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忘

周霄山💫

<p class="ql-block">《诚忘》</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诚忘”出自庄子《德充符》,指世人遗忘了所当不忘的内在德性,却执着于所当忘的外在形骸的认知偏差,本质是“真正的遗忘”‌,强调道德本真应超越形体表象。‌原文为“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也就是,人们不忘记应当遗忘的(如形体缺陷),却忘记了应当铭记的(如道德修养),这种根本性迷失称为“诚忘”。“诚忘”也就是“真正的遗忘”。‌‌</p><p class="ql-block"> “诚忘”揭示了道家对形神关系的批判性思考。世人过度关注外在形体(如容貌、残缺),忽视内在德性(如精神修养),导致价值判断错位。与“才全德不形”思想呼应,主张遗忘形体表象而持守道德本真,否则将陷入“忘德”的精神异化状态。通过“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达到逍遥境界,即德行充盈时,形体缺陷自然被忽略,实现“独成其天”的自然合一。‌‌“诚忘”的忘掉不是健忘也不是忘本,而是不为名利,得失,甚至死亡所束缚,活的安心,活的没有负担。心简单了,看什么都有乐趣,见什么都有好奇,无惧无忧,不贪不纵,返朴归真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人这一生为虚名所累,为钱财伤神,功名也好,权势也罢,外在的好恶一直在影响我们的本性。欲望是成事的动力,贪念却是败事的祸首,在贪欲的深渊前止步,忘掉过多的名利,自律又自省的人生,前面才是一片坦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知足,就是不让一颗贪心过度膨胀,唯有放下才有解脱,这样的人生才能安宁幸福。</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人生物来顺应,物去不留,则为道心之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了名利又不为名利所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顺其自然。人心静了,内心自然就强大,无人敢挟迫,无物能奴役。忘掉就是得到,舍弃才有幸福,把握好名与利的尺度,活在当下,才是不虚度此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要想做到忘我,就要把内心里那个小我去除。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有一颗平实的心,别人的赞益也好,绯谤也罢,都不挂在心上,一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能够真正忘我的人,必定是内心坚定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受外在美与丑,得与失,对与错的困扰。忘我才能放下,无我才能得一颗真心。</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庄子认为,死亡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没必要恐惧,为未来人人都要有的归宿,惶惶不安是不值得的,不如活好当下,终了又是新生。庄子说:“物壮不老,老则不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千古艰难为一死,人的衰老自然而然,一个老的生命逝去,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得到,失去,最后又回到起点。忘怀生死,就是豁达,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等到年老时,一无所得才悔悟。一边享受生活乐趣,一边探求生命真谛,如此才不负此生。</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记忆与遗忘是两种不可或缺的心理现象,它们如同天平的两端,维持着人们心理世界的平衡。“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深刻揭示了遗忘的智慧与境界,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加明智地处理记忆中的信息。不忘其所忘:“所忘”指的是那些无关紧要、琐碎或负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若长期占据大脑空间,不仅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不忘其所忘”也就是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这些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不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要求我们有选择性地遗忘,保持心灵的轻盈和清晰。忘其所不忘:“所不忘”通常指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历、教训或情感。然而,有时候过于执着于这些记忆,反而会成为心理负担,阻碍我们前行。“忘其所不忘”,并非真的忘记这些重要内容,而是指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它们,不再让它们成为束缚自己情感的枷锁。这需要我们具备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和对生命的更高层次领悟。