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鲁迅旧居(北京第三十五中学)

素心若雪

<p class="ql-block"> 一座宅院一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八道湾胡同十一号是鲁迅家族离开绍兴到北京居住的宅院,是新文学经典《阿 Q 正传》等的诞生地,新文化运动风云人物蔡元培、胡适、李大钊、毛泽东、钱玄同、沈尹默等都曾到访。</p><p class="ql-block"> 李大钊与鲁迅为《新青年》同仁、北京大学同事,井肩战斗,相互支持,志同道合,友情深厚。</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为保护八道湾十一号鲁迅旧居,弘扬鲁迅精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李大钊为建校董事的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迁此,两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于志成新校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全校师生,共承其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杯,“青春之国家”的理想追求,凝聚于此,传诸永恒。</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提记)</p> <p class="ql-block">  1919年,即鲁迅先生在京生活的第七年,在经历了五个余月的奔走看房后,他终于购入在北京的首处宅院——八道湾胡同11号院。这是除绍兴老家外,一家12口人在外聚族而居的唯一居所。这套宅院是周氏兄弟三人的故居,也是周作人晚年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  自1912年进京,鲁迅先生于北京先后有四处居所,分别是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新街口的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这个笔名就是1918年居京期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使用的。直至1923年8月与其弟周作人失和后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止,鲁迅在八道湾11号短居三年,在此期间文学成果颇丰,创作了收入《呐喊》的11篇小说、收入《热风》的14篇杂文,完成了《阿Q正传》和《故乡》等代表作,翻译出版了多部小说、剧作和童话作品,尤其是《阿Q正传》凝集了鲁迅多年来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入思考。1923年8月,鲁迅的14篇小说结集出版,鉴于创作初衷是在“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故命名为《呐喊》。</p> <p class="ql-block">  院门位于院子东南角,这是一座随墙门,其上构花砖门楣。由院门入内首先是外院影壁,在其西侧保留一株槐树,现置鲁迅与李大钊的等比座谈塑像于树下,符合“一座宅院,一所学校”的主题。三十五中前身是志成中学,李大钊是校董之一,一百年前李大钊和鲁迅是《新青年》同仁,一百年后他们在此相逢。</p> <p class="ql-block">  最西的三间客房曾是鲁迅创作休息的房间,中国文学史上的扛鼎力作——《阿Q正传》便是在此诞生。中部的三间则为一进院的会客之所,当年多位文人墨客来此做客,如胡适、蔡元培、沈尹默等。周作人日记中提及“1920年4月7日下午毛泽东君来访”。</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其地处校园之内,入馆参观的游客并不多,不时传出书声琅琅,百年前的文化高地至今仍延续着清净与书卷气息。历史、文物,在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也许是博物馆中需要有隔离屏障保护的华美之物,然而在八道湾11号,历史是如此之近,鲁迅先生的精神与意志化作沉香氤氲开来,持续感染滋养着后辈学子。</p><p class="ql-block">(录于八道湾鲁迅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