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中堂《朱柏庐治家格言》(六尺整张)

符泽尔夫斯基

<p class="ql-block">这幅草书中堂《朱柏庐治家格言》(六尺整张)挂在家中的客厅正墙,金框红底,字如行云流水,远远望去便觉气势不凡。每当我驻足凝视,那些金色的笔画仿佛在宣纸上奔腾游走,一笔一划都带着古人的智慧与书者的性情。红底衬金墨,庄重而不失华彩,像是把一段沉静的家训,用最热烈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不仅是装饰,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不忘根本,持身以正,治家以严。</p> <p class="ql-block">深红底上的白字,另有一番肃穆意味。那笔势连绵跌宕,草书的狂放与《治家格言》的严谨形成奇妙的张力。字字紧凑,行气贯通,仿佛书者在挥毫时,心中既存家训之规,又纵情于笔墨之趣。我常想,这或许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在规矩与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正如《朱柏庐治家格言》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生活中的点滴节制,反而能成就精神的奔放。</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是浅米色宣纸,黑字沉静,右上角一方朱红印章,像是一声轻轻的落款,也为整幅作品点出神来之笔。这幅最接近传统书斋的气质,不张扬,却自有风骨。墨色浓淡有致,草书的飞白处仿佛能听见笔锋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那枚红印,像是主人的心迹盖章,宣告着对家风的坚守。每次看它,都让我想起老一辈人常说的“家和万事兴”,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写在纸上、刻在心里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这三幅《朱柏庐治家格言》虽用色不同,装裱各异,但内核一致——以草书之形,载治家之魂。草书看似狂放不羁,实则法度森严,正如家训看似条条框框,实则饱含温情与远见。六尺整张的尺幅,铺展的不只是纸,更是一种态度:把家风写得够大,才能让每个人都看得见。</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会在傍晚时分点一盏暖灯,让光线斜斜地打在这些中堂上。金墨泛光,白字清晰,黑字沉稳,仿佛古人的声音从笔画间传来。它们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字,更像是住进了屋里的长辈,不说话,却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如何在喧嚣世界里守住一方清净。</p> <p class="ql-block">写草书的人,必定是懂生活的人。因为只有对日常有深刻体察,才能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样的琐事,写出千钧之力。而挂这些字的人,也一定是对生活有期待的人。我们未必能做到字字践行,但只要每天看一眼,心就静一分,气就正一寸。</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书法进家门的意义——不是为了炫耀风雅,而是为了让那些古老的道理,以一种美的方式,悄悄住进我们的日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