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轮渡,几代人记忆往事及现代

花正红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轮渡一直是连接武汉三镇的唯一交通方式。沧桑百年,武汉轮渡已从让位于桥梁、地铁的交通配角,逐渐蜕变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水上公交”和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1】1.3元的轮渡你坐过吗?只要1.3元就能乘坐过江轮渡,遍赏两江四岸美景,这种超高性价比的浪漫体验,估计再难找到第二家了。可惜的是,现在不让游客上二楼甲板了。如果不能肆意地享受江风、不能360度赏景拍照,这样的轮渡你还会去坐吗?</p><p class="ql-block">【2】早期过江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写道:“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由汉阳东门到武昌平湖门间,渡船最小名“双飞燕”,一人而荡双桨,最捷且稳,坐六八人。且其值甚寡,一人不过小钱二文。轮船引入前,市民要跨江到对岸,只能依赖木划这种简陋且有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根据《武汉地方志》记载,“船正中竖一桅杆,使用四角帆,为方便乘客,船的中部装有席棚。船上置双桨,船头船尾各一”。这种木划子运输速度慢、载人少、易受天气影响。“架一瓜皮小艇出没于烟波浩渺中”,每年夏季梅雨期以及秋季涨潮期,过江时常发生翻船事故,所以有“黄鹤楼头看覆舟”的说法。</p><p class="ql-block">【3】民渡的诞生武汉轮渡的历史比“武汉”这个名字的历史还要更长一些。清政府解除民航禁令的次年(1896年),张之洞亲信、曾任湖北巡警道的冯启钧创办仁记轮船局,开始以楚裕、楚盛两艘汽艇经营轮渡,后改名为厚记公司,这是武汉最早的轮渡公司。1900年,利记轮渡公司开业,资本金12000两,有小汽艇利江号和利源号两艘。这两家公司共4艘汽艇,每日均能在汉口与武昌间往返20~22次。两家轮渡公司的运营,整合了汉口、武昌之间的水上交通。武汉轮渡的兴起开辟了武汉水上交通的新形式,与木划相比具有“捷而稳”的优点,“渡江者均以轮船为便”。1929年由武昌码头开往汉口的轮渡至1911年,计有仁记、厚记、利记、祥通、荣记、和春、利济、森记等11家轮渡公司先后成立,航线均行驶于汉口王家巷码头至武昌汉阳门码头之间。</p><p class="ql-block">【4】官渡的盛行早在1877年,汉黄德道道台兼江汉关监督何维键创设了官营轮渡。官渡由于“身大而且坚固稳固……免挂风帆,仅用多桨划渡”,风大时亦如履平地,渡资只需2文钱,大受欢迎。民国时期长江上的轮船及小木船1926年底,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并于次年对武汉三镇实行统一行政建制,对三镇间的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又因正值军兴,轮渡必须纳入政府控制。1928年春,湖北省政府决定将轮渡再次改为官办,设立湖北航政处,改隶属于建设厅。1932年后汉口航政局成立,逐渐接管了湖北航政处关于内河航运的业务,并专营过江轮渡。1936年武汉轮渡路线图;轮渡码头布置示意因为有了轮渡,隔江相望的汉口、汉阳、武昌三大重镇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武汉,一个没有“市中心”的城市轮渡不仅扎根于武汉的码头文化,更与市井文化紧密相连,蕴含着武汉人深厚的情感。龙王庙、武汉关、晴川阁、汉阳门等渡口,都承载着武汉人绵长的记忆。</p><p class="ql-block">【5】轮渡的蜕变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但这丝毫没有减少轮渡过长江的人流,根据武汉轮渡鼎盛时期的历史记录,武汉轮渡曾一度拥有客运航线18条、渡船48艘,1989年年客运量达到了1.6亿人次。后来,随着长江上的大桥、隧道越来越多,以及私家车和地铁的普及,轮渡客运量才逐年回落。</p><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如今,武汉轮渡的功能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具有观光功能的旅游载体。1995年引入“汉阳门”号轮渡,2005年引入“晴川阁”号游轮。创新地结合了“渡+游”的经营模式,迅速使两江游览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p> <p class="ql-block">坐船领略两江四岸美景,大美武汉,大饱眼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