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文化活动中心门前人头攒动。一群身着红色T恤的人整齐地站在台阶前,笑容灿烂,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背景的横幅上挂着几只彩色纸飞机,仿佛随时要起飞,载着人们的期待飞向远方。花篮簇拥在门前,红绸飘扬,整个场面既庄重又充满生机。我站在人群边缘,看着这幅画面,忽然觉得,文化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这样一群人,用热情和归属感共同点燃的一场仪式。</p> <p class="ql-block">揭牌仪式正式开始前,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安静。红底白字的横幅在风中轻轻晃动,“海南省钟芳文化研究会办公室揭牌仪式”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门口的彩花簇拥着牌匾,像是为这一刻精心打扮的见证者。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有人低声交谈,神情中透着自豪。我注意到几位穿着红白相间衣服的工作人员来回走动,他们的眼神里有种难以掩饰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子的挂起,更像是一个文化根脉的重新接续。</p> <p class="ql-block">人群面向文化活动中心站定,目光齐刷刷落在那扇即将开启的门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楼顶迎风招展,与两侧的彩旗交相辉映。那一刻,庄重与热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没有人喧哗,但每个人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一种认同。我忽然明白,这样的仪式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把抽象的文化具象成了一个地点、一群人、一面旗帜——它们共同构成了记忆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衣的男子走上前,双手比划着开始讲话。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敲在人心上的鼓点。横幅在他身后静静垂落,花篮上的红绸随风轻舞。几把椅子整齐地排开,坐着几位神情专注的代表。阳光斜照在他们脸上,映出一种近乎虔诚的光。他在讲什么?或许是钟芳公的精神传承,或许是文化研究的意义。但那一刻,我更在意的是那种氛围——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正在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忽然,鼓点响起,几位身着红色传统服饰的舞者跃入视野。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手臂挥动如风,脚步踏地有声。五彩纸屑从空中洒落,像节日的雪,落在花篮上、肩头、发梢。文化在这里不再是静止的展板或文字,而是流动的、有温度的生命表达。我看着那些舞者的脸,他们眼中闪着光,仿佛在跳的不只是舞蹈,而是一段被唤醒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仪式结束后,我们走进研究会的会议室。一位戴黄围巾的男子正拿着文件发言,语气沉稳,条理清晰。墙上挂满了钟芳文化的展板,中央是一幅钟芳公的画像,目光温和而坚定。听众们穿着红与深色的衣服,安静地坐着,像一群守护传统的守夜人。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思想的流动。我坐在后排,听着那些关于文献整理、文化传承的讨论,忽然觉得,真正的文化工作,往往发生在这样的安静时刻。</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屋子里,一群人安静地坐着,面前是书架和几幅装饰画。“书香润人生”几个字挂在墙上,朴素却有力。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凝神倾听。门开着,外面的光线斜斜地照进来,落在地板上,像一条通往知识的小径。这不像一场热闹的庆典,倒像一场日常的修行——文化,终究要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沉淀下来。</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主持人站在讲台前,身穿明黄色上衣,声音清亮。窗外绿意盎然,植物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聆听。台下的人们神情专注,偶尔点头,偶尔记录。墙上挂着“海南省钟芳文化研究会”的横幅,像一面无声的旗帜。我看着这一切,想起外面那场热闹的揭牌仪式——原来文化的两端,一端是张扬的宣告,另一端是沉默的耕耘。</p> <p class="ql-block">又一间屋子,同样的红衣人群,同样的讲台与横幅。不同的是,这里的墙上贴着几张公告,吊扇在头顶缓缓转动,送来一阵阵清凉。人们依旧专注,仿佛这场会议不是一时的集会,而是一种常态。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穿红衣的人,或许早已把文化工作融入了生活本身——他们不是在“参加”一场活动,而是在“过”一种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大家聚在“食在鲜美食园”的长桌旁。菜肴摆满桌面,香气四溢。红衣的身影在灯光下交错,笑声不断。有人举杯,有人夹菜,有人讲起白天的细节,引得一阵会心大笑。这一刻,文化不再是严肃的议题,而是饭桌上的谈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我们吃着海口的风味,聊着钟芳的故事,仿佛历史就藏在这烟火气里。</p> <p class="ql-block">餐厅外车来车往,城市依旧忙碌。但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金属遮阳棚下,长桌旁的人们依旧围坐,像一家人。桌上剩菜不多,但情谊正浓。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脱下正式的外衣,露出最真实的一面。我夹起一筷子炒粉,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一群人,因共同的信念聚在一起,吃饭、说话、笑闹,然后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时间显示12:09,阳光正烈,但餐厅里凉爽宜人。人们还在交谈,有的已经起身踱步,有的仍在回味最后一口饭菜。街道上车声喧嚣,但这里自成一片天地。我望着这群人,忽然明白: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是书本里的文字。它是揭牌时的掌声,是舞蹈中的节奏,是会议中的专注,也是饭桌上的笑声——它活在每一个愿意记住它的人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