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敦煌,继续西行,进入新疆。<div> 哈密,进入新疆的第一座城市。</div> 第9站:哈密 哈密,是古丝路上重要的节点,素有“新疆门户”和“西域襟喉”之称,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曾是张骞,班超等使者的中转站,也是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div> 哈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曾经孕育了众多古城,每一座古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div><div> 哈密,历史上曾是回王领地,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其中“十二木卡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哈密,以盛产哈密瓜享誉中外,哈密瓜令人垂涎欲滴。</div><div> 来到哈密,先领略到了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的风情。</div> 哈密回王额贝都拉原为哈密地区的封建领主,曾长期组织抵抗准噶尔部势力的入侵,1697年他率部投降清朝,为康熙皇帝提供军事支持,巩固其统治地位,被康熙皇帝授与予扎萨克爵位,标志着哈密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哈密回王府建于1706年,由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经康熙帝批准,并派汉族工匠营建,历时7年完工。该建筑群融合了中原宫殿风格与伊斯兰艺术元素,主基调参照北京紫禁城,采用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及金龙装饰,是清代新疆规模最大的宫廷建筑群。<div> 这座恢宏的回王府于1931年毁于战火,2004年启动原址重建工程。复原后的回王府保留高台土墙,园林布局等特征,重现多民族建筑交融的特色。作为哈密回王的统治中心,该建筑群见证了清代新疆多元文化互动的历史。</div> 哈密回王是清代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领主,他统治的时间是:从康熙36年(1697年)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受封起,直至民国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止,历经九世,统治时间共233年。<div> 哈密回王墓是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是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哈密回王墓占地面积13000平米,是多种风格融为一体的墓基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哈密回王是清代维吾尔族的地方封建领主,他统治的时间是:从康熙36年(1697年)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受封起,直至民国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止,历经九世,统治时间共233年。</div><div> 哈密回王墓是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是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哈密回王墓占地面积13000平米,是多种风格融为一体的墓基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历史价值。</div> 在哈密现在还流传着“左公柳”的故事。<div> “左公柳”是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时带领官兵栽种的柳树,在戈壁荒漠中创造了千里绿色长廊。如今哈密仍存218棵百年古柳,它们不仅是生态奇迹,更象征着左宗棠收复新疆,振兴边疆的坚定精神。</div> 1880年,左宗棠奉命第二次西征,时已年近七旬,携棺西征,与沙俄展开激战,最终收复了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当年在左宗棠抵达哈密时,他发现这里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景象。于是,左宗棠命令驻军在哈密的东西河坝和临水处广泛栽种杨柳。左公自己也在公务之余亲自携镐种柳,同时致力于发展农桑,奖励耕织,兴办教育,为哈密大地带来了绿色的希望。<div> 虽然随着时间的远去,“左公柳”也已大部分消失,但左公留下的不屈的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哈密。</div><div> 因此,来到哈密,必须要去看看百年的“左公柳”。</div> 第10站:吐鲁番 离开哈密继续西行,就到了著名的吐鲁番。