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的一个秋日下午,北京医院的病房里格外安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8岁的聂荣臻元帅躺在病床上,目光凝视着窗外的梧桐叶片,那些金黄的叶子正一片片飘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聂荣臻转过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有些话,我觉得应该说出来了,”关于抗美援朝前夕的那些事情,外面的人只看到了我们的胜利,却不知道当时毛主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当年参与抗美援朝决策的核心人物之一,聂荣臻亲眼目睹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看到了毛主席在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重大决定时,内心经历的巨大煎熬焦虑和承受的空前压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宁静氛围,刚刚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百废待兴,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到江南的渔米之乡,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老百姓,都希望着国泰民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强势干涉别国内政的美国,态度极其蛮横、强硬。杜鲁门派遣大量军队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还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聂荣臻回忆说:"那段时间,中南海里的气氛异常紧张。每天都有紧急情报送来,形势变化得让人应接不暇。主席的压力山大,我们这些做部下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邻国被强敌侵犯,美国飞机已经越过鸭绿江,不断侦察挑衅,该如何应对?是置身事外,专心搞国内建设?还是冒着巨大风险,出兵援朝?如何选择,关系新中国的前途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决策层讨论热烈,其激烈程度,远超外界的想象。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贸然卷入战争,风险极高;另一种意见是,美军已经直逼鸭绿江,中国的国家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必须有所行动,先发制人,越拖越被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张"暂不出兵"的同志认为,中国的军队装备落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胜算不大,还会拖累国内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张"立即出兵"的同志则强调,如果朝鲜完全被美军占领,就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东北(核心工业)地区,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且考虑国家长远利益,先敌下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深知这个决策的复杂性,"每一种选择都有风险,每一种选择都是举足轻重、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是核心,必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多维考量中做出最终决定,压力之巨,常人难以想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承受的压力,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复杂因素:盟友苏联态度摇摆,斯大林一面希望中国出兵,减轻苏联压力;另一面又不愿自己直接卷入与美国的冲突,所以不愿意提供全面的军事支持,以前答应的空中支持也借故兑不了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内老百姓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乱,民心所盼,十分渴望和平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事实力分析,我军刚经历了解放战争,但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比较,劣势明显,空军是一张白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聂荣臻回忆:"主席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踱步,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偶尔进去汇报,看到他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煎熬焦虑之态令人心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决策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初,仁川登陆后的美军,很快越过了三八线,攻克平壤直逼鸭绿江边,朝人民军几乎全线崩溃。面对危急局,主席在中南海召开特殊的紧急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回忆说,那天的毛主席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沉重和坚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番让所有人都震撼的话,展现了伟人的历史担当,透露出在做出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时,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煎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多年担任主席秘书的胡乔木回忆,“在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最让主席难下决心的,就是1950入朝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战爆发后,我军立即组建东北边防军并进行了紧张的战备,然而要派兵跨出国门,与美国乃至“十六国联军”打仗,下这个决心真是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席有许多天睡不着,胡耀邦回忆说:“都在反复比较,反复权衡,考虑出还是不出,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检阅完毕,中央领导核心,在菊香书屋东厢房,政治局成员和有关方面的领导人与会,中心议题,仍然是出不出兵,会议不作记录,便于大家更加畅所欲言。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三次服药睡不好觉。起床后,在他的东屋开会……满屋子烟雾腾腾,从5、6点钟一直研究到12点,初步统一了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2日,毛泽东起草了致斯大林的电报,决定以志愿军名义出兵入朝。核心领导层仍在继续讨论,电报未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请他立即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报告,并立即转告美国和英国政府,“我国希望“朝鲜事件地方化”,强调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都认为只是“恫吓”,未予理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战爆发后,斯大林很紧张,害怕因援朝而引起世界大战。胡乔木回忆,“苏联领导人由最初积极,见事态不妙又一味退避。斯大林致电中央称“中国是朝鲜的惟一希望”。他建议中国出兵,而在出动空军等问题上却又出尔反尔,一再违背承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说:“大家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彭德怀从西北匆匆赶到,赞成出兵,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权当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10月5日,中央初步确定了应该出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美军要越过三八线并要占领全朝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鉴于警告无效,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日,周恩来、林彪乘苏联飞机启程赴莫斯科,希望苏联落实此前以空军掩护和提供装备的承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1日,周恩来发回的电报说明苏联飞机转场需要时间,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参战。