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归陕~故乡情与山河意》

明明

<p class="ql-block">《一夕归陕:记10月27日的故乡情与山河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丑秋陕乡情怀》</p><p class="ql-block">晓辞扉缦向秦疆,</p><p class="ql-block">乡语先温租车郎。</p><p class="ql-block">富平遥见勋名榜,</p><p class="ql-block">白水初逢族亲忙。</p><p class="ql-block">窖水甘逾吴地酿,</p><p class="ql-block">窑瓷黑映汉时光。</p><p class="ql-block">归程满载乡情重,</p><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染鬓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7日的晨光刚染亮西安古城墙的轮廓,我和夫人已从扉缦酒店出发,驾驶着租来的大众朗逸SUV向南而行。这场回乡探下屁之旅的开端,便浸着陕西人独有的热络——租车时约定次日早7点交车,可26日我们刚到西安,出租车公司小刘就带着浓郁的陕腔打来电话:“先生,今晚给您送车能成不?明早怕堵车耽误您行程。”那声“能成”像颗暖糖,瞬间甜了初到西安的几分陌生,更让我想起老父亲念叨了一辈子的乡音。交接时见车才买半年,簇新的仪表盘映着晨光,竟比预期多了几分踏实。</p><p class="ql-block">我们上高速公路后经过的第一个服务区是富平,离西安不远,我曾来过数次,可这次不一样——车还未近,远远就望见“习仲勋故乡”几个鎏金大字,风里似都裹着敬重,我攥着方鸡蛋和向盘的手竟有些发紧。在服务区稍作停留,喝了碗温热的小米粥,吃了个肉夹馍,便继续向白水驶去。父亲的老家西固东文化村就在白水,我听了他一辈子的童年故事,却从未踏足过这片土地。过了富平地界,窗外的田野渐渐染成深绿,我忽然心跳得厉害,像有个小鼓在胸腔里敲——这大概就是老人们说的“近乡情怯”吧,毕竟我还揣着两个妹妹的嘱托,要把父母的遗愿带回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到了白水,最先见到的是惠民——我父亲弟弟(按乡俗该叫“二大”)的儿子,他站在西固镇的国道边等我们,黑瘦的脸上满是笑容,一开口就是熟悉的乡音:“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原来东文化村四组早已搬迁,地下藏着高质量的煤矿,早年开采导致地陷,房子成了危房,村民们便搬到了镇上。惠民家在国道旁,房前房后是方方正正的屋堂和庭院,他指着院里的水井说:“这是水窖,收集天上的雨水攒起来的,窖水比自来水甜!”我估摸着他家前后加起来得有四五百平方米,堂屋里堆着成袋的小麦,惠民说有上万斤,我开玩笑说他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他嘿嘿笑:“暂时不卖,留着自己吃,踏实。”</p><p class="ql-block">随后,惠民带我们去了他的自留地,他有一个很大的蔬菜大棚,车子在田埂上开了十来分钟,远远望见一片白色的篷布在风里晃。大棚里的西红柿个头不大,却红得发亮,摘一个咬开,酸甜的汁水瞬间漫开,是城里超市里买不到的鲜。惠民往我们手里塞了满满一兜,说:“带回去给同团的老同志尝尝,咱白水的土产。”我忽然想起自己插队的日子——40多年前在甘肃平凉灵台县,也是这样,带着泥土芳香的果实,只是岁月匆匆,那些记忆竟淡得像蒙了层纱,唯有此刻的酸甜,又把往事牵了回来。</p><p class="ql-block">昨天早上在富平服务区已经吃了早饭,可惠民硬拉着我们去镇上吃“水泡”——就是用熟面馍泡的羊肉泡馍,和西安的半发面饼子不一样,软乎乎的吸满了汤,我和夫人合吃一大碗,汤喝得底朝天。</p><p class="ql-block">这里要特别提一句的是,在从惠民家走向镇上饭店的路上,经过了一段土墙围着的老建筑,有一个门,门傍竖立着一个牌子:《龙山乡仓》。后来一查才知道是文化保护单位:抗战粮仓!虽然拍了照片留影,却没进出看看,也算是一个遗憾。</p><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多,他又召集了姐姐、妹妹和妹夫,一大家子围坐一桌,我作东,点了满满一桌子菜:凉拌藕片脆生生的,小豆腐裹着葱花香,韭菜鸡蛋水饺,还有小时候爱吃的甑糕,咬一口糯得粘牙。席间我脑海里忽然印射出儿时“黄豆换豆腐”的叫卖声,我忽然红了眼——四五十年了,我在上海也试着做过这些菜,可怎么也做不出家乡的味儿,原来这是这满屋子的乡音和乡情。</p><p class="ql-block">昨天恰逢镇上赶集,我和夫人在悪民的陪伴下遛达遛达,看到有绿皮大萝卜时,我随口提了句“小时候爱吃红心的花心萝卜”,惠民竟记在了心里。他拉着我在集市上转了一圈又一圈,没找着,最后跑去一家冷藏店,硬是从冰窖里抱出一个大萝卜,说:“这是店主特意保存的,你尝尝!”。今天早上,我在酒店吃早餐时,请后厨师傅帮忙切成片,在前往汉中的旅游大巴上分给同团的老同志,有人说这是“水果萝卜”,是萝卜中的“爱马仕”,我愣了愣,笑着说:“这是家乡的味道,比啥都金贵。”</p><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多,惠民提议去澄城县的尧头窑景区看看,说他年轻时在尧头蜜那儿做过窑工,专烧“司马光砸缸”的大缸。两辆车在乡道上行驶,远远望见一片黑瓦窑房,风里似有陶土的腥气。尧头窑是世界文化遗产,以黑瓷闻名,只可惜景区里游客寥寥,只有几个工人在修缮窑景区。惠民指着一座古窑说:“我当年就在这儿拉坯,大缸要烧三天三夜才成。”正巧碰到店主在搬古董黑瓷,说是要接待贵客,我趁机摸了摸那些瓷片,听着女店主的介绍,冰凉的釉面带着岁月的糙感,忽然想起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宫老师——我曾请他用电炉烧制《三字经》陶片,更加理解他说的“瓷里藏着时光”话语之意。只是忘了跟那位女店主互留微信,成了此行的小遗憾。</p><p class="ql-block">返程时已是落日余晖,车窗外的光伏板闪着金光,惠民说这几年煤矿停了,都改种“太阳”了,新疆、内蒙、甘肃有的,陕西也有。我望着那些光伏板,忽然觉得安心——家乡不再是父亲口中“尘土飞扬”的模样,青山绿水间,连风都变得温柔。惠民站在路边挥手,身影渐渐变小,我想起他说的担忧:现在家里不您吃穿,就担心生病,特别是生大病。