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石城~人文与历史的交响

梧桐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庆假期不想去“添堵”,找了几个小众景点从从容容玩四天✌</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赣州石城</p> <p class="ql-block">探寻千里赣江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赣江源村的共大礼堂,是江西共大石城分校旧址,始建于1958年8月。2019年经维修翻新后,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集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场所。</p> <p class="ql-block">满满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莲叶何田田</p> <p class="ql-block">赣江源镇水街,位于赣江源镇集镇中心区域,依托一条穿镇而过的小溪构建,形成“风情水街”景观带,连接水车广场与赣江源广场,串联起集镇主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庐屋,又名黄家屋,位于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内,由当时的富商黄声远出资兴建,始建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落成于乾隆癸卯年(178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背附风光秀丽的通天寨,左右青山环绕,紧靠通往闽西的古驿道。南庐屋名称源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寓意“东南方位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南庐屋为典型的客家天井式砖木建筑,五进厅堂,两层结构。它没用钢筋水泥,没用螺丝铁钉,但是却构建了九十九间半的壮观,间间相通,廊廊相连,回环曲折,萦绕无尽,雕刻精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巍然屹立。中间的正厅显得犹为雄壮、宽大,可以摆100多席宴、请1000多个客人入席。屋前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面宽阔,平静如镜,大屋、屋后的山峦、石笋倒影其中,好似一幅天然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南庐屋占地面积3865.6平方米,建筑面积6578.2平方米。以九十九间半房间设计展现谦卑文化,建筑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房屋座北朝南,共分五进,一层的通道、长舍进进相通,二层走马楼环环相连。</p> <p class="ql-block">该屋排水系统设计科学,雨水及生活污水等流入21个天井后,通过暗沟注入屋外的半月形池塘,再通过明沟将水排出院墙外。该屋的排水系统历经200多年从未出现堵塞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在听风,放空不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天寨,位于距石城县城东南6公里处的大畲村境内,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龟寿石</p> <p class="ql-block">地面像被烤过的芝士,一块块龟裂。全国只通天寨有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是一处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仙人犁田‌,网格状裂隙构成的特殊地貌,形似龟壳纹路与犁田痕迹交织,每一寸岩石都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p> <p class="ql-block">通天石,海拔535米,与通天寨同宗却独立于石寨之外,断面直径约20米,四周壁陡如削,宛如一根巨柱矗立在天地之间,形似冲出土屋的摩天石笋,古时便被誉为“石笋干霄”。因其独特的形状,人们又戏称它为“生命之根”或“大地之阳”。</p> <p class="ql-block">千佛丹霞</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生命之门),外如两指相扣、内似掌心半合的特殊丹霞构造,顶部裂隙形成"一线通天"奇观,登顶可俯瞰群山,岩壁存明代石刻。‌‌</p><p class="ql-block">天然形成的石缝,形似一线天,直通山顶,仿佛可“通达天际”。当地传说此地为神仙往来之所,登顶可接天地灵气,因此得名“通天寨”。这条长约88米的“生命之路”需侧身攀爬通过,惊险刺激,也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丹霞大赤壁</p> <p class="ql-block">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和水流切割,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的红色砂岩山体。色泽红润、层理分明的山体,远望如烈焰燃烧,近观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相传,通天寨曾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与其部下据守之地,凭借其险峻的地势和寨上得天独厚的屯垦条件,他们在此坚守了多年。尽管最终被明军剿灭,但这段历史依旧显得悲壮而壮烈。</p> <p class="ql-block">走过将军桥前往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俯瞰</p> <p class="ql-block">回望大赤壁</p> <p class="ql-block">南坑水库</p> <p class="ql-block">通天寨自古便是闽赣交界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商旅往来频繁,留下了许多古驿道和石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城阻击战纪念园,选址在当年红军阻击战战场。</p> <p class="ql-block">石城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石城阻击战,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在石城境内发生了一场重要战役-石城阻击战,3万多红军阻击近10万国民党军12天,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和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次战役和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烈士所修建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里,红军成功阻击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瑞金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石城阻击战为中央红军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石城灯光璀璨</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石雕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旭华门”石刻门额</p><p class="ql-block">现今石城古城门楼保留最完整的门楼,考其历史,从隋始。2008年防洪堤改造,原址新建门楼,门洞条石整体保留,石刻门匾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宝福院塔‌,又名宝福塔,地处琴江河东岸,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客家建筑艺术,临琴江而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来登塔😄</p> <p class="ql-block">宝福院塔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砖木结构,七级六面,呈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p> <p class="ql-block">登高远眺,琴江两岸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宝福院塔是我国珍贵的古典建筑,是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融合的结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花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琴江镇桂花巷(现客家风情街)的一座清代客家民居建筑,始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典型的赣南“九井十八厅”三堂府第式结构。</p><p class="ql-block">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幼天王洪天贵福在石城被捕,与干王、尊王、昭王、恤王一同囚禁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终结。而桂花屋也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终结的历史见证,1987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桂花屋陈列馆,集太平天国史料馆、石城人物馆和客家民俗馆于一体,是石城县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桂花屋由当地富豪黄性存建造,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瓦面,分前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共有58-70间房,屋顶设五个马头墙,体现赣南客家“九井十八厅”民居风格,古朴典雅,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城,承载着“客家摇篮”与“闽粤通衢”的历史重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以及独特的地貌景观,构筑出一方令人神往的“江右边城 客家福地”。</p> <p class="ql-block">这座山水之城,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客家文化、温泉资源和红色文化传播著称,这是一个低调而充满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自然的馈赠,都能为你带来难忘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