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民间俚语:雨来有嬉,客来有吃

陈安生

<p class="ql-block">泽雅纸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俚语:“雨来有嬉,客来有吃”。</p><p class="ql-block"> 这句俚语的每一个字都裹着纸山山雾的清润和柴火的暖香,藏着纸山人勤劳节俭、精打细算的生活传统。</p><p class="ql-block"> 纸山人的日子,一直以来都被“做纸”和“种田”两条线紧紧牵着。手工造纸的工序十分繁琐,从上山砍竹到做摞,再到捣刷、捞纸、分纸、晒纸、拆纸、捆纸,每一步都得跟着天气走。下雨天干什么活、晴天干什么活都要有所安排,有些活下雨天不能干,得等到晴天,要是安排不当,下雨天就会没事可做。</p><p class="ql-block"> 田里的农活也是如此。育秧、插秧、耘田,再到稻谷成熟时收割,每一步都要依据季节和天气。一旦安排不好,就只能“雨来有嬉”了。</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雨”成了纸山人的“休息日”。梅雨季节,纸山的雨一下就是三四天。雨帘挂在山间,把梯田、纸坊、竹林都笼得朦朦胧胧。这样的天气进不了田——梯田的田埂被雨水浸泡着,踩上去会陷进泥里;刚插的秧苗怕被雨水冲倒,待收割的稻谷更怕受潮发霉。这时,纸山人得从“种田”的忙碌里抽出身来,只专注“做纸”这一件事。其实,说“嬉”,并没有真正的闲着。</p><p class="ql-block"> 下雨天 水碓里的水淋,转得更快——溪水涨了,水流更急,碓头捣刷的声音也更响,只是“咚咚咚”的节奏里,少了平日里既要造纸、又要干农活的匆忙。</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雨来有嬉”的真意——不是真的“玩耍”,而是从双重忙碌里解脱出来专注做纸。纸山人所说的“嬉”,是下雨天,拆纸时能多聊两句,是晒纸时能有空抬头看看天空的云,是孩子们追着雨滴跑的欢闹。他们习惯了平时的忙碌,连“嬉”都带着“做事”。</p><p class="ql-block"> “雨来有嬉”让纸山人能专一做事,“客来有吃”则装着纸山人待人的热情。泽雅山多路远,过去交通不便,客人来一趟很不容易——要么是邻村的亲戚,要么是来收纸的商贩,要么是走村串户的货郎。所以,只要有客人上门,纸山人总会拿出十二分的诚意招待,哪怕平时自己过得再节俭。</p><p class="ql-block"> 别看纸山人平时的饭食简单朴素,一旦有客人来,那些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都会拿出来招待客人,这时候,纸山人是最大方的。</p><p class="ql-block"> 你看,女主人从介橱里掏出攒了许久的鸡蛋,在碗里打匀,用猪油煎得金黄,油香四溢;男主人则会去肉缸里取出存着的腊肉,切成薄片,和自己晒的笋干一起炖着,肉的油润渗进笋干里,笋干的清香又裹着肉香,掀开锅盖时,蒸汽里都带着馋人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吃饭的时候,主人家总把最好的菜往客人碗里夹,自己却很少动筷子。男主人会陪着客人喝酒,用的是自家酿的米酒,酒杯倒得满满当当,说着“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多吃点”的客气话;女主人则坐在旁边,不停地给客人添饭,问客人“菜够不够,要不要再炒一个”。孩子们坐在桌子角落,眼睛盯着盘子里的腊肉,却不敢伸手,直到客人夹给他们一块,才欢欢喜喜地吃起来。</p><p class="ql-block"> 纸山人招待客人的“吃”,从来不是铺张浪费。他们平时节俭,鸡蛋是母鸡一天一个攒下的,腊肉是杀了年猪舍不得吃才腌的。但他们更清楚,“客人”是山里的“稀客”,对待客人,他们愿意把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雨来有嬉,客来有吃”这句俚语,不只是简单描述“雨天休息、客人吃饭”,更是纸山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是纸山人待人的热情,是纸山人数百年来用勤劳与真诚写在山水间的生活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