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坦村位于明姜镇西北部,地处平川,东与宫官村相连,南与孔家滩村接壤,西同东董村相邻,北同沙窑村相接。相传,该村早年地势低凹,四面平川,无论天气多么干旱,村中始终终年潮湿、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村民因此在此定居,并将村庄取名为“胡滩村”,后简化为“胡坦村”,沿用至今。另有一种说法称,曾有一头山猪从东山下来,被猎人追至胡坦,因实在跑不动,在此处胡乱弹跳几下后死去,因而得名“胡坦”,但此说法不足为信。</p><p class="ql-block">说胡坦,不能不说胡坦村的刘氏家族,这是在当时赵城县具有影响力的革命家庭,满门忠烈,兄弟们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出了热血与生命。</p><p class="ql-block">刘氏兄弟的老家原在赵城县城内,祖父时代因家境贫困,无法维持生活,便将城内家产变卖,移居至胡坦村西堡,靠租种土地为生。经过多年努力,家境逐渐富裕,但常受恶霸地主欺负,曾被诬告贩卖大烟土。恶霸地主串通官府,欲抄其家,但因缺乏证据未果,仍将刘氏亲人关进县大牢,并罚款一百大洋。为出这口气,家人联络村中受欺负的穷苦人与地主争夺村长职位,终因得不到官府支持而失败。那时的刘煜祖是家里的老大,虽年纪尚小,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埋下反抗压迫的种子,决心奋发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p><p class="ql-block">刘煜祖(1905–1927),乳名金生,字耀堂,1918年,刘煜祖考入本县文昌阁第一高小,品学兼优。高小毕业后,因家里经济困难,老人不同意他继续上学。但他求学心切,在同志们的资助下私自前往太原,于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家人无奈,只好节衣缩食供他上学。期间他与王瀛、张友清同为同班学生。因思想积极,他于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高君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并在广州黄埔建立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决定从全国各地选派优秀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1925年7月,刘煜祖携带太原党组织介绍信,秘密联络同学、同乡燕庭标、席树声、纪秀川、王世英、王思兰等人,于同年八月几经周折抵达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团。10月,刘煜祖与纪秀川、席树声三人被编入政治科大队二队学习。不久,他捎信回家,称这里有奔头,让堂弟刘耀祖到广东找他。1926年初,刘耀祖抵达广州后,在黄埔军校担任补习生。同年,兄弟二人一同参加北伐。</p><p class="ql-block">1927年,刘煜祖调往北伐军政治部工作,后任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一团副营长,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在转战广东潮州、汕头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红军东征到达赵城时,其叔父刘协亮曾前往红一军团驻地马牧村,见到林彪、聂荣臻。谈及刘煜祖的情况时,林彪说:“我们是同学。”并当即给予热情接待,向明姜驻军写信注明“红军家属,应予保护”。临行时赠与食盐一袋和几包火柴,这在当时是特别紧缺的物品。解放后,王世英在担任省长期间,曾两次前往其家中探望慰问老人。</p><p class="ql-block">刘耀祖在大哥刘煜祖的影响下,于1925年夏说服父母,告别新婚妻子,长途跋涉前往广州,后被编入黄埔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与大哥刘煜祖一同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军攻打武汉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牺牲,年仅19岁。</p><p class="ql-block">刘灿祖,1914年生,受两位兄长影响,少年时期即萌发革命思想。1935年于山西省立第九中学(校址在隰县)毕业后,前往西安找到大哥的黄埔同学、同乡纪秀川,希望跟随其参加革命。1936年红军东征到赵城后,刘灿祖从西安返回赵城,但此时红军已撤回陕北。后经党的地下工作者介绍,投靠我党领导的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受训。1937年,由该团地下党员曹海龙、霍东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决死一大队,在赵城县一带与日伪作战。1938年调任洪、赵、临霍、灵丘县抗日游击一大队一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该游击大队改编为洪赵支队,他在该队担任组织股长。1942年,为加强宣传工作,他被调入宣教部门。从此,他长期战斗在宣传战线。解放后曾担任隰县、蒲县等主管文教的副县长等职务,后调往垣曲县新城中学任支部书记,改名为刘再辰。离休前担任中共垣曲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离休后享受红军与副厅级待遇。</p><p class="ql-block">刘煌祖,1915年生,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对日作战。1949年1月5日,在天津即将解放前夕,亲率一个连,同时动员其宪校同学崔兴斋、好友李光祥各率领一个连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p><p class="ql-block">刘炳祖,又名刘一峰,1921年生,1936年参加红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太岳军区新七团和八纵队22旅64团教导员。1949年10月24日,在广东省阳江县与国民党刘安琪27兵团作战中牺牲,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刘煊祖,1924年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太岳四纵队十旅37师109团保卫股长,昆明军区保卫部侦查副部长,文山军分区政委,大理军分区政委等职。1982年病逝于工作岗位上。</p><p class="ql-block">刘辉祖,生卒不详,早年参加革命,七十年代曾任水电部科技情报所所长,住北京展览馆路。</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门忠烈,用生命写就的壮歌。他们前赴后继,或战死沙场,或奉献终生。以碧血丹心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岁月流转,山河已新,岁月静好,而他们的姓名与精神,仍如明灯长照,宛若一座巍巍丰碑,矗立于心,薪火相传,永志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