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为大家亲手开车门的是六二班冯铃曦家长和傅一宸家长,感谢🙏🙏🙏🙏🙏🙏</p> <p class="ql-block"> 昨日帮我们夜里接菜的是七1班杨茗媛妈妈和七2班赖晨汐妈妈,感谢🙏🙏🙏</p> <p class="ql-block"> 今日正午的阳光格外柔和,七年级三班与二班的足球赛落幕时,赛场边却上演了比胜负更动人的一幕。赛前,不少师生默认实力更胜一筹的二班会轻松夺冠,当终场哨声响起,三班以微弱差距惜败时,所有人都以为会看到孩子们垂头丧气的模样——可事实恰恰相反。三班班主任第一时间走到球员身边,轻轻拍着他们汗湿的肩膀,家长们则纷纷拿出手机,笑着招呼孩子们:“来,咱们一起合张影!”镜头里,原本紧绷的小脸上渐渐绽开笑容,班主任高声说:“你们在赛场上拼到了最后一秒,每一次奔跑、每一次防守都特别棒,这比输赢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几乎同时,我收到了两张截然不同却同样鲜活的照片:一张是二班家长视角下的“欢脱瞬间”——队员们围着奖杯欢呼,汗水与笑容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另一张是三班家长定格的“温暖画面”——孩子们依偎在老师和家长身边,眼神里没有失落,只剩并肩作战的笃定。这两张照片像两束光,让我瞬间读懂:教育从不只教孩子赢,更要教他们坦然面对输,而家庭与学校的携手,正是孩子面对成败时最坚实的后盾!</p> <p class="ql-block"> 想起此前校长在会议上的话:“竹园的发展总会有阵痛,任何伟大的产生都离不开破茧的过程。”这句话用来形容28届再贴切不过——作为学校生源变化的第一届,他们走的是“前无古人,后启29届”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藏着独有的成长机遇。</p><p class="ql-block"> 最近,宋老师正在收集少代会提案,七年级学生给教学处的反馈让我既意外又感动:他们没有抱怨课程难度,也没有指责他人,而是坦诚地反思自身问题——“我们上课纪律有时不够好,会忍不住和同学小声说话”“部分同学作业交不齐,还有人因为效率低写到很晚”。这份直面不足的勇气,比任何成绩都更可贵。教学处程老师收到反馈后,第一时间与我沟通,我立刻安排班主任们展开调查,中午吃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细细梳理:如何通过“小组互助”改善课堂纪律?怎样用“分层作业”帮助学生提高效率?讨论中没有推诿,只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眼下正是期中考试的冲刺阶段,这份主动反思恰好成了最好的“整改契机”。看着老师们认真的模样,想着孩子们坦诚的提案,我既心疼他们要面对比往届更多的挑战,又欣慰于他们在挑战中学会了担当——28届的路或许难走,但这份“正视问题、携手改进”的态度,早已让他们在成长中赢了重要的一局。</p> <p class="ql-block"> 昨日,我走进29届的课堂,听徒弟孙老师授课。刚踏入教室,便被眼前的细节打动——此前班级精心美化的布置,从墙面张贴的学生手绘作品、错落有致的绿植盆栽,到书架上分类规整的图书,每一处都保持得干净整洁,不见丝毫杂乱。课堂开始后,更让我惊喜的是纪律管理:四十分钟里,学生们坐姿端正,目光专注,即便小组讨论时也能围绕主题有序发言,没有喧闹无序的情况,整个课堂氛围既安静又不失活力。</p><p class="ql-block"> 课后,孙老师快步走到我身边,眼神里满是期待与些许忐忑:“师父,您觉得这节课我上得怎么样?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我先笑着肯定了她的亮点:“首先得好好夸夸孩子们,教室美化维护得这么好,说明你平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再者,作为新教师,能把课堂纪律管得这么到位,已经非常难得——要知道,课堂秩序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很多年轻老师刚开始都要在这上面花不少功夫。”</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孙老师听完却有些不好意思地摇头:“师父,您对我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我总觉得这还不够,想知道还有哪些能提高的地方。”看着她迫切求进的模样,我不禁想起自己刚当老师的时候——那时的我,别说管好课堂纪律,有时遇到调皮的学生,还得靠提高音量“吼两嗓子”才能镇住场,对比之下,孙老师的起点已经高出不少。于是我认真地指出了可优化的方向:“目前课堂的知识传授很扎实,但高阶思维培养还不够。现在正是29届学生打基础、练思路的关键期,不能只满足于让他们‘听懂’,更要引导他们‘会想’——比如遇到问题时,怎么拆解、怎么多角度分析、怎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需要你在课堂上随时设计环节去训练。”</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孙老师立刻追问:“那具体该怎么设计呢?师父您能不能给我做个演示?”