同日,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了电报指示:“十月九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再一次研究,毛泽东于10月13日致电周恩来指出:“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一电报,使出兵的决策又一次得到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6日彭德怀对入朝部队,师以上干部布置了入朝的行动。志愿军的先遣侦察人员奉命先行进入,对划分的行军道路进行勘察,同日,第42军先头侦察部队和一个团由辑安铁桥过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7日下午,军部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原来,10月16日周恩来离开莫斯科回国之前,突然接到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通知,说斯大林从黑海边来电话表示,苏联空军只能掩护中国国内目标,不能过鸭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态度,反映出斯大林经再三考虑,为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又从原来拖延“二、三个月”出动空军,并可到达“前沿”的立场上再度后退,索性拒绝掩护中国入朝部队。这种为自身利益而不守信用的态度,使中国军队参战后将处于,完全没有空中掩护的状态,将面临着严重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朝部队一度停顿,最终决定出兵决心不变,得知苏联领导人又一次违背承诺后,10月17日上午毛泽东又要求再次讨论是否出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也记述说:“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8日,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召开会议,再度研究出兵问题。周恩来在会上介绍了去苏联同斯大林会谈的情况。虽然斯大林不同意出动空军掩护,但是毕竞能够供应武器。主席当日最后下定决心,认为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推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9日傍晚,志愿军的四个军,在鸭绿江边等待天黑后过江。据李银桥回忆,已是几天几夜无法入睡的毛泽东,在这一天仍然反复思考,吃了三次安眠药也睡不着。傍晚,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向毛泽东汇报,我军已经跨过鸭绿江。毛泽东只对卫士长说了一句话:“睡觉”,很快就入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证明,主席决定出兵朝鲜,是一个对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显示出保卫祖国的胆略和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一生中,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战略决策,打胜了很多仗。但其中尤其艰难且非常重要的一次,就是决定出兵援朝,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夏天,共和国刚成立,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急需稳定的环境来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民党残余势力依然存在,人民期盼和平,带来经济的复苏和安定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月25日朝战爆发,美国迅速派兵入朝,妄图把这场内战,变成了美国扩展其霸权的机会,使东亚的地缘政治发生剧变。“唇亡齿寒”,一旦朝鲜半岛被美国控制,我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这对刚刚恢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关系重大的历史性的艰难抉择,严酷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摆在毛主席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50年7月到10月,主席花费了103天的时间,思考、比较、权衡利弊,做出了出兵的正确决定,即主席所说的“长考百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日,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金日成急忙请求援助。毛主席立郎向斯大林发送电报,寻求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苏联表示可能要等两个月才能提供援助,可我们等不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越鸭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中美军力差距悬殊,这场战争的代价注定会十分惨烈。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运动战为主,结合阵地战和游击战,第二阶段则以阵地战为主,进行持久的防御作战。经过五个战役、多场激烈的战斗,战争终于于1953年7月27日迎来停战协议,中朝人民取得了最后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代价沉重,但它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争期间,中国实行了“国防第一、稳定其次”的经济方针,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并为后来的建设和改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朝战深刻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激励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进程,也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战,成功捍卫了中国的地缘安全,为国家后来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9月,新中国即将迎来自己一岁生日,那些心怀不轨的外国势力,想要把刚刚诞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深知,若等敌人将战火烧到家门口再去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先发制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容有任何犹豫和拖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后,认为必须立即行动,如他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兵朝鲜的前夕,政治局吵成一团,毛主席:“你们都太小题大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时期,任弼时同志身体虚弱,常常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无可替代,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也提出了不同的理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岗作为负责后勤的重臣,他很清楚,一旦决定出兵,东北地区及全北方的局势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东北在新中国的工业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沈阳一地就有2000多家工厂,鞍钢的产量更是占新中国的一半多,还有本溪钢铁和抚顺的煤矿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空军的强大,若美国派遣500架以上的战机,东北的四大工业城市在一夜之间就能被摧毁,因此,高岗对是否出兵也持保留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彪的不同看法是,目前内忧外患形势严峻,西藏和新疆尚未解放,蒋介石盘踞在台湾,随时都想卷土重来。此外,面对美国军队庞大的火力支援和空中优势,我军的劣势极其明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键时刻,毛主席发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讲话。