<div> 吐鲁番是古丝路上的重镇,最早生活在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建立了姑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扼守着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div><div> 西汉时期,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着西域大部,并不断侵扰汉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奴的“右臂”。因此,吐鲁番这块姑师之地是开辟西域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西汉王朝与匈奴对这姑师之地展开了长期的反复的争夺,因此这里是连年的战火硝烟。</div><div> 吐鲁番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广袤寂寞的沙漠与戈壁,戴着纯白的雪冠傲岸而立的天山山脉,荒漠之中的草原,戈壁之下的清泉,还有绿潮涌动的葡萄园。</div><div> 如今的吐鲁番,不仅风光旖旎,葡萄园美景举世闻名。一进入吐鲁番,第一感觉是热,第二感觉是美。沙漠绿洲赛似江南。新疆人能歌善舞和热情好客,令人难忘!</div><div> </div> 来到吐鲁番,首先慕名去参观著名的交河故城。<div> 古城与故城的不同在于:古城是古老而现存尚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故城是古老而现在已废弃的城市遗迹。</div><div> 交河故城就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废墟城市。</div><div> 交和故城据吐鲁番城区只有十几公里,坐公交车可达。越过交河,进入故城。从交河的石桥上往下看,昔日滔滔的交河水,如今变成了溪流,这条小溪还曾记得往日的故事吗?<br><div><br></div></div> 这里经过千万年的冲蚀,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个柳叶状的河心洲,四周由河谷环绕,形成了天然屏障。原始住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了这个河心洲上建造了自已的家园。<div> 史书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2000多年前,这个河心洲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所在地,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城市布局以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街巷以及作坊和民居都井井有条。</div><div> 交河城内的建筑物大部分是在唐代修建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2000多年最完整的城市遗迹。从空中俯瞰,交河故城就象一片大柳叶,但更象一艘雄伟的航空母舰!令人称奇!</div> 在冷兵器时代,河水可以说是军事防守的天然屏障,河心洲上的车师前国把自己牢老定位在防守的位置上。可惜,既使占据了有利地形,交河城却躲避不了一次次的战火纷飞。经历千百年来的风沙与战乱,与它同时兴旺的高昌,楼兰,龟茲等古国都已被战火和黄沙所淹没,而交河城,却已然披着满身的创伤顽强的屹立在我们面前。<div> 交河城因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和和盐山之间的豁口上,自然成为丝绸之路上位置显著的军事要塞。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丝绸之路西往乌鲁木齐,北抵北庭,都要经过交河,所以这里是个百战之地。</div><div> 汉代的班超父子,唐代的唐玄奘以及边塞诗人岑参都曾经到过交河城,并留下了千古佳话和诗篇。</div><div> </div> 交河故城最后毁于蒙古察合台汗国伊斯兰圣战领袖黑的儿火者的战火之中。<div>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了高昌和交河,屠城之后,蒙古统治者还强迫仅存的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交河城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div><div> 我怀着有点沉重的心情,走完了整个交河城,感慨万千!</div> 在从交河故城回来的路上,意外看到一处维吾尔古村落,饶有兴趣的进村里看看,体验一下维吾尔族人们的真实生活。 第二天,慕名去看苏公塔。<div> 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它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塔形伊斯兰建筑,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高大雄伟的古塔是清朝时期维吾尔族著名爱国人士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的一生业绩留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而建成。之所以被称为苏公塔,是因为该塔是由额敏郡王的次子苏莱曼建造完成,故得名如此。</div> 说到额敏郡王,则让人想起一部不太引人关注的电视剧,剧名世《吐鲁番郡王》。