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玉玺</p><p class="ql-block">故乡孙家场往事(一)</p><p class="ql-block">沮漳二水经两河口汇流后,称之为沮漳河,为历史上“楚望”之地。1921年出生于沮漳河东岸孙家场的我爹爹却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从不显山露水,据爹爹讲,张家祖先自明代成化年间从山东济南府迁入,历十八代,鲜有达官显贵,均是耕读传家。</p><p class="ql-block"> 爹爹个头小,但嗓门大,记性好,因为读过几年私塾,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无论是先前的公社书记,还是后来的乡长,他都能搭得上话。小时候,最喜欢夏天的夜晚,大人们忙完农活,从井里扯几桶凉水洒在门前,将竹椅竹床搬出,爹爹摇着蒲扇,吧嗒吧嗒的抽着自制的旱叶子烟,从盘古开天、康乾盛世、嫦娥奔月到日本鬼子用刺刀捅破他的额头,留下两指宽的疤.....滔滔不绝,一直讲到天色微明,我们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爹爹很精明,会算账,算盘珠子拨得霹雳哗啦。分田到户时,他在田间四周走一遍,就能准确地说出多少亩,经生产队会计测量,分毫不差。改革开放后,已六十有余的他在我们村第一个挑起担子收捡废品,天不亮就出门,常常天黑才回家,一直干到89岁去世前一年。爹爹婆婆生育三子三女,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个个孝顺,爹爹婆婆吃穿不愁。但爹爹勤劳惯了,一天不劳动就心里慌,所以子女们也只有由着他了。</p><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初的一天,快过年了,爹爹走二十多里路到河对岸的村庄收废品,天色将晚,飘起了雪花。在一姓伍的木匠家门前谈生意,聊到他孙子(笔者)曾在这个乡工作过,伍木匠登时来了兴趣,追问孙子姓甚名谁,爹爹回答后,伍木匠将爹爹迎进屋内,热情地说,“老人家,您的孙子我认识,两年前,我在他们单位做个木工,您孙子虽是吃皇粮的,但是蛮小意(指尊重人),还给我们端茶递水”。说罢,招呼妻子烧饭,当晚做了一满桌子鸡鸭鱼肉,喝了酒,还留爹爹过了夜,第二天走时送了糯米和花生。后来爹爹逢人就讲,“享得孙子的福啦!”</p><p class="ql-block">爹爹很传统,也很讲礼数,每年春节吃团年饭前,爹爹都要斟满三杯酒,嘴里念念有词,虔诚的敬天敬地敬亡人,泼在地上,然后才能开饭。我们小孩子吃饭不能嬉闹,不能撒饭,否则,他的竹烟杆就要敲几下桌子,吓得我们大气不敢出。方圆几十里乡亲无论哪家办丧事,都会请爹爹去写包袱,他总会风雨无阻,即便是比他辈分低的亡者,他也要作揖下跪,他常说,亡者为大,要让亡者享受最后的体面。</p><p class="ql-block">岁月无痕,转眼间,爹爹离开我们十五年了,每年的清明,我都总会看见那一簇簇金黄的油菜花,在他坟前恣意的灿烂,我想,这就是我们对爹爹最好的思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爹爹八十大寿时全家福(摄于2000年1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