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五十 序志篇

【华夏美学】展示平台

<p class="ql-block">【南朝梁】刘勰/著</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 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 ,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 *,制作* 而已。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 ,拟*耳目于日月,方 *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甚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涓子:又作蜎子,即环渊。《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蜎子》十三篇,注曰:“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环渊曾学习黄老道德之术,著上下篇。《琴心》:《文选》卷一八,嵇康《琴赋》李善注引《列仙传》说涓子“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王孙《巧心》:《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王孙子》 一篇,并注“一日《巧心》”。*雕:修饰。缛:繁复的文采。*驺奭(shì):战国时齐国学者。*绵邈:浩渺。*黎献:指众人中的贤人。黎,黎民,百姓。献,贤人。*拔萃出类:即出类拔萃。萃,类。*性灵:个性和智慧。居:固定,停留。*声:声誉。实:果实,种子。这里引申为成就。*制作:写文章。* 肖:类似,这里有象征的意思。 *禀性五才:天性受之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禀,受。*拟:比拟。*方:比方。*逾:超过。*树:树立。建 立。*“岂好辩”二句: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之所以叫 “文心”,是为了说明写作文章时的用心。从前涓子曾写过一部《琴心》,王孙子也曾写过一部《巧心》,可见“心”这个字真是美妙啊,所以才用作书名。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用繁丽的文采雕饰而成的,以“雕龙” 二字来命名,难道不是取自古代称驺奭为“雕龙奭”的说法吗?宇宙浩瀚无穷,贤人代代都有,他们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无非是由于过人的智慧而已。岁月转瞬即逝,人的智慧不会永久存在,要使声名和事业流传下来,只能依靠著述写作了。人类的形貌象征着天地,天性受之于五行,耳目好比日月,声气好比风雷,人类能超乎万物之上,已经是很灵异了。然而人的肉体却同草木一样脆弱,而流传久远的声名却能比金石还要坚固,因此君子活于世,应当立德立言。难道仅仅是喜欢辩论吗?实在是不得已啊!</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 *,乃怡然 *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 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 ,弘* 之已精,就有* 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 *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 ,军国所以昭明*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饰羽尚画* ,文绣鞶帨 *,离本弥 *甚,将遂讹滥*。盖《周书》* 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 ,宜体于要。于是搦* 笔和墨,乃始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七龄:七岁。*齿:年纪。立:而立之年,即三十岁。*礼器:祭祀用的笾、豆。笾,竹制的圆器。豆,木制,类似高脚的盘子。*南行:捧着祭器跟着孔子向南走,表示成了孔子的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某种仪式。*旦:第二天早晨。寤(wù):醒来。*怡然:欢快的样子。*生人:生民,泛指人。*夫子:指孔子。*敷:叙述。赞:明,彰显。圣旨:圣人的意旨。*马:指马融,东汉学者,曾给《周易》《尚书》《论语》等经典作注。郑:指郑玄,马融的学生,东汉学者,曾给《论语》 《孝经》 《尚书》等经典作注。 *弘:大,发扬光大。*就:就算是。*五礼:《礼记·祭统》郑玄注:“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资:依靠。*六典:《周礼·天官·太宰》载,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日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礼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典,行政法度。*炳焕:清楚。*昭明:明白。*详:考察。*文体解散:指文章体制破坏。*诡:诡异。*饰羽尚画:语本《庄子·列御寇》“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意谓在本来就有华采的羽毛上画以文饰,比喻文采过度。*文绣鞶(pán)悦(shuì):语本扬雄《法言·寡见》 “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这里指没有必要的文饰。鞶,皮带,古束衣用。帨,佩中。*弥:更。*讹:错误。滥:过度。*《周书》:《尚书》的一部分,这里指《毕命》。*“尼父”二句:见《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恶(wù),憎恶。异端,这里指非儒家的思想学说。*辞:指上文提到的《尚书·毕命》的论辞之语。训:指上文孔子的教训。*搦(nuò):握,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我在七岁的时候,曾梦见一片像织绵似的彩云,就攀上去摘采。