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课题成果推广:“教-学-评”一体化对提升初中生化学用语能力的策略研究

李金燕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7日下午,海口市陈海莲课题组及王玲云工作室成员赴海南省华侨中学长彤学校开展了一次海口市课题成果推广:“教-学-评”一体化助力初中生化学用语能力提升,本次授课教师为李宗阳老师,讲座教师为陈海莲老师。这次活动由海口市工作室坊主王玲云主持。</p> 活动重点 <p class="ql-block"> 主持人王玲云强调这次活动是为了攻坚化学用语难点,探索教学评一体的路径。海口市课题组陈海莲老师带领她的课题组来这里进行课题推广活动,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利用“教-学-评”手段把化学用语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p> 课堂展示课 <p class="ql-block">一、课堂实践:李宗阳老师示范课《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李宗阳老师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实例——匠子烤鱼的炭烤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描述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各种方法,并逐一分析了其优缺点,最后引入到本课重点化学方程式。</p> <p class="ql-block">课堂亮点包括:</p><p class="ql-block">• 情境创设:用生活中的炭烤作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的能代入进去;</p><p class="ql-block">• 分层任务:设计不同组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继续不同实验的探究;</p><p class="ql-block">• 即时反馈:课堂上通过互动及提问等方法,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评。</p><p class="ql-block"><br></p> 评课活动 <p class="ql-block">二、研讨评课:多维碰撞促优化</p><p class="ql-block">评课环节中,教研组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p><p class="ql-block">1. 目标达成度:学生课堂上分组实验范围较为浓厚,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基本掌握到位;</p><p class="ql-block">2. 学生参与性:小组合作,师生互评机制有效提升互动,但学困生需更多个性化指导;</p><p class="ql-block">3. 评价嵌入点:建议将“符号表征能力”细化为“宏观-微观转化”等可测指标。</p><p class="ql-block">深度剖析课堂问题,共商优化策略</p><p class="ql-block">问题聚焦在课堂互动不足、案例适配性及板书无重点</p><p class="ql-block">案例选择欠妥: 引用“工业合成氨”为例进行讨论,但学生缺乏对该反应的宏观现象认知,导致理解抽象;</p><p class="ql-block"> 改进建议:从“教”到“学”的转向</p><p class="ql-block">教研组一致认为: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让学生的思维可见” 。</p><p class="ql-block"><br></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三、专题讲座:课题组主持人陈海莲老师讲座《从书写到应用: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评”一体化》。陈老师从“教-学-评”一体化在化学用语的实践教学中明确提出以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为代表的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化学用语知识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就像盖房子的基石一样,不可或缺。举例说明,水这个化学式,简洁地表示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分子中的原子的数量比关系。</p><p class="ql-block">化学用语是化学家之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速行准确,高效,无歧义交流的通用语言。无论是在课堂讨论、实验报告、习题解答还是科学文献中,都离不开它,教学中强调学生在表选中使用现范化学用语。“教-学一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和评价有机融合,使三者目标一致、相互促进。教学为学习提供引导,学习是核心过程,评价则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p> <p class="ql-block">结语:从课堂到教研,海口市化学课题研究团队正以“评”为桥,让“教”与“学”走向高效协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