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是我们每个人自悟的心灯💡在无限的宇宙,在鲜活的自然🌃更在清静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一、道法自然,《道德经》是关于大道之德行经要的揭示。道的无上境界是无我为自然。传承自三皇的老子《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在中国哲学的浩瀚星空,特别是老子哲学中道是一个核心耀眼的概念,蕴含着华夏民族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是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孕化轮回遵循的客观规律。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独立于主观世界而存在。事物按照自我规律孕育变化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事物自然孕育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就是道。物质的实体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与事物自然孕化的规律性,相伴而生,互为依存,是客观世界的一体两面。大道无我全在自然,完全服务于事物的自然孕化是道存在的全部意义,于事物自然孕化之中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事物自然孕化之外道没有自己丝毫的单独存在,自然之外没有道。完全融于自然无以感知的作为;全然无痕无感的发挥作用,象不存在一样。无我而为,道服务自然的无我完全境界就是大道之德的无上境界,上善若水仅是老子对道的境界从一个侧面的具象浅释。道对自然的无我完全服务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经》讲天道,让我们向自然学习,亲身劳动下河游泳,获得直接经验。《论语》讲人道,让我们向圣贤学习,站上巨人的肩膀,获得间接经验。各有所长,互为补充。</p> <p class="ql-block"> 二、“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即揭示了人类主观认知的终极规律——认识相对论,揭示了主观与客观的永恒关系。主观可以反映客观,但主观永远不可穷尽客观,主观永远不等于客观,理论永远不等于真理本身,形而上的客观存在永远是我们无尽的探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孕化轮回的客观规律是人们可以主观开悟揭示的,主观开悟揭示的道又不等同于道的客观本体,客观本体的道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现实生活中,人的主观局限性是坚顽的客观存在,无时无处不在阻碍着人们对客观之道的进一步揭示。但主观感知开悟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唯一依赖,是道于人的意义所在,每一步都是伟大。相对于道和客观世界,人们的主观世界永远处于第三位的境界。我们要懂得敬畏道,同样也要懂得敬畏道于其中的客观世界,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规律性永远是主观的老师,问道无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道法自然和道的不可言尽性告诉我们,道更可贵的是我们每个人拥抱自然自己体验自然所感悟所明白的,即道的实践亲验性,道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悟体验。道存在于每个人对自然的自我感悟中,每个人自然之中自我感悟的道才是道相当于人类主观世界最鲜活最生动最有价值的存在。就间接认知和直接感悟而言,道更指向我们每个人的直接感悟。</p> <p class="ql-block"> 三、开悟道家之“无”是开悟道之奥妙的命门。“无”是道家关于道的主观无感未知性的高维概括,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言不尽,比瞎子摸象还要深邃无限。“无”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意义非同寻常,是道家最具特色的思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家之“无”是道家关于形而上主观未及或不及的客观存在的至高认知境界。道在主观无以穷尽处,乃至达到开悟通灵的维度和境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道家关于无为的最原本定义,“无”为知主,对“无”的认知是悟道的本质。道家之“无”是相对于主观未知的描述定位,永远指向主观未及或不及的客观处女地。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形而上者超越一切有的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主观不永恒的存在,均属于形而下的“器”,故不能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甚至于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我们所能说所能想的,均不离“器”的范畴。道不是不可言说,而是言说不尽,我们凭主观认知对客观之道的言说永远具有局限性。客观存在的道是主观揭示的道永远描述不尽的。形而上者谓之“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对“无”的探究所为谓无为,无为即形而上的悟道,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未知无人境界。无为而治即躬身自然之中实践感知、悟道循道万事万物归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道绝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而然;绝不是圣贤精英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是我们每个人前行的心灯和脚下之路。</p><p class="ql-block"> 道是天地人间最伟大最好的公仆,完全💯服务万事万物之自然,服务我们每个人的自然而然,自悟得道活出最自我的自由彼岸样子!为万物服务的是道,为人民服务的是毛(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