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 崆峒山

东张西望

<p class="ql-block">昵称:东张西望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11393</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甘肃平凉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明天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前,我与老伴已过古稀之年仍然不远千里从广东来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这里的交通相对不便,飞到西安,没有高铁,只能坐绿皮火车,摇晃了半天才到平凉。只为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宗教与文化名山,以其深厚的佛道教文化交融而闻名。重阳节之前来到这里是要感受其历史深远,从黄帝传说到佛道并存,跨越五千年文明。</p> <p class="ql-block">作为西北要塞,它融合中原与西域宗教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这种佛道共生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崆峒山的宗教内涵,也为研究中国宗教史提供了活态案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被尊为道教名山,与道教神话和早期道教发展密切相关。传说中,道教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广成子(道教神仙),《庄子·在宥》篇记载了黄帝登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的故事,奠定了崆峒山在道教中的神圣地位。</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上的隍城是道教活动的核心区域,包括太和宫、真武殿等,供奉真武大帝、三清等神祇。金元时期,全真教道士丘处机曾游历崆峒山,推动道教宫观的修建和道教文化的传播。明清时期,崆峒山成为西北全真教的重要修行圣地。</p> <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崆峒山逐渐成为佛教修行之地。北魏时期开始修建佛教寺院,唐代达到鼎盛。法轮寺崆峒山著名的佛教寺院,内有一座唐代佛塔,是佛教在崆峒山存在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形成了“佛道共山”的独特格局。山脚区域多佛教寺院,山腰至山顶则以道教宫观为主。历史上佛道教徒曾共同修行,甚至出现“一山双宗教”的和谐景象,信徒常兼顾参拜佛寺与道观。</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信仰中,佛教的观音菩萨和道教的关帝、土地神常被一同供奉。部分建筑融合佛道元素,如佛教寺院的飞檐斗拱采用道教符号,道教宫观内亦有佛教莲花纹饰。摩崖石刻和碑文中常见佛道思想并存的内容,体现“三教合一”的哲学倾向。历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游历崆峒山时,既写道教仙踪,也题咏佛教禅意,进一步推动佛道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自古有登高避灾、赏菊饮酒的习俗,源于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双九相重需登高趋吉避凶。崆峒山山势险峻、云雾缭绕,被视为“天地相接之处”,在此登高更具“通天近道”的象征意义,与道教“天人合一”理念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登高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习俗,而选择在崆峒山这一佛道教共融的圣地登高,则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宗教和自然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崆峒山作为黄帝问道之地,重阳登高可追溯道教源流,参拜真武大帝、三清等神祇,祈求健康长寿。</span>道教视“九”为纯阳之数,重阳节在圣山登高,暗合丹道修炼中“纯阳升腾”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地处陇东,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顶可俯瞰黄土高原与六盘山余脉的壮丽景色,感受“西来第一山”的苍茫气象。</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李白、杜甫等诗人曾登崆峒赋诗,重阳节登高可延续文人雅集传统,在佛道圣地激发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登高”喻示提升修行境界,崆峒山佛教寺院可在重阳举行祈福法会,信众礼佛以求智慧解脱。山中的佛教摩崖石刻、佛塔(如唐代凌空塔)可作为禅修冥想的依托,融合自然与宗教体验。</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登崆峒山不仅是简单的民俗活动,更是一场集宗教感悟、自然审美、文化溯源与身体修行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其特殊性在于:在佛道圣地登高,同时获得两种宗教文化的滋养。同时延续黄帝问道、文人抒怀的千年传统;以登高行动呼应“重阳升阳”的天地节律。</p> <p class="ql-block">我们古稀之年登崆峒山过重阳,早已超越普通的登山活动,而是一场融合生命感悟、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的深刻体验。崆峒山石阶陡峭,攀登过程如同回顾人生历程,每一步都是对往昔的沉淀与对未来的笃定。崆峒山留有司马迁、李白、杜甫等文人足迹,古稀登高可体味 “千秋一瞬” 的历史苍茫,个人生命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得以延展。正如崆峒山云海,人生晚年亦可波澜壮阔。这场登山不仅是身体的攀登,更是灵魂的驻足与眺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