该剧依据历史人物额敏和卓的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描述了额敏和卓从一个普通的维吾尔青年成长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是一部清王朝西域平叛的悲壮史诗,同时也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图鲁番浓郁的本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部民俗风情。 在吐鲁番,很远就可以看到苏公塔。塔高37米,下粗上细,古塔全部用砖砌而成。塔中有螺旋阶梯,可到达塔顶。塔身砌满花纹,精美绝伦。此塔给古城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想象。<div> 塔旁是圆形礼拜寺,可容纳千人,每周五下午在此作礼拜。</div> 在吐鲁番的第二天,我们听天气预报说,明天要来沙尘暴。据说这里的沙尘暴 要比内地厉害多了,昏天黑地的,睁不开眼睛,无法出行。所以我决定暂时放弃去高昌故城和火焰山的计划,马上坐火车赶往下一站:库车。 <div> </div> 第11站:库车 库车,古龟茲国之地。<div> 龟茲国,与西域36国一样,不同的时期,隶属于不同的政权。从西汉到如今,龟茲曾隶属于汉朝,匈奴,吐番,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尽管不同的民族曾经在这里建立过各自的统治,但龟茲与西域始终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之中。</div><div> 龟茲,这个在古丝路上的西域大国,从张骞出使西域与中原王朝交往以来,一直在中国的边境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班超,吕光等英雄豪杰在此建功立业,又有无数的无名将士长眠于此。</div><div> 如今,龟茲国早已离我们远去,它的遗址在大漠中静静的等待生命的最后流逝。</div><div> 世间万事再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也终将消失。那千古流传的龟茲国,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堆黄土。</div> 古龟茲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1001年被回鹘毁灭,存在了1000年,消失了1000年。<div> 清乾隆时期,清政府通过军事行动统一了新疆天山南北路,将原属准噶尔部控制的龟茲地区纳入版图,并正式命名“库车”,并设库车办事大臣进行管辖。这一行政管辖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并延续至今。</div><div>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的故事就发生在龟茲国。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惊心动魄,唯有在女儿国的遭难算是最美妙的了。龟茲的子母河,唐憎和八戒喝了它的水后,突然怀了孕,而女儿国的国王逼迫唐僧要与其完婚才可消灾。后经师徒四人的努力周旋,女儿国国王最终被他们克复坚难险阻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则收敛了春心,并以礼相送。</div> 如今,当年的母子河已经改称库车河了。<div> 库车河是库车的母亲河。2000多年来,库车河既创造了库车绿洲造福百姓,同时也时常引发洪水给百姓带来灾难。人与河,就这样在历史的时空中,演绎着相互依赖,相互征服的一个循环哲学。</div><div> 库车河穿城而过,在“龟茲古渡”的大桥下静静流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汹涌奔腾。望着库车河两岸,人们有时不禁想象:昔日的女儿国里,那多情的女王陛下,你如今又在何处呢?古河尚存,而女儿已逝......</div> 龟茲,是佛教最初传入我国的必经之路,这里的佛教印迹,这里的文化,尽管几千年过去了,仍然让人流连忘返。到了这里,似乎是沿着先人们的足迹,进行一次横跨千年的游历和一场古今对话与交流。要想了解龟茲国的佛教,自然一定要去克孜尔千佛洞看看。<div> 克孜尔千佛洞依山而建,绵延数里,气势不凡!其周边的环境美丽壮阔,令人感到了无声的震憾和豁然!</div> 走进石窟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颌首静坐褐黑色僧人塑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鸠摩罗什。他生于公元344年,是龟茲国王的外甥。他9岁出家,游遍帕米尔和印度北部,寻佛求法,后被尊为龟茲国的国师。他与直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去世300年后,成为唐玄奘西天取经时心中的偶像。 大师左脚撑起,右脚斜放在座垫上,右手依右膝,手掌自然下垂,手指修长而优美,双眼微闭,头颅微垂。整个塑像充满了神秘和虔诚。西域的气氛,印度的瑜伽,相互交融。大师似乎在佛的梦幻世界里穷思若索,一派肃静。 我知道鸠摩罗什这位大师是因为看过央视的大型纪录片“新一带一路”中的《一个人的龟茲》,其中讲述的就是鸠摩罗什的故事。 电视里演的鸠摩罗什和眼前的塑像是多么逼真融合啊!<div>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从事佛经的翻译。