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打交道,却鲜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自己。就像手握一把钥匙,却始终不确定它能打开哪扇门,了解自己,便是在漫长岁月里,不断试错、感知、沉淀,最终找到钥匙与门锁精准契合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了解自己,要先学会倾听情绪的信号。曾以为情绪是洪水猛兽,面对工作中的棘手纠纷会焦躁,处理完未达预期的事情会内耗,便急于压制、逃避。直到后来才明白,情绪是内心的“晴雨表”,每一次波动都在传递真实的需求。就像处理客户退车退贷的纠纷时,最初的烦躁源于对“失控”的恐惧,而冷静后的共情,是内心责任感的自然流露 。当我们不再抗拒情绪,而是静下心去追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便能在情绪的褶皱里,摸到自己在意的东西——或许是对工作成果的执着,或许是对“被认可”的渴望 。</p><p class="ql-block"> 了解自己,更要在做事的过程中看清能力的边界与优势。改行做汽车按揭的初期,我曾因不熟悉业务流程手足无措,也因沟通不当陷入两难境地。但在一次次处理客户、车商、公司三方矛盾时,我发现自己总能下意识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用耐心化解僵局;在面对提前还款的费用纠纷时,即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也能理清责任脉络,找到三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明白,比起外向的交际能力,我更擅长的是深度沟通与问题协调,而曾经以为的“内向短板”,反而让我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更能沉下心、找准关键 。</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会陷入“必须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的误区,觉得擅长交际、八面玲珑才是优势,却忽略了自己独有的特质。其实了解自己,从来不是和他人比较,而是和自己对话。就像我曾因不喜欢交际而迷茫,后来才懂得,内向不是缺陷,而是一种选择——选择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在意的事上,选择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p><p class="ql-block"> 了解自己,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藏在每一次情绪波动的觉察里,藏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体验中,藏在每一次对“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的追问里 。当我们愿意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看清自己的喜恶与长短,便不会在人生的岔路口盲目跟风,而是能坚定地走向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这场向内探索的修行,或许缓慢,但每一步都算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