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众议院中的“鬼”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博物馆慢慢逛

<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这些笔记是读书手记、随感与延伸,并非对原书的解读,其中可能包含个人感想、相关内容的拓展,甚至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本质上是娱乐,仅是个人观点!</p><p class="ql-block">一次大战:1914年-1918年11月</p><p class="ql-block">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1933年</p><p class="ql-block">二战前的危机与战争策源地形成时期:1933年-1939年</p><p class="ql-block">二次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10月28日,日本<b>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案</b>的首次庭审正在奈良地方法院开庭审理……</p> <p class="ql-block">  在日本明治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治体系中,议会是最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色彩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其设计初衷本应是为社会各阶层提供诉求表达的平台——通过选举机制吸纳不同群体的代表,再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将多数群体的诉求转化为国家法律或政策,从而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参与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一制度在二战前的实际运行状况,本书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政党政治的不成熟,也使日本法西斯能够相对顺利的发展。日本的主要政党立宪政友会、民政党内部派系林立,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使得政党在面对重大政治问题时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和行动。由于政党难以有效的制衡军部和法西斯势力,这些势力能够肆意妄为,推动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p> <p class="ql-block">  上述局面的形成,核心源于日本明治宪法框架下的议会制度设计,这套 1890 年开始实施的,在伊藤博文主导下确立的制度,运行约 30 年后,到 20 世纪 20 年代逐渐暴露出深层缺陷,直接导致了政党政治的低效与内耗。</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的背后,始终笼罩着“萨长联盟”的阴影——这个明治维新后主导日本政局的核心势力,从根源上决定了日本政党政治的派系基因。</p> <p class="ql-block">一、议会两院的核心构成</p><p class="ql-block"> 明治宪法下的议会分为贵族院与众议院,两院的定位和成员构成从根源上决定了议会的运作逻辑:</p><p class="ql-block"> • 贵族院:成员多来自原武士阶层、传统贵族等特权群体,代表保守旧势力,席位设置自带等级属性,核心作用是维护原有社会秩序,与民众代表性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众议院:初始设 300 个席位,由选民选举产生,参选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自由参选,任何人可报名角逐;另一类是专门分配给政党或团体的席位,这一设计本有明确的初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众议院席位分配的初衷与实际偏差</p><p class="ql-block"> 众议院预留部分席位给政党和团体,本意是解决“社会代表性不均”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当时约 18 万人对应一名议员,若仅靠个人参选,可能出现部分行业(如船舶行业)无人代表,而部分行业(如律师行业)代表集中的情况。<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通过给政党和团体分配席位</span>,本想让各个行业、地区的意愿都能纳入议会决策,实现更全面的利益覆盖。</p><p class="ql-block">三、派系林立的根源:个人与政党的力量失衡</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运行中,这套制度反而加剧了派系分化。个人参选的议员如同“单枪匹马”,缺乏集体支撑:议会决策依赖多数票通过,单个议员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既难以拉到足够选票,也无法在提案、表决中形成有效力量。相比之下,政党凭借集体资源和组织优势,成为议员凝聚力量、争夺话语权的核心载体。</p><p class="ql-block"> 因此,议员想要发挥作用、推动议题,必须依附于某个政党或派系;而政党为了争夺众议院席位和议会主导权,又不断吸纳不同背景的议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部自然形成诸多利益小团体</span>。