同时,村里年轻人少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越南,一个在乌鲁木齐,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可他又说:“不怕,以后农村会工业化,有机器帮忙,日子会越来越好。”我想起自己曾做过区人社局局长,跟他讲新农合会越来越完善,他听得认真,眼里闪着光。</p><p class="ql-block">回到西安时,我和夫人吃着新鲜的西红柿和苹果,咬着酸甜的果实,心里说:“这是真正的家乡味。”我望着窗外的夜色,忽然想起夫人的话:“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伴着落日而归,精神物质双丰收。”是啊,这一天太短,短到没来得及多跟惠民唠唠嗑,没来得及在地里刨几下锄头,没来得及多摸几片黑瓷;可这一天又太长,长到装下了父亲的遗愿,装下了满满的乡情,装下了家乡的旧貌与新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下次再来,一定要带宫老师来尧头窑,带妹妹们来看惠民家的庭院和大棚,带第三代来尝尝窖水的甜。毕竟,这片土地藏着我们家的根,也藏着无数像惠民一样的人,在时光里守着故乡,等着归人。</p><p class="ql-block">王立强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于西安至汉中的大巴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26日晚租验车交接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富平服务区吃早饭。</p> <p class="ql-block">西固镇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辖镇,以下是其详细简介 :</p><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西固镇地处白水县东南部,东与澄城县尧头镇相望,南与蒲城县洛滨镇、尧山镇、罕井镇接壤,西与城关街道、北与雷牙镇相邻,总面积113.4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人口22810人。截至2023年10月,下辖1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西周宣王元年(前827年),称西姑,清康熙十年(1671年),更名为西固。1956年为西固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1961年为西固公社,1984年复设西固乡,1995年改置西固镇,2010年11月,撤雷村乡并入西固镇。</p><p class="ql-block">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西固镇地处黄土高原渭北残塬沟壑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境内最高点龙山顶海拔836.8米,最低点梁家村河滩洛河出口处海拔446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白水河等。</p><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2011年,西固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85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800万元。农业以小麦、玉米、苹果、大棚蔬菜等为主,是产煤为主的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境内有省办、县办及私营中型煤矿7家。</p><p class="ql-block">文化旅游</p><p class="ql-block">下河西遗址位于西固镇下河西村西侧,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西固镇还有白马寺、罗盛教红色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交通状况</p><p class="ql-block">西固镇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县乡公路4条,总长85千米,342国道穿境而过,渭黄高速、西雷、西扶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惠民家延马路一测正门。</p> <p class="ql-block">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西南11公里处的尧头镇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据考古推断及文献记载,尧头窑始于汉代,唐代已有“澄城瓷砂始于唐”的文字记载,兴盛于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民国时期由盛而衰。新中国成立后,私人作坊归入集体,后因市场变化曾一度沉寂,1993年首次被外界知晓。</p><p class="ql-block">遗址概况</p><p class="ql-block">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现存129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窑址、78处制瓷作坊和75处古民居,还有瓷片堆积层、古道、古树等,是国内窑群面积最大、遗存最丰富、保留最完整的陶瓷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烧制工艺</p><p class="ql-block">尧头窑主要烧制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等。