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梦见自己捧着红漆的祭器,跟着孔子向南而行;早上醒来,心里非常高兴。伟大的圣人真是不容易见到,他竟然降临到我这样的无名小卒的梦中。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没有比给经书作注解更好的了,但是马融、郑玄这些前代学者,在这方面已经阐发得很精当了,即使我再有什么更深入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只有文章的功用这一点,确实是经典派生的枝条,各种礼仪要靠它来形之成文,各种政治法度要靠它来发挥作用,乃至君臣的关系赖以更加明确,军国大事也因此更加分明。考察它的本源,没有不来自经典的。可是后世离圣人的时代太遥远了,文章体制逐渐被破坏,后世的作家一味喜欢新奇,追求文辞的浮华奇异,就像在本就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在已有修饰的巾带上再绣上花纹,这就离文章的根本越来越远了,最终发展到谬误而漫无节制的地步。《尚书》 中论及文辞,强调贵在抓住要点;孔子教育学生,也说过要憎恶异端。《尚书》和孔子的说法都有其奥妙之处,应当注意领会其主要精神。于是我就握笔磨墨,本着这种精神论述作文之道。</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 ,应场《文论》* ,陆机《文赋》* ,仲治《流别》*,弘范《翰林》* ,各照隅隙 *,鲜观衢路*;或减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 ,或泛举雅俗之旨 *,或撮题* 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 ,《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 *,无益后生之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魏文:魏文帝曹丕,三国时魏国作家。述《典》:指曹丕的《典论》,其中《论文》 一篇专论文章,这里即指这一篇。*序《书》: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其中除评论了当时一些作家外,还表达了他对文章修改的重视等。*《文论》:可能是指应玚的《文质论》,文中论及文与质的关系,今已不全。*《文赋》:陆机专门为论述文章而作的赋。*仲治:西晋作家挚虞的字。《流别》:指《文章流别论》,文中论及各体文章,今已不全。*弘范:东晋作家李充的字。《翰林》:指《翰林论》,今已不全。*隅隙:角落,缝隙,指不全面,或者次要的地方。*鲜:少。衢:大路。*臧否(pǐ):褒贬。*铨品:鉴赏品评。前修:前贤,这里指前代作家。 *旨:旨趣。*撮题:摘举。*密而不周:指《典论·论文》论述才气比较严密,论述文体时较为简单,而论述才气时又只强调先天禀赋。周,全。*精而少功:指《文章流别论》分类论述文章的源流颇有见地,但并未论及各种文章的写作要点,不切实用。功,功效,功用。*往往间出:交替不断地出现,这里指他们时有论文之语,散见于文章之中。*澜:波澜。 *先哲之诰:指上文中提到的《尚书·毕命》《论语·为政》 中的话。诰,训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细读近来讨论文章的著作,数量不少: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陈思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场的《文质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大多只看到了文章的局部,很少能有从大处着眼全面论述的;他们有的褒贬当代作家,有的评论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地指出雅或俗的旨趣,有的简单地叙述文章的意旨。曹丕的《典论》较为细密,但不够完备;曹植的书信颇见辩才,不过不一定允当;应玚的论说是华丽的,但却比较空疏、简略;陆机的赋讲得虽巧妙,但却显得琐碎;《文章流别论》 内容精湛,可惜用处不大;《翰林论》较为浅薄,不得要领。此外像桓谭、刘桢等人,应贞、陆云之流,也泛泛地议论过文章的写作意义,他们的话大多散见于各自的文章中,都未能顺着枝叶去找寻根本,沿着波澜去追溯源头。不阐释圣人和经书的训示,对后人研究文章是没有多少帮助的。</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师乎圣* ,体乎经*,酌乎纬* ,变乎《骚》* ,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 ,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 ,摛神性*,图风势* ,苞会通* ,阅声字* ,崇替* 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 于《程器》,长怀 * 《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 显矣。位理*定名,彰* 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本乎道:以自然之道为本。刘勰在开头《原道》篇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师乎圣:《征圣》篇中所说的作文必须以圣人为师。*体乎经:《宗经》篇中所说的文学创作必须以经书为宗。*酌乎纬:《正纬》篇强调纠正纬书中的谬误,但可以酌采其中奇丽的辞采。*变乎《骚》:《辨骚》篇辨析了楚辞与经书的异同,指出了楚辞的演变与创新,认为应该宗法《诗经》来学习楚辞。*枢纽:关键之处。*论文叙笔:指《明诗》篇至《谐 》篇十篇论述有韵之文,《史传》篇至《书记》篇十篇论述无韵之文。文,有韵文。笔,无韵文。*囿(yòu):园地,这里指文体分类范围。区:也指文体区别。*原始以表末:考察各种文体的源起,说明它们的流变。原,考究。表,明。*释名以章义:诠释各种文体的名称及其含义。章,昭明。*选文以定篇:甄选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并加以评述。 * 敷理以举统:陈述各种文体的写作道理来列举它的体制和要求。*剖情析采:剖析情采,分析思想感情与辞采的关系。*笼圈:笼统地概括。条贯:条理。*摛:公布,表述。神:《神思》篇论述了作家的构思问题。