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对古诗词爱得深沉的人。闲暇时总爱往诗里头钻,就像小时候总爱往村南的小河里跑似的,一头扎进去就不想出来。脚下踩着的不是软乎乎的河底淤泥,是诗里那些平仄交织的细浪,有时候走得急了,还会被“仄仄平平”的浪头轻轻绊一下,你还别说,那种感觉还是相当有意义的。耳朵里也不闲着,总像有声音在响,不是河边的蝉鸣蛙叫,是老早以前的诗人们留下的韵律,李白的“飞流直下”带着点豪迈的劲儿,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又软乎乎的,缠在耳边,挥都挥不开。</p> <p class="ql-block"> 诗海里的浪花也怪特别的,每一朵都裹着不一样的东西。有时候是楚辞里江边的兰芷,风一吹,好像能闻到那股清清爽爽的香味,就像去年夏天在老家后山闻到的野兰花似的;有时候是唐诗里的月亮,不是城市里被灯光照着的那种,是亮堂堂、清冷冷的,洒在身上能凉到心里去;还有时候是宋词里的渔舟,远远飘在河面上,渔火一点一点的,像奶奶缝衣服时掉在布上的线头。这些东西顺着浪头飘过来,漫过那些写满历史的旧书页,最后就这么钻进我心里,热乎乎的,让我连自己到底在哪儿都忘了——管它岸在哪个方向呢,待在这儿就挺好。</p> <p class="ql-block"> 说真的,我觉得这诗海就是我心里的窝。累了的时候,烦了的时候,往这儿一躲,什么事儿都能先放放。我拿笔当船桨,在墨色的浪涛里划来划去,有时候划得快,有时候也偷懒慢慢漂,墨汁滴在浪上,就变成了一行一行的字。纸呢,就是我的小船,不算大,但足够装下我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还有满肚子的热乎劲儿,遇到迷茫的时候,这小船就带着我往前冲,把那些让人烦的事儿都劈成两半。思绪也跟着浪头一起晃,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西,没个准儿,也不用有准儿,就跟着风走,风把诗意的飘带吹到哪儿,我的诗行就跟到哪儿,哪怕是飘到老远老远的地方也不怕。每次拿起笔想写点什么,就好像在跟那些美好的东西打招呼,千年前的诗人也站在对面,跟我一起看着这一片大大的诗海,不用说话,就挺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有个挺简单的想法,说出来你别笑。我想让我写的诗,能像早上的第一缕太阳光那样,照进那些高高的、好像有点远的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象牙塔。我总觉得,诗不应该只待在高高的地方,让大伙儿仰着头看,也不应该让写诗人一个人闷在那儿,孤零零的。我想让诗穿过窗户,落在普通人家里的桌子上。比如田埂上种地的大伯,他擦汗的时候,汗珠滴在土里,我想让这些汗珠在诗里变成满满的稻穗,黄澄澄的,堆得老高;还有那些背着包在城里打工的人,他们的包里除了装着换洗衣服和饭盒,也能装着几句暖乎乎的诗,累了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心里能舒服点;晚上家里只有一盏小灯亮着的时候,要是有一句诗陪着,那灯好像都能更亮一点,不那么孤单;还有那些走了很远的路、脚都酸了的人,要是能踩着诗里的平仄,一步一步往前走,说不定就能又有劲儿了。</p> <p class="ql-block"> 我还想搭一座用诗做的桥,这头连着天上的云、地上的山,还有那些花花草草,那头就连着咱们平常的日子——早上菜市场的叫卖声,傍晚家里飘出来的饭菜香,这些都能连起来。山上的石头多结实啊,我想让它们在诗里一直那么高、那么壮;路边的小草小花,它们的香味也能留在字里行间,就算过了很多年,一读到那些字,还能闻到香味。真的,我总觉得诗不能在象牙塔里放着,放久了就没劲儿了,也不能只让几个人捧着,小声地读,多没意思啊。它得是活的,像河里的水一样,一直流,流到街上,流到巷子里,流到每个人的日子里。这样的话,就算是平常的一天,比如早上喝豆浆的时候,或者晚上散步的时候,说不定就能突然想起一句诗,心里咯噔一下,哎,这不是诗里写的嘛,那种感觉,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万井烟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海徜徉逐浪长,撷来平仄缀云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漫拍唐韵千重雪,轻点宋词一脉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化清辉凝素楮,敢教星火暖寒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吟鞭指处春风起,万井烟霞入锦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