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共翻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我国佛教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div><div> 鸠摩罗什绝非凡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预测大师,屡试屡中)。他会三种语言:梵文,汉文,龟茲文,还有已消失的吐火罗文。他能够背颂许多佛经,又通汉语,所以他翻译的经文非常流畅,充分的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其实,鸠摩罗什的成就原在玄奘之上,只是因为有了《西游记》,人们就只知道了唐玄奘了。</div> 千佛洞这里远离人迹,是木扎提河把这片荒漠冲击成一座砂岩峭壁。这里被称为“明乌达格山”,维语意为“一千间房子”。从公元3世纪至13世纪,横跨千年的众多无名画匠受佛的感召,在这里留下了精绝的色彩和线条。令人感叹的是:佛的预兆是多么的灵验和无奈,如果这些窟寺建在繁华的都镇,那么在伊斯兰教风靡西域的时候,克孜尔的石窟群必定会灰飞烟灭!<div> 向石窟群望去,新修的参观栈道使得原本平实的洞窟,看上去更象一座大堡垒,宏大威严。</div> 千佛洞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300年。当时,龟茲国人口只有10万余人,然而在千佛洞修行的僧侣就有上万人,僧侣多的有点吓人了,可见当时的香火是多么鼎盛。到了公元8世纪,因为战乱和其它宗教势力的进入,千佛洞开凿洞窟的敲打声声渐渐停止了。<div> 千佛洞共有洞窟236个,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135个,石窟内有壁画的80个,壁画现存一万余平方米,是千佛洞最珍贵的宝藏。它不同于莫高窟的单一的汉唐风范,而是杂揉了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诸多的艺术风格。因此,敦煌艺术研究院前院长范文杰先生曾说:研究敦煌艺术的深层次问题的钥匙在克孜尔千佛洞。</div><div> 千佛洞里的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的巧妙接受,更是古龟茲画师非凡画技和智慧的显现。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一笔勾画出雄健壮实的骨骼,用色彩烘染出丰富圆润的肌肤,轻轻一笔画出均匀的衣褶,又借助一条飘逸的长带,表现出凌空飞舞自由遨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飞天,便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感。</div><div> 我们好好欣赏一下那精美绝伦的壁画吧:</div> 在众多的壁画中,讲解员特意给我们讲了一幅生动而有意思的壁画《降三魔女图》:释迦牟尼端坐在台上,未着衣带,瘦若干柴,肋骨条条可见,双臂似两根白骨。画面所表现的是忍饥苦行的情景。在他的右侧,站着三位艳丽的魔女,其中前面的有位全身赤裸,左手指向佛身,右手插腰,双脚叉步,摆出优美的身姿。这神态妖冶,丰乳肥臀的魔女,与面容苦槁,与庄严端坐的佛,形成了形态与神态的极为鲜明的对比。<div> 这幅壁画描绘的情景是:释迦牟尼出家后,修行6年无所收获,便在菩提树下入禅冥思,以求佛道。就在他将成正果时,魔王派来善行幻惑之法的三个魔女,向释迦进行诱惑,以阻止他得到正果。而释迦面对三个魔女的媚态无动于衷,坐怀不乱,目不邪视,不为所动。尽管魔女脱解衣裳,或歌或舞或动腰身,搬出种种媚惑之态,而释迦依然故我,心只向佛,表现出超人的坚强意志。</div> 令人扼腕的是,这些浸透着古龟茲人心血的惊世之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却屡遭外国列强的所谓考古队的窃取和掠夺。甚至在取不走的时候,这些“文明人”还对洞窟进行了疯狂的破坏。<div> 30年代初,德国“考古队”勒柯克,从千佛洞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达上百箱。英国的斯坦因等人也来到这里盗走大量的从石窟中切割下来的壁画。</div><div> 洋盗贼们的疯狂掠窃,极大的破坏了千佛洞壁画的完整性,留下的惊世的遗憾!一位西方学者曾感叹:这里的每一幅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在这里随便捡一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div><div> 遍体鳞伤的千佛洞,在默默的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悲惨故事。</div> 西域历史上有“万里佛国”之称。公元4到5世纪,佛教已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佛寺佛塔林立,僧侣成群,那时还没有人知道伊斯兰教是什么。而如今的库车,除了几处石窟群之外,就再难见到佛教和汉文化的踪影了,随处可见的是堂皇的清真寺,作礼拜的人络绎不绝。那么,这里是什么时候改信伊斯兰教的呢?<div> 伊斯兰教最先进入喀什,当时喀什的统治者喀喇汗王朝最先接纳了伊斯兰教,这种接纳是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可到了后来,喀什向和田,库车,吐鲁番等地扩张伊斯兰教时,所用的方式却是发动圣战,用铁蹄和大刀强迫人们改变信仰。