他指出,几位同志的意见各有道理,但面对强敌,我们必须坚定信念,虽然美国军力强大,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坚持下去,最终必定能取得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总理也补充道:“尽管面临困难,但我们已经经历过多次艰苦的斗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都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一次,我们依然能够战胜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继续地说:“我们的枪弹不会生锈,只要我们的信心不动摇,美国的侵略行为最终会失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可憾动的精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经历伟大斗争,哪里会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支撑伟大斗争的,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美军飞机,凶悍无比,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美军步兵的武器,也比志愿军领先一个时代,大海里,还有他们的军舰巨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但是,“专打精锐,专收王牌,专治不服”,志愿军战士打出了让对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他们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一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的伟大胜利,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国人,更让整个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马寅初回忆说:他当时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志愿军取得“清长大捷”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集体鼓掌,为新中国高声欢呼,时间竟长达十余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初扬言要“饮马鸭绿江,回家过圣诞”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晚年的时候,发出这样的警告:“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他简直就是有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朝鲜战争之后,世界看到了:新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一百年来任人欺负的中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中国人对屈辱历史的切肤之痛有多深,对精神力量的蓬勃自信就有多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国人阿兰·鲁林所著《毛泽东:雄关漫道》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当时因是否出兵而焦虑,甚至夜不能眠,但是在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的10月19日,他终于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好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出抗美援朝决定后,毛主席说,“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是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被彭德怀称为“万岁军”的38军113师335团,14小时,边打边走,朝鲜的山地上走了145里,创造了步兵战史上的空前纪录!终于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到三所里与龙源里,3连抢占了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国第八集团军南撤退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斗十分惨烈,美国士兵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虽然已知志愿军已全部战死,仍出于恐惧,绕路而逃。作家魏巍后来登上了松骨峰,满含热泪,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仗,38军共歼灭美敌1.1万余人,美第二师被打残,美二十五师、美骑一师也遭受重创,第八集团军的沃克中将在仓惶逃跑中翻车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弗里特就过:“他们(志愿军)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终结于抗美援朝,英雄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人民军一道,收复平壤,攻克汉城……楞在残酷的战争中,打出了一支强大的炮兵、一个新锐的空军、一条永炸不断的后勤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波三折。10月11日,周恩来和斯大林联名致电毛泽东:苏联完全可以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空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志愿军就会暴露在美国强大的空中火力之下。10月13日,政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此时,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图们江大举推进,把熊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彭德怀回顾这段历史时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我们仍应出兵援朝。当晚,毛泽东把会议决定电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还是有些担忧,他让周恩来在莫斯科再停留几天,和斯大林再确认一下。果不其然,斯大林再次变卦: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已经烧到鸭绿江边的战火,没有时间充许主席和中央再迟疑。10月18日,美军占领平壤,10月19日晚上,志愿军4个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司发来的,由彭德怀拟定的电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看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上海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送去苏联留学,回国后主席又送他去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住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席,志司来电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您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的儿子,就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主席卧室。毛主席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29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 毛岸英,名远仁,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长沙清水塘,他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8岁的岸英同母亲一起被关进监狱。11月14日,母亲牺牲,后经多方营救,岸英被释放回到板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岸英改名杨永福被送往上海。在上海,岸英兄弟三人,首先安排在我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抚养,继而寄居在董健吾家,后因党的组织关系中断,生活费用无着,流浪上海街头达数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岸英八岁时亲眼见证母亲被敌人杀害,在狱中大病一场,令人揪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春,党组织安排他们随同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经法国去苏联,于1937年初到达莫斯科。先后在莫尼诺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伊万诺夫城国际第一儿童院、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联共(布)党(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校毕业后,获中尉军衔,任命为坦克连党代表,参加苏军的大反攻。回国前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并送给他手枪一支,作为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元月,毛岸英学成回到延安后,下过农村,进过工厂,参加过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工作。相继担任中央宣传部文书、编辑助理、中央社会部秘书、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毛岸英主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渡江入朝,任志司总部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分管收发电报工作。11月25日,上午11点钟左右,四架美军轰炸突然返回,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顿时,一团浓烟烈火吞食了整个作战室,毛岸英当场牺牲,时年28岁,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