭后短暂的午休让身体卸去了倦意,坐专车去上海师范大学的路上还能轻松看看街景,再次投入培训时,少了昏沉感,多了份对新知识的期待,连学习的专注度都跟着提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为我们进行培训授课的老师是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资深博士后,上海市二级心理咨询师,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周同老师,周老师讲座的主题是《我能做什么来存进学生和我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职责、定位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可以做哪些与学生心理相关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筛查后,重点学生预警库怎么建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培训心理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与需要关注的学生家长沟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助人者自助,教师如何做好自我关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教师的成长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理健康教师的定位</p><p class="ql-block">1.学校领导教育管理的顾问。</p><p class="ql-block">2.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他人”。</p><p class="ql-block">3.班主任育人工作的帮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学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意识多源于他人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积极关注与接纳。但自控能力仍在发展。进入高年级后,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增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可行性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供优秀的榜样示范作为引导,善用正强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势,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学生找到在集体中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积极感受,建立荣誉、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情绪识别、情绪管理方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中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视外貌、对异性好奇、出现叛逆现象,容易表现出冒险行为。情绪感知能力强,但波动性大;特别重视同伴关系,希望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乎同伴评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可行性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观看待身体变化,淡化早恋色彩,引导学生理解异性欣赏和异性友谊,多读名著、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从心里尊重信任,少说教,多当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视学生的同伴关系,关注"小圈子"的氛围,引导积极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了解家庭关系,亲子冲突是一定会存在的,学会平常心,亲子换位思考,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注网络使用问题,自控能力(技巧)的提升,校园生活的吸引力,家校联合共同监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中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强的自我意识、学业压力极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关心社会,开始思考未来,有生涯发展意识。希望与成人以平等的方式探讨某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可行性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校需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信息,提供学生探索自己的机会和渠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乐观的外在掩盖内心情感:真正关心学生,有耐心,有共情,学生会感受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同进步、正确处理两性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建立学科学习、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关系意识,多实践、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可以做哪些心理健康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需要重点关注的时间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试前后•开学前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遇到成长烦恼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心理健康筛查问卷内容涵盖哪些方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抑郁症状(核心指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焦虑症状(核心指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尊(自我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生活满意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业压力 •亲子冲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伴欺凌 •师生关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危机学生如何干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般心理危机(第一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一般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般关注。这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程度相对较轻,通过一定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基本上能正常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可以采取班级、年级的二级跟踪关注制度。将相关学生名单在各年级案,由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定期进行辅导沟通,心导师保持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在班级中,由心理委员提供同伴心理互助支持,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与班主任及心理教师保持沟通,有情况变化及时上报学校心理辅导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危机学生如何干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严重心理危机(第二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在经过学校心理评估小组的评估,认为其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后,应马上报学校学生管理处进行备案,并及时联系其家长到校,告知孩子的心理状态及风险,建议接受专业机构诊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确认治疗后能坚持学习的,学校应与家长签订监护承诺,要求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比如确保学生接受治疗,保证按时服药等。同时,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跟踪关注并提供心理支持。班主任应做好此类学生的跟踪辅导工作,心理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提供相关的辅导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确认心理危机进一步升级,学生已不能正常学习时,学校应立即对学生采取监护,同时联系家长立即到校,告知风险,建议接受专业机构诊断与治疗并办理安全责任移交。如专业机构确认其不能正常学习,可办理休学手续,回家休养治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危机学生如何干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大心理危机(第三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第三类学生(即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应重点警戒。这部分学生属于心理高危群体,随时有可能发生心理极端事件。