</div><div> 16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把佛教彻底排挤出新疆,从此,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我也看到,在这里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不能共存的,在所有的石窟群游览区里你看不到一个维族人。</div><div> 公元1758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叛军后,将龟茲归入大清管辖范围,改名为库车,并设立“库车世袭回部亲王”,管理天山南部维吾尔族大部地区。</div><div> 库车回部亲王一直世袭至今。最后一位世袭亲王达吾提.麦合苏提亲王于2014年7月在库车王府病逝,享年88岁。至此,库车世袭亲王制度宣告结束。</div><div> 所以,我们要去具有传奇色彩的库车王府看一看。</div><div> 库车王府是融合中原地区和伊斯兰风格的宫殿,王府内现设有博物馆,文物馆,库车王官邸和清代城墙,还有库车王家族史介绍和特色美食等等,让人们了解12代库车王的190年统治和生活的历史。</div> 听说库车老城要进行拆迁改造,我们得马上去老城看看,看看老城的原始风貌和人文风情。 库车还有一个必去之地,那就是天山大峡谷,或称库车大峡谷。<div> 1999年3月28日,库车维族农民阿布来提.买买提在库车以北70公里的大山里采药时,突然遭遇暴雨,他在避雨时无意中闯进一座石窟,并惊奇的发现了石窟里的彩色壁画。消息传开以后,这座石窟和石窟所在大峡谷很快便名声大噪了!于是库车政府文保部门把这座石窟命名为“阿艾石窟”,不被人知的峡谷被命名为“天山大峡谷”。</div><div> 就这样,在古丝路的黄金旅游线上又新增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天山大峡谷”也在2004年入选“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了。这座石窟的发现(据说发现者阿布来提.买买提得到了政府的重奖),拉开了神秘大峡谷拥抱八方来客的序幕。</div><div> 这样一处神秘的地方,我们当然要去看看。</div><div> 从库车城里去大峡谷,当时还没有公交车或旅游车,只能包车前往。这一段路正是著名的独库公里其中的一段,一路上风光壮美,可以观赏到奇特的雅丹地貌,还有一处叫作“布达拉宫”的神奇景观,真是一路惊喜不断!</div> 到了大峡谷景区,老远就看见一片连绵起伏的红色群峰。<div> 库车大峡谷是天山支脉克孜利亚山中的一条峡谷,由红褐色岩石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刻雨蚀而形成。红褐色的山体直插云天,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束束燃烧的火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div><div> 进入大峡谷之后,我先去阿艾石窟看看。石窟在半山腰,以前要登绳梯上去,现在修了栈道,可以绕行上去。</div><div><br></div><div><br></div> 找到阿艾石窟,其实它很小,只能容下几个人。石窟里还残留着壁画,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参观完阿艾石窟,便开始了大峡谷的梦幻般的游览。 在谷底走到一处崩塌岩的地方,已经用了两个多小时,虽然还没有尽兴,但也只能到此为止了。<div> 原路返回,回到大峡谷的入口处,回头再看看壮美的红色群峰,心里想着:我会再来的!</div> 第12站:阿克苏 离开了库车,按计划继续旅行,就到了阿克苏。<div> 阿克苏自公元前60年起就被纳入西汉西域都护府管辖,唐朝迁安西都护府于此,进一步强化了阿克苏作为西域贸易网络核心的地位。</div><div> 如今,阿克苏作为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它仍然保留着古丝路北道的商贸传统,现代物流业延续了古代商队的职能,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传承。</div><div> 我们在阿克苏要作一下休整,没有再去周边游历,就在城里转了转。</div> 在阿克苏休整了两天,又继续前行。 第13站:莎车 莎车,古丝路上的重要结点和军事重地,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莎车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西域名声显赫的部落国家中心,如莎车国,渠沙国,叶尔羌汗国等等。汉晋时期,莎车就已纳入西域都护府管辖,明清时期成为叶尔羌汗国的中心。作为古丝路上的要冲,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回来时,曾在莎车停留讲经三天。<div> 莎车,这座被昆仑山与沙漠环抱的丝路古城,3000多年的历史沉淀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从蒙古维吾尔族的形成到十二木卡姆的悠扬乐章,每一处王陵石棺都镌刻着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传奇。</div><div> 来到莎车,这一座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南疆小城,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出乎意料的美!</div> 在莎车,我们最先被震悍憾到的是叶尔羌汗王宫,真没想到在这样一座小城里,居然有这样一座雄伟壮观的王宫建筑群。尽管它没有对外开放,但仅从外观上就已经让人感受到它的奢华和魅力! 