看着她渴望学习的眼神,我当即承诺:“明天你到我班上听课,我给你现场展示怎么在课堂里融入高阶思维训练。”话一出口,才忽然想起——当天晚上我本没有备课计划,可既然已经答应了徒弟,就没有退缩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回到办公室,我立刻开始紧锣密鼓地备课。为了让演示课更有针对性,我反复琢磨:哪些知识点适合设计“追问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哪些例题可以改编成“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不同解法?如何通过小组合作任务,推动他们互相启发、碰撞思路?从导入到小结,每个步骤都反复推敲,力求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自然融入高阶思维训练。</p><p class="ql-block"> 光靠自己打磨还不够,我还想借助技术力量让课堂设计更精准。于是我立刻联系教学处的程老师,申请使用AI录课功能:“程老师,我明天要给徒弟上一节演示课,想麻烦你帮忙开通AI录课,课后让AI帮我分析一下课堂里高阶思维训练的环节是否到位,学生的互动反馈有没有达到预期。”程老师很快回复同意,这让我更有底气——有了AI的辅助分析,不仅能让我及时发现课堂中的不足,也能让孙老师更清晰地看到“高阶思维培养”的落地细节。</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一直都是这样,一旦定下目标,就很少给自己留退路。因为我知道,教学路上没有“差不多”,每一次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徒弟成长的助力。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打磨、反思、改进中,慢慢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智慧。而我能做的,就是以己为范,把这份对教学的匠心传递下去,陪着29届的年轻老师们和孩子们,在教育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p> <p class="ql-block"> 此前,七年级学生在少代会提案中坦诚反思 “上课纪律不够好”“作业交不齐” 等问题,这份主动剖析不足的态度,让我们既欣慰又重视。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课堂现状、寻找改进方向,今日我特意走进七年级四班,观察一节地理课。</p><p class="ql-block"> 刚到教室后门,便注意到课堂上的小细节:开课十分钟左右,有几位同学忍不住低头小声交谈,杨老师不得不暂停教学,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提醒纪律。短短四十分钟里,类似的小插曲出现了两三次 —— 这也印证了孩子们的反思并非空穴来风,低年级课堂的纪律管理,确实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精力。</p><p class="ql-block"> 但很快,课堂的转折让我眼前一亮。当杨老师开始讲解 “地壳运动与地形形成” 这一抽象知识点时,她没有沿用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 模式,而是启动了学校推行的 “三个助手” 新型教学方式。随着她一声 “请大家拿出 iPad 和地形模具”,原本有些松散的课堂瞬间变得专注起来 —— 孩子们迅速两人一组,桌面摆放好模拟地壳、板块的塑料模具,手中握着 iPad,眼神里满是期待,刚才的纪律问题仿佛被 “无形化解”。</p><p class="ql-block"> 所谓 “三个助手”,是学校为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专门引入的智慧教学工具,涵盖 “互动终端(iPad)”“实物模具”“AI 分析平台” 三大核心,据悉目前仅有包括我校在内的三所学校具备这一功能,每年学校都需投入专项费用保障其运营与更新。而杨老师的课堂,恰好让这一工具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讲解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时,杨老师先通过课件演示宏观过程,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两人一组合作,用模具模拟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运动,有的同学专注调整板块角度,有的则仔细观察 “地形” 隆起的变化,原本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在指尖的操作中变得清晰可见。更巧妙的是,当小组完成模拟后,学生们立即用 iPad 拍摄下模具呈现的 “地形模型”,点击屏幕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 —— 不到一分钟,所有小组的成果便同步到杨老师的教学终端。