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AI之用 思教育之变,——关于嵩县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地洼成海

<p class="ql-block">  <b>一、学有所得: 更新观念,全面构建对AI教育应用的新认知</b></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AI赋能教育的大门。我首次系统了解到国内外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从全球领先的GPT、Gemini,到国内快速崛起的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尤其是Kimi的长文本处理、豆包的语音交互、天工AI的智能体任务执行等功能,展现了AI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AI工具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AI快速生成PPT、思维导图,用语音克隆技术制作个性化教学视频,甚至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对学生作业的智能点评。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打破了传统教学对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为嵩县教育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p> <p class="ql-block">  <b>二、思有所悟: 审慎乐观,辩证看待AI为县域教育带来的破局点与风险点</b></p><p class="ql-block"> 嵩县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薄弱,此次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AI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落地的工具。例如,通过阿里通义听悟转写课堂录音,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用AI处理扫描后的纸质作业,能快速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弥补我们技术设备的不足。但我也注意到AI带来的挑战:学生可能利用Kimi等工具作弊,教师若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教学能力退化。此外,国内部分AI工具仍需优化(如天工AI的PPT设计水平),且需结合教育场景深度适配。作为县域教育管理者,如何引导师生合理使用而非盲目排斥或过度依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  <b>三、行有所向: 规划蓝图,为嵩县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解题施策</b></p><p class="ql-block"><b> 一是提升个人AI素养:</b>我将率先学习使用豆包、Kimi等工具,尝试用AI撰写工作计划、生成培训材料,并探索多模态点评学生作业的方法,以身示范推动技术应用。<b>二是开展教师分层培训:</b>针对县域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设计“基础应用-场景融合-创新实践”三级培训体系。例如,指导年轻教师用AI设计互动课件,鼓励骨干教师开发基于智能体的学科答疑工具。<b>三是构建县域支持体系:</b>组建信息技术研训工作领军人物,整合现有资源(如学校机房、高拍仪等),试点“AI+传统设备”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例如,利用手机投屏与AI语音克隆结合,帮助农村学校开展双语教学。<b>四是建立应用激励机制:</b>通过举办AI课件评选、智慧课堂案例大赛等活动,推广优秀实践,并探索建立适应AI时代的教学评价标准,防范技术滥用。</p> <p class="ql-block">  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落后不可怕,思想落后才是真正的壁垒。嵩县教育虽面临困难,但只要能主动拥抱变革,完全有可能借助AI实现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我将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支点,推动AI技术成为嵩县教育提质增效的新引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