因此,学校的干预措施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对处于精神疾病急性发作的学生,或有自杀倾向(发现或知晓其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先由学生管理处负责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立即报告学校心理辅导室,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家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评估认为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经评估认为该生回家休养有利于其心理康复的,则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危机学生如何干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大心理危机(第三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复学】: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期措施中,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学生复学后,心理教师、班主任等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有自杀未遂史的复学学生(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属于自杀高危人群),应组织精神卫生专家和心理教师进行定期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确保该生人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老师的职责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网格内的专业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宣传活动、咨询室运作管理、咨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班主任提供专业支持(如何谈心,如何家校沟通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疑似预警的学生开展个案评估,及时纳库管理,协同班主任制定并实施"一生一案",跟踪辅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动了解、对接区域内的专业心理/医疗资源,做好重点预警学生的就医转介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危机事件发生后,根据上级安排,快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做好后续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与学校层面的学生心理动态研判,参与学校心理危机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做好重点时间、重点人群的预警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动协助学校联动社会资源,为学校心理工作争取各类资源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理委员的选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班两名:男女各一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寄宿制学校:首先考虑由住校生担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拔需符合:个人自愿、乐于助人、心理健康、班级推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点考察:加入心理委员的动机、良好的心理素养(家庭教育)、人际关系良好、具有亲和力、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稳定,较强责任心,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能够保密守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与需要关注的学生家长沟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从"原因焦点"转向"解决焦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外化问题,建立利益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化问题:将问题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归因于内在性格,不把学生和问题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学生和家长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停止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减少家、校、学生之间的相互指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利用积极语言,为家长赋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情家长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我们""一起""共同"等用于,表达家校合作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接纳家长观点,再拓宽其视角,及时捕捉家长诉说中的正向资源优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助人自助,教师做好自我关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信念、积极乐观、认知重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睡眠、锻炼身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有效的助人让人心生愉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要给孩子怎样一个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同老师让我思考的是一个触及教育核心的、既宏大又具体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环境,关乎他/她将成为怎样的人。这个环境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一个由多个层面构成的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思考和构建这个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心理与情感环境:安全、温暖与无条件的爱。这是所有环境的基础,是孩子心灵的“安全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全感: 让孩子确信“无论我表现如何,我都被爱着”。家是一个即使失败了也能得到拥抱的地方。稳定的家庭结构、可预测的家长情绪是安全感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无条件的接纳: 爱他,只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他考了满分、得了奖。将“行为”与“人”本身分开——我们可以批评一个错误的行为,但绝不否定孩子的人格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感回应与共情: 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愤怒。帮助他为情绪命名,并引导他如何合适地表达和管理情绪。“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不能看电视了。” 这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鼓励与肯定努力: 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表扬孩子的努力、坚持和策略,而不仅仅是天赋或成绩。这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探索与认知环境:自由、启发与边界。这是孩子认知世界、发展思维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护好奇心和探索欲: 允许孩子拆解玩具、观察蚂蚁、玩泥巴,耐心回答他无数个“为什么”。如果不能回答,就和他一起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书籍、音乐、艺术、自然……让孩子接触多样化的信息,滋养他的心灵。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山林田野,比给他买最贵的玩具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允许犯错和失败: 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最佳机会,而不是需要避免的耻辱。家长自己也要勇于承认错误,为孩子示范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立清晰而合理的边界: 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明确的规则(如作息时间、屏幕时间、行为礼仪)能给孩子带来秩序感和分寸感。他知道在安全的范围内,自己是自由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社交与关系环境:尊重、榜样与连接。这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重孩子: 将他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认真听他说话,不随意打断;关乎他的事情,征求他的意见。你如何对待他,他将来就会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你处理情绪的方式、你对待伴侣和长辈的态度、你如何对待工作,都是他最生动的教材。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你自己拿起书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供社交机会: 鼓励他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学习合作、分享、协商和解决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构建支持性的社区: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大家庭、邻居、社区的温度,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相互关照的网络中,而不是一个孤岛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价值观与精神环境:善良、责任与意义。这是孩子形成内在罗盘,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递核心价值: 通过故事、日常小事,潜移默化地传递诚实、善良、尊重、责任和同理心。和他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别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注内在驱动: 引导孩子发现学习、创造和帮助他人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触自然与生命教育: 让他感受四季更迭、生命成长与凋零,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找意义感: 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让他知道,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的、有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的来说,我们努力要给孩子的是一个根系茁壮,枝干自由的环境。 心理安全是根,让他能深深扎入大地;价值观是主干,让他能正直向上;探索的自由是枝叶,让他能尽情伸展,拥抱阳光雨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环境的核心,是我们自己。 一个焦虑的家长很难营造出放松的环境,一个紧绷的家庭很难培养出有弹性的孩子。正如周同老师所说的,在思考如何给孩子一个好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照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情绪稳定、内心丰盈、不断成长的父母。这并非要创造一个“完美”的、无菌的环境,而是要构建一个有爱、有支持、有引导的、真实的成长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孩子能完整地体验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最终长成一个内心充盈、 有韧性、有爱也有能力追求幸福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