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

大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当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位于包头市石拐区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 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 “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当召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抗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 “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并逐步扩建而具今日之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没有通常围墙院落式的寺院组合,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雄浑壮观。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间,占地300多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主体建筑,以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历世活佛舍利塔的灵堂组成。现存六大经堂分别为:苏古沁殿、洞科尔殿、却伊日殿(显教经堂)、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密宗经堂)、日本伦殿(菩提道学经堂)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转经筒,是里面装有经典佛经,外面雕刻着经咒的卷桶,可以转动。转经桶是佛教为了发展底层无文化的民众入教,他们又很难理解佛陀较深的教言教义,故佛陀传入世之法,让这些人通过转动经筒,来生起对佛教、佛陀教言的信仰,而依此修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寺内现存的大量壁画,精细逼真地描绘了历史人物、风俗、神话及山水花鸟,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据统计五当召内有金、银、铜、木、泥各种质料铸成的佛像1500余尊,其中最大的有三层楼高,最小的不过盈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寺内还悬挂着各式幢幡经幡,经幡一般指风马旗,内地佛教寺院是不挂的,它是藏传佛教的特有符号之一。一种窄长垂直挂着的旌旗,与“幢”一样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法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悬挂幡的地方,有的在佛堂的柱子上,有的竖立在佛堂的前面。佛经中多以之作为降魔的象征,并谓制作此幡, 能得福德,逢凶化吉,故寺院和道场普遍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召庙的大树旁,竖立着四兽雕像(鸟兔猴象)这是 “和睦四瑞图”,亦称四兽图,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某地一只贡布鸟衔来一颗种子,一只兔子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猴子为了保护幼苗,用树枝把幼苗围了起来,一头大象看到了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它们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藏传佛教中,将此图称为“四和合” “和睦四兽” “和睦四瑞” “和合四兽” 等名称,表达敬老及和睦共处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鹏金翅鸟雕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大鹏金翅鸟,意为羽毛美丽者,系印度神话之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西游记》描述中,孙悟空曾与六位妖王结义为兄弟,其位列老三的混天鹏魔王就是一只大鹏金翅鸟,此人曾和孙悟空打成平手,其展翅高飞13000 里,且在西天众神面前大闹佛殿,500罗汉也拿他没有办法。孙悟空曾大闹天宫,大鹏竟也敢大闹西天,可见其本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藏传佛教中,大鹏金翅鸟是殊胜的本尊之一,与天、龙、阿修罗等共列位于佛说法之会座,大鹏金翅鸟是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也是成办事业、降伏阴邪土地神邸及各种龙妖病的锐利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五当召,大大小小的玛尼石随处可见,以它们的威严和神圣展示着宗教的博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玛尼石最原始的名字为 “玛智石” ,是根据三世如来心咒八字真言 “ 嗡 . 玛智牟耶萨列德”,取了前面的 “玛智” 两个字而来的。 “玛智石” 是从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传统习俗,现代藏族同胞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古老雍仲本教的传统,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遗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种神像和神兽在喇嘛教寺院里很常见,喇嘛教认为他们是各大菩萨的化身像,为铲除异端,镇压邪恶而变换的一种愤怒的形体,统称“愤怒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玛尼石是藏族传统民间艺术与信仰的结晶,除了刻有神像和神兽之外,更多的是刻有梵文佛经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由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砌成的玛尼墙,垒起的玛尼塔在五当召为新建,也是对宗教崇拜所持态度的概括和具象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虔诚的藏族佛教徒永远相信,只要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把他们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块上,这些石块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能使他们洗清此世的 '罪过',并能引领他们走进他们神往已久的西天净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排排彩色经幡随风舞动,构成了一条条色彩风景线,引人注目。所谓 “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印有佛经,藏语称 “隆达”,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经幡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由此,经幡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经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经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