这座融合伊斯兰与中亚风格的历史建筑群,曾是叶尔羌汗国的政治中心。1514年,察合台后裔赛义德在莎车建立叶尔羌汗国。现存王宫建筑始建于1533年,是为纪念首任汗王苏里唐.赛义德而建,经过6代汗王更迭,1680年毁于准噶尔战火,现在的王宫是严格依据史料重建的,整体布局还原了汗国鼎盛时期的宫廷规制。新王宫设置民族文化展陈,定期举办十二木卡姆的演出等活动。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进王宫里参观,一睹它的真容。 王宫建筑群与叶尔羌汗国王陵和阿曼尼莎罕纪念陵构成了一个三角文化区,步行范围内还分布着保存完好的喀赞其传统民居群,如此密集的旅游空间的分布,为来访的游客们倍感兴奋和激动。<div> 王宫建筑群的对面,就是阿曼尼莎罕纪念陵。</div><div> 阿曼尼莎罕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的王妃。她13岁入宫,34岁时因难产而去世。阿曼尼莎罕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天资聪明,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为才华出众的奇女子。</div><div> 阿曼尼莎罕经常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并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如今,《十二木卡姆》已经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阿曼尼莎罕的一生,为丰富和繁荣维吾尔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div><div> 阿曼尼莎罕纪念陵建于1992年,它修建在一座高2米,宽10米,长10米的正方形基座上,陵顶为圆塔状,宫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整座纪念陵集古代与现代伊斯兰建筑之精华,富有独特的光彩和魅力。</div><div> 如今,她的陵墓依然圣洁高雅,每当风过,仿佛还能听到那些流传了400多年的旋律在耳边回响......</div> 在阿曼尼莎罕纪念陵的旁边,就是莎车王陵。<div> 莎车王陵是叶尔羌汗国王的陵园,亦被称为阿勒屯鲁克麻扎,自1533年诞生以来,这里逐渐演变为莎车国王族的共同的陵园。在这座陵园里,共安葬了13位国王,44位王室成员,其中包括叶尔羌汗国的11代汗王,部分王妃,大臣和学者。</div><div> 不同于中原帝陵的厚葬习俗,莎车王陵以简洁的地上石棺为形制,并允许对维吾尔音乐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体葬在王陵的一侧(阿曼尼莎罕陵)。</div><div> 的确,莎车王陵太过简洁,无法和中原的皇陵相比啊!</div> 初入莎车,就看见了那屹立在黄土之上古城墙。这座古城墙,自汉代奠基,唐代增广,清代再次修缮,虽经无数风雨侵蚀,仅余残垣断壁,但其夕日的雄姿依旧可辨。拱形的门洞,厚重的墙体,威严的城楼,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统一的土黄色的印迹,与灰蒙的天空相映在一起,显得更加肃穆而庄重。<div> 古城墙下,格外的宁静,几乎看不到行人,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与孤寂。</div>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仅承载着古丝路上的辉煌岁月,更见证了叶尔羌汗国的繁荣与衰落。在城墙上的每一块石头上,似乎都能听到历史的回想,感受到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叶尔羌汗国的气息。虽然时光荏苒,但这座古城依旧顽强的保留着那段历史的印迹,让后人得以窥见那遥远的过去。 在莎车还有一处遗迹:玄奘讲经台。<div> 相传,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东归时(公元643年),曾路过莎车。他在莎车城东城门旁(即现在的奴如孜墩遗址处)修建了讲经台,他在台上为当地居民讲法三天。当时莎车城共有居民3万人,听讲经人数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盛极一时。其讲经场景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详细记载。</div><div> 这一处遗址,现存12米高的夯土堆砌结构,其内部曾出土宋代钱币,具有1200年的历史。</div><div> 就是这么一个大土堆,这座裸露泥土堆砌的台子,在此屹立千年而不倒,也堪称一个地质奇迹了。</div> 漫步在莎车的街巷里,随处可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如繁复装饰的门庭,蓝色洋葱头穹顶和尖头拱门,无不透露出浓郁的异域风情。<div> 在历史风情的老城区,清真寺和老民居众多,那里真正的显现了当地人的市井生活。在这里,可以看到维族老人们喝茶聊天,街巷里的孩子会以热情的笑脸面对每一位游客。</div> 逛街时无意间来到了十二木卡姆广场,这里是十二木卡姆艺术的重要传承地,广场上有木卡姆传承中心和艺术团,定期举办《十二木卡姆》经典演出。<div> 广场内设有大型浮雕,以叶尔羌汗国时期木卡姆艺术发展为脉络,刻画了阿曼尼莎罕整理十二木卡姆乐曲的历史场景。浮雕非常精美!</div> 在莎车这样风沙干燥的地方,听说还有一处难得的湿地公园,我们得去看看。