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开展青城茶染非遗采风 助力文学与传统文化融合

深秋的星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开展青城茶染非遗采风 助力文学与传统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 10 月 26 日,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小说与文荟组组织 30 余名会员,前往青城山雅楠缘金丝楠木博物馆开展 “青城茶染非遗文化采风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为会员们搭建起近距离接触非遗、汲取创作灵感的实践平台。</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睿受邀为会员们系统讲解青城茶染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与传承现状。他介绍,茶染起源于商周时期,早期多用于染纸、染帛,常服务于秘密书信传递、武功秘籍保存等场景;而非遗青城茶染则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 1908 年),以都江堰本地茶叶熬制染料,选用天然土布纯手工染制,成品因兼具天然、健康、舒适、美观的特质,在当地广泛使用并声名远播,如今已传承至第五代。“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饮茶从生活需求变为生活美学,茶也从饮品延伸为健康天然的染料,成为连接生活与文化的纽带。” 朱睿补充道。</p><p class="ql-block"> 理论讲解结束后,会员们在朱睿的指导下开展茶染实操体验,亲身参与煮染、浸染、扎染等工艺环节。大家专注于火候把控、布料浸染时长调整及扎染花纹设计,在亲手操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直观体会青城茶染的独特魅力,为后续文学创作积累了鲜活素材。</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黎明泰在活动中表示,非遗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此次采风为会员们扎根基层、了解本土文化提供了契机。他希望会员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兼具地域特色与人文深度的作品。同时,黎明泰以杨华德专家援非故事为案例,详细分享相关小说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强调基层文学创作者需精准选题,将个人创作融入国家意识形态,妥善处理文学作品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注重作品的社会影响,通过文字讲好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退休干部黄文生也现场交流了文学创作体会,结合自身经历为会员们提供创作思路与技巧借鉴。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邱岗对活动成效给予肯定,认为此次活动通过 “看、听、体验” 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会员们的创作内容、拓展了创作空间。他提出,协会 “三组”“一队” 未来需在做好线下活动的同时,积极打造线上活动品牌,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都江堰文学新亮点,推动当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此次青城茶染非遗文化采风活动,不仅让会员们深入触摸非遗文化脉搏,为文学创作注入传统文化养分,更搭建起文学与非遗融合发展的桥梁,为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文学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