采用当地的高岭土、白碱土等为原料,经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施釉,再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其装饰手法有刻划花、青花、铁锈花等,图案题材广泛,风格古朴豪放。</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2006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黑瓷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尧头窑陶瓷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渭南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窑口之一,对研究我国北方古瓷窑有着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尧头窑黑瓷是陕西省澄城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尧头窑黑瓷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始于唐代,明代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清末至民国初期,因战乱、匪患及饥荒等影响,尧头的陶瓷业严重衰落。</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采用当地的粘土类矿物质和原生态黄土为原料,经原料加工、成型、施釉、装饰、烧成等工序制成,成型有手拉坯成型和注浆成型等方法,施釉采用浸釉法或浇釉法,装饰手法有刻、划、剔、堆等,烧成温度在1250℃至1280℃。</p><p class="ql-block">产品特点</p><p class="ql-block">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器皿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布局疏简不拘。釉面乌黑发亮,釉色光润、釉质饱满,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p><p class="ql-block">产品荣誉</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尧头黑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黑瓷还被誉为“纯正的土瓷”“黑珍珠”“黄河之精,华夏之灵”等。</p> <p class="ql-block">凉晒着的刚刚从树上收下来的新鲜花樕。</p> <p class="ql-block">这是惠民家后门道路一侧。</p> <p class="ql-block">切食老酵馒头...</p> <p class="ql-block">白水县龙山乡仓又名抗战粮仓,位于渭南市白水县东十公里的西固镇 。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建造背景: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国家储粮严重不足,粮食市场混乱。为保障前线粮食供给,政府将“田赋折征代金”改为“征收实物”,并决定在西固镇修建公粮国库。</p><p class="ql-block">- 建筑概况:1943年7月开工,1944年冬季落成。粮仓城墙采用夯土构筑,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40米,四角设有碉楼,城墙四周有壕沟。仓门为砖砌拱形,门楣上方有县长高翔翎题写的“白水县龙山乡仓”七个大字。粮仓主体由五孔砖窑和一栋砖木结构的仓房组成,为高标准砖混结构,具有冬暖夏凉、通风防潮等特点,储粮总量约140万斤。</p><p class="ql-block">- 历史贡献:抗战期间,龙山乡仓为禹西会战等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供给。解放战争时期,“西野”解放西固,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西固粮站”,继续保障居民粮食供应,上世纪七十年代还为驻扎部队供应军粮,八九十年代终止存粮。</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2018年7月,龙山乡仓被列入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如今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其建筑形制和相关文物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军事仓储建筑和传统粮食储藏技术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惠民的自留地</p> <p class="ql-block">花椒树傍</p> <p class="ql-block">大红花椒挂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柿子、酸枣和花椒</p> <p class="ql-block">树枝上的枸杞子</p> <p class="ql-block">惠民的蔬菜大棚</p> <p class="ql-block">尧头窑景区</p> <p class="ql-block">即将入锅的馍头与成型待烧的瓷坯...</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瓷片汇集...</p> <p class="ql-block">这是磨面之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麦麸粉皮...</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午二.点开始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回城再次经过富平服务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