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78岁的丰子恺先生由弟子胡治均陪同,次女宛音等随行,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石门故里。那是一个春意渐浓的时节,天空湛蓝,云朵如絮,仿佛连天地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这位游子归乡。</p><p class="ql-block"> 4月20日,天晴,丰子恺和宛音、胡治均等一行近10人先生从南圣浜雪雪家坐上蒋正东摇着的小船,小船悠悠,水波荡漾,仿佛载着他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与温情的年代。踏上熟悉的土地,先生的目光中满是对往昔的眷恋与对故土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9时许,他走上木场桥,凭栏眺望,若有所思。木场桥,是他儿时记忆最深的地方,那里有他儿时嬉戏的伙伴,有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1946年,抗战胜利后先生回乡吊唁缘缘堂,那个阴冷的冬日,他站在同样的位置,看着缘缘堂的残垣在硝烟中若隐若现,桥面凝结的霜花刺得他眼眶生疼,却冻不住滚落的泪珠,他心中满是悲痛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丰子恺在木场桥。</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次踏上木场桥,昔日的三孔平梁石桥,已变成了一座马鞍形的水泥桥,站在桥上一眼望见的丰同祫染坊和缘缘堂的火烧白场,变成了玻璃纤维厂的厂房。先生的目光中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岁月变迁的感慨。站在木场桥上,仿佛就能看到他的家,看到母亲在染坊前等待他的模样。那熟悉的身影,那期盼的眼神,是先生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在这座桥上,先生留下了第二张照片,照片中的他,神情略显凝重,但眼中却闪烁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p><p class="ql-block"> 此刻,桥面被暖阳镀上一层金光,先生背向曾经的家的方向,和那块梦寐以求的故土合影留念。在他身后就是曾经的染坊,曾经的缘缘堂,他仿佛看见母亲站在染坊的蓝印花布帘后,双手在靛青染缸里翻搅,指节被染料浸得发紫,却总在夕阳西下时准时放下活计,倚着门框眺望桥头。那件洗得发白的靛蓝围裙,在晚风里飘成一片温柔的云,至今仍在他梦的褶皱里飘荡。</p><p class="ql-block"> 桥头照里,他紧抿的嘴角和微蹙的眉峰,此刻,他忽然明白,有些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哪怕岁月将桥栏蚀出沟壑,哪怕身边的梓树换了几十次新芽,只要踏上这座桥,母亲的身影就会从记忆的深潭里浮上来,带着染坊的草木香,拂过他发白的鬓角。</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在众亲簇拥下一路来到童年读书的学校所在地西竺庵,不时用手杖指点,“这里是山门”“这里是大殿”“喏!祖师殿在后面,就是我小学读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尽管此时的西竺庵不再是原来的学校,而是石门完全小学分部。再也找不到他曾经读书的教室——祖师殿。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石上爬满了青苔,但这是先生小学就读的崇德第三小学,曾经的一切在先生的记忆中还历历在目。先生坐在一把古朴的椅子上,学生胡治均站在他身旁。快门按下时,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半生风霜,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裂痕,又一次让他想起了民国36年(1947)3月,石门小学计划重建时的义卖现场,箱底躺着几枚铜板,叮当声里混着小学女生清亮的童谣:“子恺先生,画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枫杨树叶的缝隙洒下,那缕带着墨香的斑驳的光影映照在先生慈祥的脸上,他嘴角微微上扬,这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他忽然想起自己以班级成绩第一毕业的那个夏日,民国2年(1913),崇德县举行会考,各小学的高年级生都参加。会考时高小班的国文试题是《五金之中,何者为贵论》。他以贱金贵铁为骨的文字,让督学在卷尾批下“此子必成大器”的朱砂批语。三个月后,督学托人传话,将女儿许配于他,正是后来成为他发妻的徐力民。在这张照片中得到了永恒的定格的不仅是师生情谊的见证,更是他对母校的一往深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丰子恺在西竺庵崇德第三小学</p> <p class="ql-block"> 这天还去了接待寺,那是他小时候奶奶为他烧香求佛保佑平安的地方。那时,奶奶总是牵着先生的小手,一步步踏上那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石阶。奶奶的脚步虽有些蹒跚,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与虔诚。走进寺庙,那袅袅的香烟便扑面而来,带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奶奶会带着先生来到佛像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先生的年纪还小,不太明白奶奶在祈祷什么,但他能感受到奶奶那份深深的关爱与期望。那虔诚的祈祷,就像一股温暖的泉水,缓缓流淌进先生的心中,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安宁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站在寺前,先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奶奶疼爱的童年时光。他仿佛看到了奶奶慈祥的面容,听到了奶奶温柔的呼唤,感受到了奶奶那温暖的怀抱。心中满是感恩与怀念,感谢奶奶给予他生命中的关爱与呵护,怀念那段在奶奶身边度过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尽管略显疲惫,但先生依然坚持在这里留影,仿佛要将这承载着童年记忆与情感寄托的地方,永远定格在画面之中。</p><p class="ql-block"> 第三张照片中,先生虽然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宁静与祥和。他站在寺庙前,以寺院为背景,目光凝视着前方运河湾。仿佛在与这片神圣的土地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他的面容平静而安详,仿佛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仿佛这里就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能让他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随着相机的快门声响起,这一瞬间被永远地定格了下来。先生知道,这张照片不仅是他与接待寺的合影,更是他内心深处对奶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丰子恺先生和胡治均在接待寺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三张照片,是丰子恺先生1975年回到石门故里时留下的珍贵瞬间。它们不仅记录了先生与故土的深情厚谊,更见证了他一生对教育、对家庭、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如今,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这三张照片却永远定格了先生在故乡的最后身影,成为后人心中永恒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三张照片由沈云锋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