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乡到米田的知青人员成份比较复杂,因为是第一次,没有先例,在当年也属一件新鲜事,各级政府为了完成这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指标,很下了一番功夫,开了不少的动员大会,基层政府为了完成凑人头任务,便是五花八门,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是能出气的都行,比起老三届时下乡的正规更要逊色很多,老三届几乎是成建制的一种规模,那清一色的初中,高中应界毕业生,人还未在社会立足就被送到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里,开始时遇上一些很不尽人意的麻烦,搞得是天怒人怨,造成了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放心,生产队不愿意的尴尬局面,才出现了后来的知青点,在创新下又分为战线下乡,如农,林,水,系统,公,检,法等公职机关子弟,各单位会派出专职人员全程铺助,把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变成了一个全托班,只不过是由城市搬到乡下而已,毋庸置疑,再保证孩子们免受饥饿,和人生安全保护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米田上山下乡知青人员成份比较复杂,说出來你根本不信,除大多数是文革前的学生外,里面有文革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病残)有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军人,有国民党投诚起义的军官,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还有不满15周岁的少年儿童,有体弱多病,丧失劳力的残疾人,后來这些人因不符合下乡条件又被政府陆续召回城市。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凑成了恩施县首届上山下乡的第一批知青队伍。不明事理的民众,不知内情的人,总习惯了称这批下乡知青为社会青年下乡,但在我们原始档案上,清楚标明恩施县城关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醒目字眼,在欢送知青下乡的原始照片上都能清楚看见知青下乡的文字标题,这既是一个集体族群的身份证明,更是一个时代赋予的政治番号。像这样隆重大规模的欢送知青下乡盛会,在恩施县下乡历史上也仅此一次。这是一批走在下乡运动前面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大规模下乡运动,提供宝贵的一手材料,是上山下乡的先行者,探路人。</p> <p class="ql-block">松萝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贵生,知青们习惯称之大老李,一大把年纪让人看仍是一表人材,仅管生存条件艰辛,总习惯把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体体面面的,一个瘦高个,白白净净皮肤,一个休养性极高之人,一个国民党阵营杸诚起义的军官,不知何故,后來下乡前仅是政府管制对象,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一个十分可怜的老人,什么事也不会做,下乡时的国家供给口粮结朿后,仅靠生产队少得可怜的基本口粮生活,几乎是在忍饥挨饿的日子里挣扎过日子,他是一个皮气十分古怪的人,是个不吃嗟来之食的人,总保持着旧时知识份子的一点傲气。无论任何人包刮知青的赠予都是不会接受的,他情原把自己的所有材物,衣服,钢笔,毛毯等拿來换食物过日,也不会吃白食,情愿在收割庄稼后的地里捡漏以维持生计,也不寻求任何人的帮助。后來知青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在收粮食时特有意在庄稼地里多遗留一些粮食供他活命,也算是照顾他唯一的一点尊严。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艰难的生活,有时他兴趣来时也会吹口琴自娱,但他只会吹奏国民时期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马金全,知青们习惯称之大老马,那个时代从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拼出来最可爱的人,一个没有文化比较憨厚的人。在憨笑中常露出一口金光闪闪的金牙,这可能是他一生的财富。据说下乡前曾是土桥居委会的民兵连长,他是因为下乡有一年多国家免费供给的粮油,而自愿参加下乡的人员。他有如此需求,足以证明当时政府对这些退伍军人极不够重视和关爱。他是一个不爱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却是一个热心帮乡亲们义务劳动的人,无论谁家修房造屋,他可以从始忙到终,虽说是免费帮忙,总可以解决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他可能长年征战,吃惯了大锅集体饭,早已习惯了那种生活。他孤身一人,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一年四季到处漂荡,给人做短工,长工不计报酬,只为一日三餐的生计,还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也逍遥自在。在方圆几十里知明度极高,是一个很受乡亲们喜欢的人。长此如此在外漂荡,不见踪影,后来国家对这些曾为国效力的军人,每月下拨的固定补助,却找不到此人领取,当地干部曾多次向知青们打听其下落,知青们也不知他如今人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黄之富,人称黄娃,1米78的身材,一个沉默少语之人,生得是虎背熊腰,分下生产队,深得生产队社员的看好,普遍认为只要调教得好,一致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壮劳力。常说期望越高,摔得越惨。生产队派他去给庄稼锄草,他很卖力,不一会功夫,一大片草连同庄稼被一扫而光。直气得社员们直骂娘,任由你们怎样骂,他既不还嘴,也不做声,活象一个傻子一样,无任何表情。生产队从此不敢跟他派工,他一天不出工,只是傻傻的呆着,后来生产队将此情况反映到公社,公社又将情况反映到县里,县知青办负责人到实地考察,看着他呆若木鸡的样子,还多少有些怀疑,不知是真是假,举棋不定时,加上社员们强烈要求,快将这个傻子弄走,不知今后会干出何等傻事?群众的呼声,成就县里最终决定,很快将他发回原籍,一个读书不多的人,仅有天才般的演技,骗过了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十分轻松的返回故里。</p> <p class="ql-block">这些比较典型的人物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还正154名下乡到米田的知青有缘曾相聚在一起,一同见证,并共同度过了艰辛难忘的一段岁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山下乡知青特有族群的亲历者,在那个蹉跎岁月中在无奈中,在无希望的情况下消耗自己的青春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