性:《体性》篇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图:描述。风:《风骨》篇说明了理想的文风。势:《定势》篇论述了文体与风格的关系。*苞:通“包”,包括。会:《附会》篇探讨了文章的组织结构。通:《通变》篇论述了历代文风的变化。 * 阅:观察。声:《声律》篇论述了音韵声律。字:《练字》篇论述了文字的运用。 *崇替:兴盛衰废。*怊(chāo)怅(chàng):惆怅。 *耿介:这里有感慨之意。*长怀:深远的抱负,《序志》篇有“树德立言” “名逾金石之坚”等说法,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毛目:细目。*位理:编排条理,即按照条理安排篇目。定名:确定篇目的名称。*彰:彰明,彰显。*“其为” 二句:意谓《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除《序志》篇以外,直接论述文章的共有四十九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这部《文心雕龙》的写作,以自然之道为根本,以圣人为师,根据经书,参考纬书的辞采,沿袭楚辞的变化创新。文章的关键之处,莫过于此了。至于论述有韵之文和无韵之文,根据文体分门别类,叙述其起源与流变,诠释文体的名称并说明含义,甄选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并加以评述,陈述写作的道理并列举各种文体的体制和要求,本书的上篇里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至于剖析情理和辞采,笼统地概括并理清条理,本书陈述了 “神思”和“体性”问题,阐释了 “风骨”和“定势”问题,包含了“附会”和“通变”问题,探讨了 “声律”和“练字”等具体问题,在《时序》篇中论述了文章的盛衰,《才略》篇中点评了历代作家,《知音》篇中寄托了惆怅之情,《程器》篇中发出了不平的感慨,《序志》篇中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并用以驾驭各篇,这样本书下篇里的各种写作眉目也就清楚了。编排篇次、确定篇名,恰好符合《周易》的大衍五十之数,其中探讨文章功用的,只有四十九篇而已。</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 ,或有曲意密源* ,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 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 文雅之场,环络* 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 ,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沈予闻* ;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铨序:评定。铨,衡量,鉴别。序,次序。*弥纶:意谓综合各观点,综合评述。*毛发:比喻写作中的细节问题。*骨髓:指创作上的核心、本质问题。*曲意密源:曲折的意旨,隐蔽的根源。*辞所不载:指本书中未能加以论述的。*不屑:不顾,不管。*擘(bò)肌分理:深入而细致地加以分析。擘,剖开,分开。理,纹理。*折衷:论述中正,没有偏颇。*按辔:按住马缰,使马缓缓而行。辔,马缰。 *环络:拉住马笼头缓缓而行,与上句 “按辔”都指文坛上的活动。环,绕。络,马笼头。藻绘之府:与上句 “文雅之场”同义,都指文坛。*言不尽意:意谓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其意,语出《易传·系辞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识在瓶管:形容见识狭小。*矩矱(huò):规矩,法度。*往代:前代。*既沈予闻:意谓沉浸在前人的著述当中,语出《战国策·赵策上》 “学者沈于所闻”。沈,同“沉”,沉浸。闻,指听闻前人的观点。 * 眇眇:高远。 *倘:倘若。尘: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弄脏了别人的眼睛,刘勰的自谦之语。彼:指后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衡量评论一篇作品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综合地评论大量的作品就比较困难了。虽然本书涉及了写作的细节问题,又深入地探讨了写作的本质问题,但仍有某些曲折、隐微的意思,看似浅显,实际却很深奥,而本书中未能加以论述的,也就不可胜数了。至于本书中已经提到的品评论述,有些和前人的观点相同,那并不是有意随声附和,而是不能不同。有些和前人的观点相异,也不是随意标新立异,实在是按照道理无法与旧说相同。不论相同还是相异,都不在这些观点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只求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不偏不倚的结论。巡阅创作的领域,考察文章的园地,所论述的问题几乎完备了。不过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这是圣人都感到困难的;更何况我的见识这样短浅,怎能给别人确立写作的法度呢?回顾茫茫的过往,前人的著述已经使我沉浸其中、受益匪浅,遥望渺渺的未来,本书也许能供读者略作参考吧。</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 *,咀嚼 *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生也” 二句:语本《庄子·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无涯”。*逐物:追逐外物。*凭性:凭借天性。良:实在。*傲岸:不随时俗,性格高傲。泉石:隐居的山林。*咀嚼:仔细,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总之,人生有限,而学问却是无穷的。追逐外物实在困难,而凭着自然的天性去做反而比较容易。不随时俗地隐居在泉石之间,才能细细地体会文章的意义。如果本书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我的内心也就有所寄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