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我沿着两侧立着石柱的通道缓缓前行。尽头那尊高大的金色9雕像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穿越千年的目光正凝望着来路。他手持卷轴,衣袂似被风轻轻扬起,身后的蓝天澄澈如洗,几缕白云悠然飘过。红色地毯一路延伸至雕像脚下,像是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引路。几位游客静静伫立,有人轻声交谈,有人举起手机拍照,而我只愿站在这里,任思绪随这庄严的气息沉落。</p> <p class="ql-block"> 走出通道,眼前豁然开朗。广场中央,那尊巨大的金色雕像依旧巍然矗立,四周石柱环列,如同守护智慧的卫士。天空高远,树影婆娑,微风拂面时,仿佛能听见古籍翻动的沙沙声。我绕着雕像缓步而行,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回音里。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与肃穆交织成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也放低了心声。</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一角,一位穿着深色外套的男子正对着雕像自拍。他笑容自然,神情从容,仿佛不是在记录风景,而是在与这位古代智者合影留念。我也掏出手机,学着他那样站定,镜头里,金色的雕像与湛蓝的天幕构成一幅庄严又温柔的画面。这一刻,过去与现在悄然交汇,而我们,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短暂驻足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 站在雕像基座前,我才真正看清他的面容——长袍垂落,胡须微扬,眼神深邃如古井。他手中的卷轴仿佛还带着墨香,像是刚刚放下笔,正欲开口讲述天地大道。石基厚重,台阶整洁,花坛里盛开着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在风中轻轻摇曳。这尊雕像不属于神话,却比神话更令人敬畏,因为他所代表的,是真实存在过的智慧与思想。</p> <p class="ql-block"> 离开雕像区域,我走进一片古建筑群。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翘角指向天空,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前方的台阶通向一座主殿,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几位游客信步其间,或驻足观赏,或轻声笑语,画面宁静而生动。阳光穿过屋檐洒在青石板上,光影斑驳,仿佛时光也被切割成了碎片,散落在脚边。</p> <p class="ql-block"> 一座门楣上写着“道源之家”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门前石狮子威严蹲坐,红绸系颈,透着庄重与喜庆。台阶两侧的石栏雕刻精美,每一笔都诉说着匠心。我走近那块牌匾,指尖轻轻掠过“道源之家”四个字,心中忽然一动——这里或许正是函谷关精神的源头?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如星河洒落人间,而今这些建筑、石雕、灯笼,皆是那思想余波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再往深处走,一座青瓦红门的殿宇静静伫立。门前香炉袅袅升起一缕轻烟,几只鸽子栖息在屋檐的瓦片上,偶尔扑棱翅膀,惊起一片寂静。石狮子守护着大门,红布条在风中飘动,写满了祈愿。我站在门口,没有进去,只是望着那敞开的门帘,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学者、将士、旅人,也曾如此伫立,怀着敬畏或期盼,跨过这道门槛。</p> <p class="ql-block"> 庭院深处,一座石雕喷泉静静流淌。龙口吐水,落入莲花池中,水声潺潺,如古琴轻拨。旁边的石碑刻着文字,我未能细读,但那水流的节奏,已足够安抚人心。背景中红灯笼随风轻摆,与远处的飞檐相映成趣。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印记”,不只是碑文与建筑,更是这水声、这光影、这空气中弥漫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秋日艳阳的照耀下,我踏上归途。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伸向远方,两旁绿树成荫,青山连绵。那座宏伟的古建筑渐渐隐入身后,只留下轮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位行人悠然走过,脚步轻缓,仿佛不愿惊扰这片宁静。我放慢脚步,回头望去,函谷关的影子在夕阳中愈发深沉。</p> <p class="ql-block"> 走下城楼,城墙上的一组《函谷关战争史》的展牌吸引了我。我读着那些关于合纵攻秦、楚汉争关的故事,仿佛听见了战鼓声、马蹄声在回响,还有那一声声“道可道,非常道”的低吟。历史在这里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块展板讲述的是《解放灵宝》。黑白照片里的士兵在硝烟中冲锋,眼神坚毅。函谷关,不仅见证了古代的智慧与战争,也承载了近代的烽火与抗争。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把所有的故事都藏在砖石之间,只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前来。</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风起了,吹动了城墙上的旌旗,也吹动了我的衣角,更撩动着我的心弦。函谷关的印记,不在石碑上,不在照片里,而在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它是一道关,也是一道光,照亮了来路,也照向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