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文联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画展今日隆重举行。

望海潮富

<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我走进东城区文联主办的这场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心里沉甸甸的。讲台上那位身着灰色西装的发言者声音沉稳,字字有力,背后巨大的红色屏幕写着“铁血铸丹青 浩气贯长河”,那几个字像刻进人心,把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一下子拉到了眼前。台前有人低头记录,台下有人举起手机,没人说话,整个会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p> <p class="ql-block">穿红外套的老师接着发言时,阳光正好斜照进厅内,落在他肩头。摄影师蹲在前排,镜头对准讲台,咔嚓声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像在定格时间。讲台边几瓶矿泉水整齐摆放,细节里透着庄重。我坐在后排,看着那些画框在光线下泛着微光,仿佛每一幅都在低声诉说:我们记得。</p> <p class="ql-block">站在讲台前的不只是今天的发言人,更是历史的传声筒。那句“铁血铸丹青”不是修辞,是无数艺术家用笔墨蘸着热血写下的誓言。我望着那片红,忽然明白——这不只是一场展览的背景,而是一代人精神的底色。八十年过去,我们用画笔重走那段路,不是为了重复伤痛,而是为了让记忆不被风化。</p> <p class="ql-block">会议厅里坐着的不只是观众,是见证者。名牌立在桌上,水瓶未动,人们挺直脊背,像在参加一场无声的宣誓。讲台上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那块红幕像一面旗帜,也像一道时间之门,把1945年的硝烟与2025年的晨光连在了一起。我忽然觉得,纪念不是回望,而是校准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间宽敞的会议室里,人虽多却不嘈杂。橙色的墙温暖而不失肃穆,顶灯洒下柔和的光,照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有人低头速记,有人凝神倾听,还有人悄悄举起手机拍下大屏上的展览主题。我注意到前排一位老人戴着眼镜,手指轻轻摩挲着桌角,像是在触摸那段远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橙白相间的墙面映着灯光,吊灯的影子落在桌面上,像散落的星辰。人们安静地坐着,神情专注。没有掌声,没有喧哗,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流动。这不像一场普通的开幕式,更像一次集体的凝视——我们共同看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用眼睛,也用心。</p> <p class="ql-block">长桌旁的人们姿态各异,但目光都朝向同一个方向。有人举起手机,有人翻开笔记本,还有人只是静静坐着,仿佛在用沉默致敬。这间厅堂不大,却装得下千军万马的回响。我站在后排,忽然觉得,每一幅画背后,都站着一个不肯低头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上红底白字依旧醒目,西装笔挺的演讲者正在讲述一幅抗战题材的创作历程。观众席上,有人频频点头,有人快速记录。现代化的灯光打在画框上,那些山河、战火、旗帜和面孔,仿佛活了过来。我忽然明白,艺术不是逃避现实的港湾,而是直面历史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转到展厅一角,我停在三幅水墨画前。一位穿黑外套的男子正微笑着站在画旁,像是在与画中世界对话。左边的“清风岁月新”笔力遒劲,中间的竹子挺拔如剑,右边那簇红花热烈得像火。这三幅画,一静一动一燃,恰似从苦难中走来的民族气节——清正、坚韧、重生。</p> <p class="ql-block">一幅巨大的黑白画前,三位参观者并肩合影。画中士兵列队前行,枪尖指向远方,硝烟弥漫在笔触之间。他们站得笔直,像在向画中人敬礼。那幅画没有颜色,却比任何彩墨都更震撼。我站在几步之外,没打扰他们,只默默看着——有些敬意,不必出声。</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山水画前,三人合影的笑容格外轻松。紫衣女子推了推眼镜,蓝衣男子微微侧身,黑衣男子脚上的黄鞋亮得俏皮。他们身后挂着几幅花鸟山水,笔墨温润,意境悠远。这一刻,庄重与温情并存。纪念不只有沉重,也有希望的轻盈。</p> <p class="ql-block">六幅山水画依次排开,山川、瀑布、竹林、花卉,笔墨浓淡相宜。两位参观者背对着我,静静伫立,仿佛已走入画中。我放慢脚步,不敢惊扰这份沉浸。这些画里没有硝烟,却有山河不屈的筋骨——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抗战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一幅秋日舞者图吸引了我。两位女子在斑斓的树下起舞,蓝裙与红裙随风轻扬,笑容明媚。她们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却是岁月里的诗意。题字飘逸,像风捎来的低语:山河无恙,人间依旧值得。</p> <p class="ql-block">一个胖乎乎的童子捧着“寿”字桃,笑得憨态可掬。祥云缭绕,彩带飞舞,满是吉祥喜庆。我忍不住笑了——这幅画不在讲战争,却在说胜利的意义:和平,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笑着长大。</p> <p class="ql-block">四幅小画组成一组,内容各异却气韵相连。骑马挥旗的战士、工整的书法、蓝衣男子仰望山河、公鸡立石啼鸣……它们像一首组诗,写尽抗争、文化、信念与生机。我站在前头看了许久,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三幅书画并列:左边书法苍劲,中间长城蜿蜒如龙,右边寿星童子笑容可掬。色彩浓烈,细节生动,传统气息扑面而来。长城是屏障,也是脊梁;童子是未来,也是希望。八十年后,我们依然用笔墨守护着这份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只雄鹰展翅于淡绿天际,浓墨绘羽,锐眼如炬。它不是在飞,是在巡视。画面右侧题字遒劲,与鹰的气势相呼应。我仰头看着,忽然觉得,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历经风雨,依然翱翔于长空。</p> <p class="ql-block">红黄花朵怒放,枝头两只小鸟叽喳相望。春意扑面,生机盎然。题字清秀,点出“春归万象新”。我站在这幅画前,心头一暖——战争带走太多,但春天总会回来,带着不可阻挡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六幅画依次悬挂,山水壮阔,花鸟灵动,人物传神。人们驻足、凝望、轻声交流。我走了一圈,又回到入口。那句“铁血铸丹青 浩气贯长河”依旧在眼前。是的,我们用画笔纪念,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浩气,永远贯长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