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命运学习总结和体会

夏夜( 字彦含)

<p class="ql-block">易经的智慧——易经与命运学习总结与体会</p><p class="ql-block">这一节学习我获取的关键词是忍辱,敬畏心,自性。</p><p class="ql-block">先讲忍辱,周文王因以德治理一方获得百姓的热烈拥戴,纣王对他十分忌惮,所以将他入狱。周文王在狱中且被迫在知情的情况下,食子之肉,因他内心有一份宏图大业要完成,也包括涵盖他毕生心血的易经以教化后世子孙以及教化百姓。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受宫刑的司马迁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等,为坚守内心伟业忍辱负重前行。每个人的一生决不是那么顺畅的,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总会要忍受那样那样那样的屈辱。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伟人、大人都是历经沧桑磨难,才成就其恢宏的一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价值的差异在于为正义事业而死则“重于泰山”,为私利苟活则“轻于鸿毛”。不论作为家长自己,还是引导孩子,我们都要让自己也要尝试着引领孩子的生命赋予伟大的志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敬畏,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要敬天地,敬大人,敬圣人之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为所欲为。当今时代,正是因为我们少了一份敬畏之心,才有了现下教育的困境,食品安全的问题,道德沦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自性,孔子在《易经•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说自己了解天理,顺应自然,大道方可趋吉,把大自然的规律转化成人道的规律,也就是的伦理,顺应伦理道德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也能让自己避开灾祸。其落脚点是在自己,包括很多人喜欢求神拜佛,其实最后求的拜的都是自己。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讲的是生而为人,如果把孝悌做到极致,就能够通神。在释家所谓佛性就是自性,所谓成佛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自性,求神与拜佛求的都是自己,心诚则灵,真正的落脚点也是自己。了凡四训核心内容是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它的落脚点依然是自。所以不论是《易经》、《孝经》还是其他的经典,其实都是在劝导世人找到自性,顺应自然规律,遵守伦常大道,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修德才有得,命运从来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