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特朗斯特罗姆风格与现代诗歌生态</p><p class="ql-block">文/韩鲁珩</p><p class="ql-block">偶然读了几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无意中对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的作品有一些思考,思考的焦点是诗究竟是什么?究竟要表达什么?</p><p class="ql-block">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风格以夸张、奇异、超现实的比喻闻名,他在语言形式、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上的创新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可能。这种风格作为诗歌艺术的一类无可非议,也体现了百花齐放、风格自由展示的艺术繁荣。每一种风格的自由存在,都能为诗歌带来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然而,当社会、学术界、出版机构和媒体对这种风格过度吹捧时,问题就出现了。过度强调特朗斯特罗姆式的奇异比喻、超想象力,使其成为潮流甚至主流,这种倾向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其他诗歌风格被边缘化,尤其是那些关注人性深度、文明意识、现实生活体验的作品;二是年轻诗人易于模仿表面技巧而忽视诗歌的根本。诗的本质是什么?不是类似扑克,麻将牌的语言游戏,不是陌生的语言比喻!诗的本质是真实的心灵表达和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本质上存在一种**“套路化”**特征。他的比喻模式和节奏结构几乎可以跨题材通用。例如,他的诗《联系》写道:</p><p class="ql-block">看,这棵灰色的树。</p><p class="ql-block"> 天空通过它的纤维注人大地——</p><p class="ql-block"> 大地喝完后只留下一堆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 拧入交错的树根,拧成</p><p class="ql-block"> 苍翠。这短暂的自由瞬息</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体内喷涌,旋转着</p><p class="ql-block"> 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向前</p><p class="ql-block">如果将题目改为《母亲》,文本几乎可以不做修改:</p><p class="ql-block">看,这棵灰色的树。</p><p class="ql-block"> 天空通过它的纤维注人大地——</p><p class="ql-block"> 大地喝完后只留下一堆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 拧入交错的树根,拧成</p><p class="ql-block"> 苍翠。这短暂的瞬息</p><p class="ql-block"> 从我的体内喷涌,旋转着</p><p class="ql-block"> 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向前</p><p class="ql-block">改动题材后的诗依然成立,形式和比喻依然可以使用,但内容、主题、情感色彩完全不同。这一例子清楚说明,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并非完全源自瞬间的心灵触动,而是一种可复制、可通用的表达方法。这种套路虽体现了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也成为写诗的一类没有内涵,但可以套用制造深刻印象的“公式“。这个套路明显拉开与真实生活体验的距离,没有人性的温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在现代西方诗歌中,类似的超想象力诗歌的泛滥,以及这种风格被过度吹捧,正是导致诗歌边缘化、失去社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诗歌的目的不仅仅是形式创新或语言表演,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生命体验、文明意识和真实感受。当语言和比喻变得夸张、离奇而脱离生活,它们的诗意也随之被削弱,人们也对诗歌失去了切身的兴趣。</p><p class="ql-block">因此,对特朗斯特罗姆的风格应持客观态度:既承认其艺术价值,也要警惕过度推崇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盲目追随,刻意模仿。</p><p class="ql-block">坚持诗歌风格的多样性、鼓励百花齐放,同时尊重诗歌的本质和美学意义,这是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特殊体裁的繁荣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