<div> 莎车湿地公园于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60余平方公里,处于叶尔羌河古道附近,景区内含有岛屿,沙丘,芦苇荡,飞鸟和多种奇特的沙生植物。这里也是沙漠运动,沙漠探险等活动的理想之地。<br><div> 湿地公园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蜿蜒的小径,葱郁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div></div>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莎车从没有缺席。千年的莎车早已褪去了曾经的繁华,经历沧桑和岁月的变迁,却依然不减当年的风采。<div> 都说北疆看风景,南疆看人文。而一说到南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喀什。但是当喀什被无数人熟知时,还有一座美丽的南疆小城——莎车,被人们忽略了!我们的此访,添补了这一空白。</div><div> 离开莎车,我们走向另一座南疆小城:叶城。</div> 第14站:叶城 叶城也称”叶尔羌”,是喀什地区下辖的边境小城,它南依昆仑山脉,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尔接壤,边境线长达80千米。<div> “ 叶尔羌”是突厥语,意为“土地宽广”或“崖上的城市”,西汉时期,叶尔羌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西夜国”。</div><div> 叶城是古丝路南路的重镇,素有“昆仑第一城”之称,这里还是219国道(新藏公路)的起始点——零点,平均海拔4500米,要翻越16座冰达坂,是海拔最高,道路最险的高原公路。对于常年来往于新藏线的人们而言,叶城既是穿越天险的起点,也是完成运输使命的象征性归宿。</div><div> 来到叶城,这里似乎没有公交车,我们觉得风和日丽的就走路进城,大约要走了半个多小时。好在一路走,一路看风景,顺便逛逛街。</div><div> </div> 叶城,位于新疆的西南部,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驿站,商旅要在此休整,补给后继续向西行进,先到莎车,然后到达古丝路中国段的终点——喀什。<div> 在古丝路上,遗落了太多的明珠。千百年前,络绎不绝的商队伴随着阵阵驼铃声,从中原出发穿过沙漠戈壁前往西域。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在这条道路上融合交汇,造就了辉煌璀璨的丝绸之路。现在,我们又来探访一座曾经繁盛一时的西域古国。</div><div> 在叶城的茫茫沙海中,有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锡提亚谜城。之所以称之为“谜城”,是因为它的身上存在着太多尚未解开的谜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考古科学家发现了这个古城遗址,让锡提亚谜城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div><div> 锡提亚古城经考古专家推测:它可能建于唐宋时期,它可能是成吉思汗 1218年西征时所屠城的可汗城,有待进一步考证。于是,这座古城,就好象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不为人知的故事。</div><div> 2012年,人们在古城的遗址基础上用生土复原了古城的建筑群,保留了它的西域文化和丝路元素,还原了古城遥远的面貌,让现在的人们在这里仍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和异域风情。<br><div> 我们来到叶城的首要目的地是看看神秘的锡提亚谜城。</div><div> 走进锡提亚谜城,土黄色几乎占据了整个视野。这里没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没有光彩夺目的桂殿兰宫,有的只是一望无垠的荒漠与形形色色的黄土建筑。随然这里很多建筑都是在遗址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但极大的保留了西域特色和古城原有的风格,很少现代的痕迹。漫步其中,望着眼前的牛头羊头状的装饰物,让人感受到了尘封已久的西域风情。<br><div> </div></div></div> 站在古城之上,环顾四周,只见黄土建筑群连绵起伏,它们或是古城的残垣断壁,或是古老的墓葬群,共同构成了这片独特历史景观。<div> 古城犹如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城垣虽以斑驳,却难掩昔日的辉煌与壮丽。散落的城内角落里的陶片,瓷片,灰土,红烧土和人骨的遗迹,仿佛是古城与今人的对话使者,它们在默默的讲述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div> 在黄色宫殿的地下,还有一个神秘的洞穴,那里是一个西域三十六国的文化展厅,那里通过油画,雕塑,视频等方式展示了西域三十六国历史和文化特色,千万不要错过哦! 漫步在古城里,时时会感受的当地维族人的热情好客,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载歌载舞,表演维族姑娘出嫁,还表演西游记,游客们也被感染而加入到他们的歌舞之中。 离开叶城之后,我们就直奔喀什。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