这一制度设计的偏差,为后续核心政党的派系内斗埋下了直接隐患。</p> <p class="ql-block">四、议会里的“武士集团”鬼影——萨长联盟</p><p class="ql-block"> 日本政党政治的派系矛盾,本质上是“萨长联盟”内部矛盾的延续。萨长联盟是由萨摩藩与长州藩组成的政治联盟,这两个藩在历史上本是有着世仇的地方武士势力,长期在地方争夺利益、相互对立,积怨已久。</p><p class="ql-block"> 明治维新前夕,面对推翻幕府、推动国家变革的共同利益诉求,再加上伊藤博文等核心人物的斡旋推动,这两个有世仇的藩摒弃前嫌,以利益为纽带结成联盟。</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们联手主导了明治维新,成为日本新政权的核心掌控者——所谓“萨长联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纯粹的利益联盟,而非基于理念一致的稳固合作。</b></p><p class="ql-block"> 当明治维新成功、政权稳固后,联盟内部的利益分歧逐渐凸显:原本的共同敌人消失,萨摩藩与长州藩开始围绕中央权力、资源分配、政策走向展开激烈争夺,逐渐分裂为<b>萨摩派与长州派。</b></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日本,无论是政府官僚、军部还是议会,到处都能看到这两个武士集团背景派系的影子,其他政党或势力根本难以撼动其主导地位,日本的政治格局彻底被萨长派系的利益争夺所裹挟。</p> <p class="ql-block">五、萨长联盟在议会中如何存在的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自然是穿上了为政党的“外衣”!</b></p><p class="ql-block"> 日本当时两大核心政党是立宪政友会、民政党。</p><p class="ql-block"> • 立宪政友会:1900 年由伊藤博文牵头组建,核心代表群体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州藩</span>系势力、大地主、财阀及工商业资本阶层。立党背景上,它继承了长州藩在明治维新中的政治遗产,与政府官僚体系、军方中的长州派联系紧密,主张“强硬外交”与“扩军备战”,背后得到三井等大财阀的资金支持,核心诉求是维护地主阶级和垄断资本的利益。其<b>内部派系</b>主要围绕长州藩系不同利益集团划分,矛盾的核心是对政府职位、政策主导权的争夺。</p><p class="ql-block"> • 民政党:1927 年由立宪民政党改组而来,前身可追溯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萨摩藩</span>系主导的政治团体,核心代表群体是萨摩藩系势力、中小资产阶级、地方实业家及部分开明官僚。立党背景上,它延续了萨摩藩的政治传统,与海军中的萨摩派关系密切,主张“协调外交”与“稳健改革”,更注重兼顾中小资本和地方利益,试图在地主、大财阀与普通民众之间寻求平衡。其<b>内部派系</b>同样受萨摩藩系不同分支影响,同时掺杂着对改革力度、外交策略的分歧。</p><p class="ql-block"> 两党自成立起就延续了萨摩藩与长州藩的历史矛盾,加上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使得原本就因“个人与政党力量失衡”产生的派系问题,进一步升级为政党间、政党内部的多重内斗。</p> <p class="ql-block">  在制度缺陷、萨长派系矛盾、政党利益分歧的多重作用下,日本议会政治彻底陷入派系漩涡:</p><p class="ql-block"> 1. 政党内部派系丛生:不同议员背后的行业、地区、阶级利益诉求各异,政党为了维持规模不得不包容多元诉求,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核心主张;</p><p class="ql-block"> 2. 政党间竞争沦为利益争夺:立宪政友会与民政党不再以“推动国家治理”为核心目标,反而围绕藩系利益、席位分配、政策主导权展开恶性倾轧。</p><p class="ql-block"> 最终,整个议会被派系切割,政党在面对重大政治问题时,要么因内部分歧无法形成统一立场,要么为了派系利益相互掣肘,完全丧失了凝聚力量、制衡极端势力的能力。这种政党政治的不成熟与低效,正是 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土壤。</p> <p class="ql-block"><b>  纯粹个人观点:</b></p><p class="ql-block"> 以个人观点来看,当时日本的这种议会政体,更像是一个“诉求疏导舞台”。它看似给了社会各阶层表达民主诉求的渠道,实则将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向了派系纷争、席位争夺等具体事务中——社会精英与民众为了一些局部利益、琐碎议题(例如日本著名的,繁琐无比的垃圾分类)相互博弈、内耗不断,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能量。</p><p class="ql-block"> 而这种持续的内耗,恰好为军国主义的暗中发展提供了“掩护”:当政党和民众的目光被议会内部的利益纷争所牵制,便难以形成对军部扩张野心的有效警惕与制衡,让军国主义势力得以在“民主博弈”的外衣下,一步步积累力量、掌控实权。</p><p class="ql-block"> 后续分享军国主义的核心,也就是“军部”的具体构成。</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0月28日, 思路和感想来自本人,文字润色和资料检索等则依仗豆包人工智能和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及我脑中残留的一点儿知识。</p><p class="ql-block"> 再次声明,这些都是为了理解日本发动二次大战的背景,非专业文章,娱乐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