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站在天津石家大院“中国第一大案”陈列展的入口,泛黄的档案、锈迹斑斑的涉案物品与黑白照片组成的时间长廊,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新中国初建、反腐利剑刚劲出鞘的年代。这起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案”的案件,主角并非传统认知中盘踞一方的军阀或巨贪,而是曾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刘青山、张子善——两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天津行署专员,却在权力的温床中迅速腐化变质。</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家大院,脚下的青砖仿佛还回响着七十年前的脚步声。这里曾是河北天津地委的办公地,如今成了“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的所在地。门楣上“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几个金字沉稳有力,两侧党旗与入党誓词静静矗立,像是一道无声的提醒:权力从人民中来,也必须为人民服务。我站在门口,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次参观,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谈。</p> <p class="ql-block">穿过鸳鸯厅,头顶的屋脊交错如命运的分岔路。当年地委机关迁入石家大院时,这里还是迎接宾客的雅室,后来却成了权力悄然变质的温床。刘青山和张子善就在这座院落里批阅文件、召开会议,也曾在这里许下为国为民的誓言。可仅仅几年,理想被私欲吞噬,初心在糖衣炮弹中碎成齑粉。</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正集中力量恢复生产、改善民生,刘青山、张子善却将手伸向了救灾粮、治河款与国家专项拨款。他们以“机关生产”为幌子,挪用治河民工粮食及工程款总计171.6亿元(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171.6万元),不仅用于挥霍享乐,更通过倒卖物资、收受贿赂中饱私囊。彼时,普通百姓仍在为温饱奔波,治河民工啃着粗粮坚守岗位,而两人却用百姓的“救命钱”购置高档轿车、修建豪华别墅,甚至在病中仍挪用公款购买名贵药品。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打破了“革命功臣可享特权”的错误认知——1951年11月,案件被揭发后,党中央果断下令彻查;1952年2月10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刘青山、张子善在河北保定公审后被执行枪决,现场聚集的数万群众,见证了新中国“反腐无禁区、惩恶不手软”的坚定态度。</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的黑白照片里,刘青山和张子善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曾是革命年代最动人的模样。一个1916年出生,16岁参加农民暴动,因年纪太小被误放;一个1914年生人,早早在师范学校组织抗日宣传。他们不是天生的恶人,而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战士。可正是这样的“自己人”,在和平年代迷失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那条红色曲线,像一条蜿蜒的血脉,串联起1937到1951年的岁月。从抗大学习到担任要职,他们的履历光鲜耀眼。可当历史的指针走到1951年,这条红线骤然断裂——贪污挪用公款171亿旧币,相当于当时几百斤黄金,能买十几架战斗机。数字冰冷,却灼烧人心。</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警示全党:胜利之后,最怕的是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可刘青山和张子善对此置若罔闻。他们把美式吉普当私家车,用公款买皮鞋、置房产,甚至以“生产建设”为名暗藏贪腐机关。那些年,国家百废待兴,百姓节衣缩食,而他们却在权力的迷宫中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写着“堪比‘西安作风’”,我不由心头一震。所谓“西安作风”,是革命者对腐化堕落的最严厉批判。当年他们也曾痛斥国民党官僚奢靡成风,如今自己却成了镜中之人。历史从不嘲笑无知者,它只审判背叛初心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私自从国外购买的高级轿车</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堆着金条模型,象征着那笔触目惊心的赃款。旁边写着:这些钱能买多少粮食?够多少灾民活命?而他们,却用来满足一己私欲。我站在那里,仿佛听见了那个年代无数沉默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份判决书。河北省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没有缓期,没有特赦。有人曾向毛泽东求情,说他们功劳大,能不能留一条命。可主席的回答斩钉截铁:“正因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才更要坚决处理。”这不是冷酷,而是一种更深的慈悲——以两人之死,警醒千万人。</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贪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的举报人是李克才,他被誉为“共和国反贪第一人”“百姓的官”。</p><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1917年 。七七事变”后,20岁的李克才投身革命事业,因信仰坚定、能力出色,30岁时已担任冀东十五专署专员。1949年7月,调任天津行署副专员,与刘青山、张子善共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事期间,李克才发现刘青山、张子善利用职权挪用公款、贪污救灾款等诸多贪腐行为,多次劝说无果后,于1951年11月在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着800余名代表的面公开揭发二人罪行,最终推动刘、张二人于1952年被判处死刑,成为新中国反腐史上的标志性案件。</p> <p class="ql-block">此后,李克才先后担任衡水副专员、沧州地委书记、中共河北省顾委常委等职。他始终心系群众,深入农村调研,推行“十项小自由”等农村改革方案,助力改善农村经济;离休后仍保持疾恶如仇的品格,1993年举报沧州地委前书记平易杰贪腐行为,成功将其查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判决书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字迹庄重如碑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反腐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守护。守护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希望,是这个新生国家的清白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在复原的刘青山办公室里,电话、茶杯、地图都按原样摆放。</p> <p class="ql-block">展台上摆着几本书,《东方巨贪》《第一大案》,封面泛黄,像是被岁月反复翻阅。它们不只是历史记录,更是一代代人对权力与人性的追问。我拿起一本,指尖触到纸页的粗糙,仿佛摸到了那段不容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出陈列馆,阳光落在展馆外“不忘初心”的石刻上,与馆内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这起案件从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一把永远悬在党员干部头顶的“利剑”——刘青山、张子善曾是浴血奋战的革命者,却因忘记了“为谁执政、为谁用权”的初心,最终从“功臣”沦为“罪人”。如今再看这起案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两个人的堕落,更看到了党中央从建国之初就立下的“反腐铁规”:权力无论大小,一旦脱离监督就会滋生腐败;身份无论高低,只要触碰党纪国法的红线,就必然会受到严惩。作为新时代的参观者,这趟展览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深刻的初心叩问——唯有始终把“人民”二字刻在心中,时刻以“第一大案”为镜自省,才能守住底线、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