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省云梦县云梦博物馆大门巍然矗立,古朴庄重,门额上“云梦博物馆”五个大字苍劲有力,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2025年10月24日,武汉商学院的退休党务人员一行在此驻足,满怀敬意地开启了探寻楚地文脉、感悟历史底蕴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步入馆区,习近平总书记为博物馆文物所题的殷切寄语赫然在目:“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这句深邃的话语,如晨钟暮鼓,激荡在每一位老党员的心间,也赋予此次参观更深的使命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一幅气势恢宏的皇宫巨幅画像高悬于正壁,画中殿宇巍峨、仪仗肃然,仿佛将千年前的楚宫盛景重现眼前。老同志们凝神仰望,恍若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礼乐昌盛、文华璀璨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件古铜圆盘,纹饰精美,铜光幽幽。据讲解员介绍,此物为古代测时或祭祀所用,虽无言静置,却似在低诉着先民对天地秩序的敬畏与探索,令人心生敬仰。</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尊尊雕像栩栩如生,或端肃持重,或昂然挺立,凝刻着历史人物的精神风骨。老党员们缓步前行,目光在雕像间流连,仿佛与古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幅《云梦古物遗迹分布图》在墙上徐徐展开,密布的标注勾勒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版图。从睡虎地到郑家湖,从周田村到楚王城,每一处遗址都如星辰般点亮了云梦作为楚文化重镇的历史坐标。</p> <p class="ql-block">一组“古人制陶模型”生动再现了先民劳作的场景:拉坯、晾晒、烧制,工序井然。老同志们驻足细观,不禁感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也更加理解了“民以食为天”背后的手工艺根基。</p> <p class="ql-block">在黄香大道生态景观文化长廊中,黄香孝亲、子文治国的雕塑交相辉映。子文作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以清廉勤政著称,其雕像矗立于绿荫之间,象征着孝文化与治国理政思想的融合,也为当代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镜鉴。</p> <p class="ql-block">在子文雕像前,老党员们肃立瞻仰,神情庄重。这位楚国贤相“毁家纾难、忠公体国”的事迹,穿越两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一位退休老党员久久伫立于子文像前,目光深邃。他轻抚胸前党徽,低声说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古之贤相,今之楷模。”言语间,是对信仰的坚守,也是对历史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馆内复原的“古战场”场景惊心动魄:战车交错,旌旗猎猎,箭矢横飞。透过沙盘与模型,仿佛听到了楚军铁骑踏破山河的轰鸣,也让人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p> <p class="ql-block">“郧”字的考证展板前,学者型老党员们兴趣盎然。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变,“郧”字的演变不仅是一场文字之旅,更折射出云梦地区在先秦时期作为战略要冲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件件古物件静静陈列:陶釜、铜𨱔、骨针、玉饰……虽无华丽外表,却承载着先民日常生活的温度。它们是历史长河中最真实的注脚,让老同志们在细微处触摸到了文明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只“卧鹿立鸟”木雕引人注目——飞鸟昂首立于卧鹿之背,姿态灵动,寓意高远。这件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代表作,现藏于云梦祥山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印证了云梦曾为楚国游猎胜地的辉煌过往。</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镇馆之宝”的东汉陶楼巍然矗立于展厅中央。1979年出土于云梦周田村东汉墓,此陶楼仿照墓主人生前居所精制而成,百叶窗、飘窗、瞭望塔等结构一应俱全,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更证明了我国建筑文明远早于欧洲同类技术的发展水平。该文物曾入选建国35周年全国文物展,并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一代代学子心中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件“镇馆之宝”——中国第一封家书,静静躺在玻璃柜中。这封出土于睡虎地4号秦墓的木牍,是秦军士兵黑夫与惊在淮阳之战期间写给家乡安陆(今云梦)亲人的家信。字迹清晰,情感真挚,既有对家中母亲的牵挂,也有为国征战的忠诚。这封家书不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家书,更是孝道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一座螺旋梯盘旋而上,线条流畅,光影交错。老党员们拾级而上,仿佛沿着时间的阶梯,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每一步都踏在文明的回响之上。</p> <p class="ql-block">睡虎地秦简展区庄严肃穆。1100余枚竹简,近4万字,涵盖《田律》《法律答问》等秦代律法文献,被誉为“秦史百科全书”。这里不仅记录了中华法系的源头,更包含了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令、传染病防治条例与刑事侦查规范,展现出秦代法制文明的高度,令老党员们深感震撼。</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长文觚”静静陈列于独立展柜之中。这件战国末期的木质觚,书写近700字,详述纵横家游说秦王的政论言辞,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觚类文献。出土于郑家湖墓地,它不仅填补了战国政治史的空白,更为研究秦统一六国的思想脉络提供了珍贵实证。</p> <p class="ql-block">四个已过7O岁的老同事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