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九峰写生记

安阳“建安画会”写生俱乐部

<p class="ql-block">汝州九峰山写生之约,原定于十月十九日启幕,偏巧与格物艺术品鉴定公司的开幕式撞了期,又逢二十一日上午需撤展取画,便将行期改到了二十一日下午。那日午后三点半,从驻地准时出发,车轮碾过秋日的公路,四小时的里程,直至傍晚七点二十六分,九峰山写生基地的灯火在暮色里亮起——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新胜教授、写生基地的赵总,已在九峰山景区候着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番能踏足这片山水,最先要谢的是王新胜教授的盛情邀约。那邀约像一把温润的钥匙,轻轻推开了我被俗事裹挟的门,让灵秀的九峰山水得以实实在在铺展在眼前。更让人心头发暖的,是九峰山写生基地的赵总:他掌勺的拿手好菜,把山野的鲜气都炖进了汤里,滋味让人难忘;举起相机抓拍时,又总能精准定格下我们执笔、远眺的瞬间,摄影功夫堪称一流。还有河北科工大的戴杰教授、郑州工业大学的李常春教授,北京的赵艳霞女士、湖北美术馆的石英才老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田越科老师,为了等我这迟到的人,特意把晚餐延到了七点半。这份隔着千里路的惦念,和九峰山傍晚的清辉缠在一起,重重地印在了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九峰山的美,从不是直白的张扬。它藏在山水的褶皱里,是晨雾未散时,青黛山脊裹着白纱的诗意;也淌在时光的缝隙中,是老村落里,墙缝青苔与院角槐树交织的未凉烟火。</p> <p class="ql-block">首日清晨,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青黛色的山脊在晨雾里慢慢舒展,前几日缠人的阴雨竟刚好停了,同行的师友笑着打趣:“杨老师一来,天都放晴了!山上的林峦层次分明,深绿、浅绿、赭黄,像被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色块。上午在山巅立住脚,先画了一幅山野大景,意犹未尽,便借了师友的水彩本和颜料,就着山风即兴勾了一幅水彩,中午午餐后往山下的村落去。古老的砖瓦房顺着山势铺着,瓦檐上的枯草在风里轻晃,虽久没人住,墙缝里的青苔、院角斜伸的老槐树,却都透着往日的热闹。整个村落保存得格外完整,溪流在小桥下潺潺流过,像哼着老调子;枝叶茂密的古树把影子投在地上,阳光穿过叶隙,在水面洒下细碎的金影,空气里满是草木混着泥土的清苦香。每一寸景致,都是大自然摊开的画稿——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骨相,又藏着江南风光的婉约肌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心里还惦着村口的景,上午便又寻了去:老旧的房屋、跨溪的小桥、绕村的溪水,瞬间笔下的线条干脆利落,但还是总觉得没把那份静美说透。下午换了个角度,目光一下子被村口的“特别景致”勾住了:一座刷成柠檬黄的集装箱“小卖铺”架在桥上,嵌在灰瓦土墙的老景里,格外扎眼。桥下的流水潺潺响,左边是通往村里的土路,被四周墨绿对比的非常亮眼;右边的古老村落里,旧时的四合院虽改成了牛羊圈,木窗门楼还清晰地留着老日子的模样。天慢慢阴下来,细雨星星点点,打湿了画布边缘,时不时有老乡路过,乡音裹着暖意:“吃饭了没?到家喝口水吧!”“你们画这些,是要拿去卖不?”“退休啦?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呀?”我跟他们说,是来采风的,这儿的风景好,他们脸上带着点茫然,许是“采风”二字太陌生;又说画画能活动筋骨、松快心情,指着老房子补道:“这些屋子可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数了,是老祖宗的智慧,可不能拆!以后能引着外面人来瞧,村里的日子也能更热闹了!”傍晚收拾画具时,几个孩子围过来,您画的是我们家门口不?”眼神里的欢喜,纯粹得像山涧刚淌下来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第三日,众人相约去小龙庙山下打麦场写生,我却被途中一景绊住了脚步:近处是茂密的黄褐色甘草,山坡上树木高低错落,远处老宅院鳞次栉比,电线杆、风车点缀其间,画面层次格外丰富。这份鲜活的生活气息瞬间抓住了我,我急忙取出画具,用坚硬干枯的猪鬃笔蘸满洗笔液,以最快的速度铺陈色彩——笔锋的刚硬与颜料的流淌,恰好定格下这份纷繁复杂的印象。因油料用得厚重,不便深入刻画,这幅画很快便完成了。随后与众人会合,趁着余兴,又快速完成一幅油画速写。</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上午,我们往更深的山里写生。山路很陡,弯弯曲曲的路上磕磕绊绊,风景却愈发好看。把车开到一户大院,扛着画具步行往山下走,没走几步,一汪水库撞进眼里。水泵旁停着几辆车,钓鱼的人支着帐篷,旁边的石头上摆着烧火的炉具,柴火还冒着青烟,像是刚结束一场野炊。我们接着往山下走,水库的水从山间漫下来,扯成了一条银亮的瀑布,砸在石头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撒了一地的碎钻。大伙儿各自找了位置,有的蹲在石头上,有的靠在树干旁,静下心来作画,把九峰山最后的余韵,细细收进了画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因为下午不少画家要离开基地,又赶上雾雨天,山间的雾像白棉絮似的飘着,赵总特意安排以参观为主,笑着说“愿意画的,瞅着好景画一张便是,不用赶时间”。我和戴杰老师在一个村口留了下来,等他们参观回来。车子靠在路边,溪水哗哗地往下流,像唱着轻快的歌;怕溜坡,捡来几块尖石头抵住车轮,便对着村口动笔。泥泞的山路通向破旧的院墙和老房子,墙皮剥落在地上,混着雨水成了泥浆;小狗在旁边不停地汪汪叫,声音脆生生的;放羊的人赶着羊群从我们身边过,羊蹄踏在泥路上“啪嗒啪嗒”响;砍柴的人也扛着柴禾走过,柴枝上还挂着露水,每次都热情地打声招呼:“画得真好看!”道路泥泞得很,没多久就有拖拉机陷进了坑里,引擎声吆喝声混在一起;可这破旧的村庄里,却满是这样繁忙的劳作气,像一首鲜活的田园诗。下午收拾好画作,整理好画具,带着一肚子的回忆,踏上了回安阳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特此记下这五天的所见、所感、所绘,为这段与九峰山水、师友、相遇相识的时光,留下一份郑重的纪念——纪念那些在山巅执笔的清晨,纪念那些被老乡问候的午后,更纪念这片山水给予我的,最纯粹的艺术滋养。</p> <p class="ql-block">九峰山写生基地</p><p class="ql-block">15737588528赵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