</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随即调取学生上传的作品,结合 AI 分析功能,快速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大家看第三组的模拟,他们准确还原了板块俯冲时‘褶皱山’的形成;再看第八组,这里有个小细节 —— 他们考虑到了板块边缘的破碎带,非常用心!” 通过屏幕投影,全班同学共同观察、讨论不同小组的成果,杨老师则针对性地补充讲解,既纠正了个别小组的认知偏差,又鼓励了创新思考。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主动参与操作,还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堂氛围从 “被动倾听” 变成了 “主动探究”,刚才的纪律问题也自然消失无踪。</p><p class="ql-block"> 课后与杨老师交流时,她笑着说:“刚开始用‘三个助手’时也担心操作复杂,但试过几次发现,孩子们对动手和科技的兴趣特别高,反而能帮着维持课堂专注度。而且 AI 分析能快速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不用再挨个检查,效率高了不少。” 这番话让我格外欣慰 —— 作为年轻教师,杨老师没有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尝试将 AI 技术、互动工具融入课堂,不仅解决了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的痛点,更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实现了 “以学定教”。</p><p class="ql-block"> 其实,学校投入资源引入 “三个助手”,初衷便是希望借助技术的力量,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从 “学会” 向 “会学” 转变。而杨老师的课堂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回应:当 iPad 成为 “学习助手”,模具成为 “认知桥梁”,AI 成为 “反馈工具”,课堂不再是教师的 “独角戏”,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 “实验室”。这种 “技术 + 教学” 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看着孩子们课后还在兴奋地讨论刚才的 “板块模拟”,我更加坚信:教育的进步,既需要学生主动反思的勇气,也需要教师勇于创新的探索。当年轻教师善用新技术,当智慧工具赋能新课堂,我们定能为孩子们搭建起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每一节课堂都充满成长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每周二的最后一节课,于我而言,是校园时光里一段格外珍贵的“双重期待”——既要为后续的“成功班”课程梳理思路、准备材料,更要循着窗外的动静,望向操场那片充满活力的天地。彼时,高年级的孩子们正迎着晚风奔跑,深蓝色的校服被风吹起衣角,脚步声整齐又有力,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敲打着校园的午后。</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他们从操场这头奔向那头,额角的汗珠在夕阳下闪着微光,却没有一个人放慢脚步。有时遇到逆风,他们会微微低头、收紧手臂,咬着牙往前冲;有时跑过教学楼下方,还会抬头朝办公室的方向挥挥手,脸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爽朗笑容。每当这时,一种滚烫的希望感总会涌上心头——那不仅是青春的蓬勃朝气,更是一种“向着目标全力以赴”的劲头,让人忍不住相信,这群孩子一定能扛得起属于自己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上次的主题班会课上,我和高年级孩子们聊起“每一届的使命”。我说:“竹园中学的每一届学生,都像接力跑里的选手,既要跑好自己的这一棒,也要为后面的弟弟妹妹们做好榜样。你们现在是校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身上扛着的,还有‘竹品七德’里说的‘卓尔’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每周二奔跑的高年级孩子,总会想起28届、29届学弟学妹们好奇的目光——有时低年级的孩子会趴在操场围栏边,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训练、奔跑。而高年级的孩子们也格外在意这份“榜样身份”:排球训练时会注意控制音量不影响低年级上课,遇到学弟学妹提问,总会耐心地解答。</p><p class="ql-block"> 每一届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份担当都能照亮未来的路。当“卓尔”成为习惯,当“担当”融入血脉,竹园的孩子们定会一届比一届更优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