</p><p class="ql-block"> “诚忘”是一种高级的遗忘状态,它超越了简单的记忆丧失,而是一种主动、有选择性的心理调整过程。达到“诚忘”的境界,意味着我们能够智慧地管理自己的记忆,既保留必要的信息作为人生财富,又能够适时地放下那些不再需要的负担,从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不仅是对遗忘智慧的深刻阐述,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学会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和成长。如果一个人的认知高度不够,那他一生的高度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圣人们多用短暂的一生去悟道,去扩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不会陷入现实名利的困境中。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与世无争,做着自己的事,不会在名利面前迷失。圣人的逍遥,是因为做到了天人合一,这体现在他们能够把精神和身体分离。他们生而为人,必当融入社会和光同尘,他们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也就是,道赋予每个人的容貌不同,天赋予人的形体,不要以好恶内伤其身。现在你把人之神用之于外物,把人之精劳作于外物,靠着大树而吟唱,依着枯死的梧桐树而休息。等有一天老天把你的形体收走了,我看你还能不能无休止地辩论坚白了。所以,人要超越名形,超越名形所带来的有限性,不确定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德充符。让身体这个符,让心这个符,因于自然,归于道心,保持和气而不外荡。这样才能全生,养身。</p><p class="ql-block">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此句仿若一颗璀璨而神秘的思想明珠,散发着幽远而持久的智慧光芒,悄然开启了一扇通往人性深处、德行高地与外在形象认知领域的幽秘之门。它以一种极为深刻且犀利的洞察,向世人昭告:当一个灵魂在德行的广袤苍穹中奋力翱翔,攀升至高贵超凡之境时,其外在的形貌特征,犹如风中残烛,渐渐黯淡,终至被岁月的洪流所淹没,被人们的记忆所淡忘。</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喟叹的是,尘世中的芸芸众生,仿若置身于茫茫大雾之中的行者,常常深陷于一种难以自拔的迷误境地。他们不仅未能果敢地舍弃那些本应如过眼云烟般飘散的外在虚荣与私欲,反而如渎职的守财奴一般,将那些真正值得铭刻于心间、关乎内在精神涵养与灵魂升华的至要精髓,无情地抛却于荒郊野外,任其蒙尘。这般行径,方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遗忘,是对生命本真意义的一种亵渎与迷失,是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误入歧途,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诚如庄子所言,人最可宝贵者,当属内在的精神世界。它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人生的茫茫海洋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又如同一把炽热的火炬,在黑暗的长夜里为我们驱散阴霾。与之相比,外在的形貌与身体不过是承载灵魂的舟楫,是短暂的躯壳,是次要的存在。故而,人应当将心力聚焦于心性的涵养与精神的超越升华之上,如虔诚的修行者,在心灵的净土上默默耕耘,培育出智慧与善良的花朵。切不可本末倒置,将主要精力耗费于修饰外在形貌与保养肉身皮囊之中,徒有华美的外表,却内心空洞。我们的灵魂是否纯净无垢、是否健康茁壮,此乃生命历程中每一刻都不应忘却的核心要义。它是我们在世间行走的根基,是我们与万物相连的纽带。而那些关乎外在身体所滋生的种种欲望,则是应当被我们毅然舍弃、抛诸脑后的过眼云烟。它们如同迷人的幻影,看似诱人,实则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陷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如破茧而出的蝴蝶,寻得生命的真谛,抵达精神的彼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德是人对自我的要求,是后天的修养,得之于天谓之德,越是自然,越是天然,修行愈深。于是庄子说:所以圣人游心自适,智巧是妖孽,誓约是固执,道德是刻意,工巧是商人行径。圣人不图谋什么,哪里需要用到技巧?顺其自然,哪里需要固执?浑然处事,哪里用得着德行?不求谋利,则无需工巧经营。则,德谓之天养,是秉承于自然,不需要刻意,人为之事。</p><p class="ql-block"> 不忘道,不忘德,不忘自然天性,谓之:游心自适。《庄子》的精髓在于“忘”字,层层相忘,层层剥离,脱去一层层外衣,揭去一层层面具,剩下本然的面目,只留“我”之本性纯然。庄子之“忘”,在于忘功名,忘自我,忘亲人,忘礼乐,忘情。忘功名:无已,无功,无名,乃至无待逍遥。忘自我:形神具忘。忘亲人: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难。忘礼乐:坐忘,忘礼乐,忘仁义,身心俱忘。忘情:一生皆为情所困,亲情,友情,爱情,一路走过,处处皆为情乐,为情苦,但我们都只不过是过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情起必有情终,一切勉强必有分离,一切占有必有失去,最好爱而无求。“人生物来顺应,物去不留,则为道心之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