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下的守望】

旭哥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路灯下的守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旭哥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深秋的夜晚总来得猝不及防,刚过下午六点半,天边最后一抹霞光便被黛色山峦吞没,月亮像枚洗过的银币,悄无声息地挂上老槐树的树梢。山村小学的围墙内,白日里喧闹的操场此刻静得能听见落叶坠地的轻响,蟋蟀收起了傍晚还在草间弹奏的琴弦,田埂边的青蛙也停止了鼓舌吟唱,唯有花台旁那盏银灰色的路灯准时亮起,暖黄的光晕像撒了一层碎金,给寂静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柔的生气。这盏灯就像守时的老友,无论风雨霜雪,总会在暮色最深时亮起,它不喧嚣、不张扬,却用恒定的光亮,默默守护着这方培育希望的土地——就像我们这群扎根山村的教师,守着岁月,也守着孩子们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板乡这所依山而建的小学,算起来已有百余年历史。斑驳的校史墙记载着它的过往,它像一棵老樟树,根系深深扎进山村的土壤,始终履行着“立德树人”的职责。白天,教室里的书声琅琅能飘出半里地,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鸟鸣、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成了山村里最动听的乐章;夜晚,当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校园便成了教师们的“战场”——批改作业、备课、整理学情,偶尔还会为学困生制定专属辅导计划,直到星子缀满夜空,办公室的灯光才会陆续熄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记得报到那天,心里既忐忑又期待。走进校园,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简陋:灰瓦覆盖的屋顶上长着几丛杂草,土墙经过岁月侵蚀已有些斑驳,教室的木窗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钉着挡风,一刮风就“哗啦啦”响;地面是夯实的泥土,坑坑洼洼,下雨天还会积起小水洼;课桌椅更是新旧不一,有的桌面裂着缝,有的椅子少了条腿,全靠砖块垫着才稳当。可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报名的学生却挤满了办公室,每个班的班额大多在七八十人,课桌从讲台一直排到后墙,孩子们挤在小小的座位上,眼里却闪着对知识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我们,没有“学科分工”的说法,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一肩挑”,个个都是“全能冠军”。没有音乐课本,就教孩子们唱红色歌曲;没有体育器材,就带着他们在操场跑步、跳绳、玩“老鹰捉小鸡”;没有美术颜料,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再让孩子们用铅笔临摹。条件虽苦,我们的干劲却十足——清晨,天不亮就到教室等待学生;中午,放弃休息时间给学困生补课;傍晚,送家远的孩子回家,踩着月光走在田埂上,听孩子们讲家里的趣事。孩子们也格外懂事,乐学好思,上课坐得笔直,作业写得工工整整,遇到难题会追着老师问个不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这群乡村教师,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在简陋的教室里播种知识,也播种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上好课,带领学生“支农”是那时的家常便饭,放在现在,大概就是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到农忙时节,我们会提前和农户打好招呼,带着孩子们去田里帮忙:春天插秧,夏天割麦,秋天收玉米,冬天帮着拾柴。孩子们虽然年纪小,却从不偷懒,挽起袖子、卷起裤腿,跟着大人的样子学,脸上沾着泥点,额头上渗着汗珠,却笑得格外灿烂。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割麦,班里的学生杨亮不小心被镰刀划伤了手,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染红了麦秆。我急得满头大汗,可村里的卫生所离得远,一时半会儿赶不过去。旁边的农户见状,赶紧拉着我们到自家墙角,取下一张白色的蜘蛛网,小心翼翼地敷在杨亮的伤口上,又找了块干净的旧棉布帮他系好。没想到,这“土方法”还真管用,没过一会儿,血就止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本想让杨亮先休息,可他却摇着头说:“老师,我没事,大家都在干活,我不能偷懒。”说着,他就拿起镰刀,忍着疼继续割麦,直到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才肯停下。看着他倔强的背影,我心里又心疼又欣慰——吃苦耐劳、不矫情、有韧劲,这是山村孩子最宝贵的品质,也是他们未来面对人生风雨时最坚实的铠甲。后来,杨亮小学毕业考上了镇里的中学,又凭着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份好工作。前年他回来看我,说自己现在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领导总夸他能吃苦、有担当,他还笑着说:“老师,当年割麦受伤的事我还记得呢,是您教会我,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听到这话,我忽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们播下的种子,终究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开了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时代的浪潮也悄然改变了山村小学的模样。不知从何时起,煤油灯换成了明亮的电灯,昏暗的教室变得灯火通明;土坯墙变成了砖墙,还刷上了洁白的涂料;坑洼的泥土地面铺上了水泥,课桌椅全部换成了崭新的单人单桌;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相继建成,孩子们可以跟着电子琴唱歌,用彩笔描绘梦想,通过电脑了解外面的世界。最让我惊喜的是,校园里还装上了路灯,就是花台旁那盏——每当暮色降临,它就会准时亮起,照亮孩子们放学的路,也照亮我们加班的夜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带着孩子去了城里,学校的学生少了许多,大班额早已成为历史,剩下的都是小班化教学,有的班级只有几个人,最多也不过二十几人。虽然学生少了,但我们的教学热情丝毫未减:每天提前到校,帮孩子们整理书包;课后陪着他们做游戏,听他们分享心事;周末还会上门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帮家长解决教育难题。我们依然像以前一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守护着他们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深了,校园里更静了,只有路灯的光晕在地面上轻轻晃动。我坐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那盏明亮的路灯,忽然想起自己教孩子们唱过的一首歌:“我会用我的爱温暖你的心灵,陪你走过风雨,看你绽放笑容……”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眼前浮现出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有当年挤在土坯教室里的杨亮,有现在坐在明亮教室里的宋光,还有未来会走进这所学校的更多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盏路灯守着校园,也守着我的初心;我守着这盏灯,也守着孩子们的未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在这片山村土地上,我愿做一盏永不熄灭的“路灯”,用自己的光和热,唤醒孩子们心中的梦想,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直到青丝变成白发,直到岁月把我的故事也写进校史墙的年轮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