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黔灵山深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青石板路上,我远远便望见那座红墙金瓦的寺庙大门。飞檐翘角间雕梁画栋,匾额上“弘福寺”三个大字在光线下熠熠生辉。石狮子静立两旁,仿佛千年守卫,不言不语却自有威严。游客们低声交谈,有人举起相机定格这一刻的庄严与热闹,而我站在门前,忽然觉得脚步轻了,心也静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步而上,寺庙的轮廓在绿树掩映中愈发清晰。红墙与蓝檐相衬,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景致。风过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这座寺庙三百多年的故事。据说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赤松的和尚在此结庐修行,种茶诵经,后来渐渐有了这香火鼎盛的弘福禅林。他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书,被后人尊为“黔南诗僧”。</p> <p class="ql-block">绕过主殿,一面九龙壁静静立于林间。九条彩龙腾跃于壁上,或盘旋升天,或俯首探云,龙鳞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仿佛下一瞬就要破壁而出。一位女子站在壁前凝望良久,裙摆随风轻扬。我站在不远处,忽然想起赤松和尚曾写过一句诗:“龙腾云起处,心随法界宽。”那一刻,我不知是龙动,还是心动。</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块古朴的石碑立在阶前。灰瓦覆顶,石面刻满文字,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仍能辨出是赤松和尚的语录片段。风雨侵蚀了石头的棱角,却未曾磨灭那些关于禅意与山居生活的记录。我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凹陷的笔画,仿佛触到了一段沉静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亭台深处,一位女子坐在石阶上歇脚,她面前是一座小巧的六角亭,红柱蓝檐,檐角挂着红灯笼,随风轻晃。亭中彩绘斑驳,依稀可见莲花与祥云图案。我走过去坐下,听她轻声说:“这里真安静,像时间都慢了下来。”我点头不语。这山中的每一处亭台、每一道回廊,似乎都在默默延续着赤松和尚当年那份“一茶一坐,一念一悟”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座“人间净土”的牌坊,眼前豁然开朗。石板路笔直延伸,两旁古木参天,阳光如金线般洒落。几个游人缓步前行,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这份清幽。这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三百年前,赤松和尚择此山林建寺,不正是为了寻一方净土,安放乱世中漂泊的身心吗?</p> <p class="ql-block">主殿巍然矗立,红柱灰瓦在蓝天映衬下格外肃穆。台阶上,几位游客倚栏而坐,有人闭目养神,有人轻声诵读手中的导览册。我拾级而上,耳边仿佛传来钟声余韵。据说每逢清晨,寺中钟鸣七响,声震山谷,赤松和尚曾言:“一响除贪,二响去嗔,三响离痴……”如今钟声依旧,是否还有人听得懂其中的劝世之意?</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偏殿外,我见到一块奇特的石雕。圆形浮雕中央是一颗龙珠,五爪金龙环绕其上,龙首昂然朝向中心,似在争抢,又似在守护。下方方形石座盘着另一条龙,姿态沉稳。这“天圆地方”的布局,让我想起赤松和尚曾说:“心若龙珠,不染尘埃,方能照破迷障。”或许,这不仅是装饰,更是一则无声的禅语。</p> <p class="ql-block">一通石碑静静立于墙边,通体深灰,字迹工整,密密麻麻的楷书记录着寺庙的沿革与赤松的行迹。右侧一根石柱也刻有文字,风化得厉害,但仍可辨出“康熙三十六年”几个字。我站在碑前,仿佛看见那位瘦削的僧人,在灯下执笔,一字一句写下他对这片山林的眷恋与寄托。</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碑上刻着“赤松语录”四字,内容多为修身养性之言。其中一句写道:“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我不禁莞尔。如今我们争分夺秒,而他却在云雾缭绕中,与茶为伴,与鸟为邻,活得像一缕清风。这样的生活,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选择——在喧嚣之外,守住内心的清明。</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回廊尽头,我看到一块黑色石碑,上书“人间佛教 法轮常转”,落款是“赵朴初书”。字迹沉稳有力,与斑驳的碑面形成奇妙的对照。赤松和尚虽生于三百年前,但他倡导的“以禅入世,以行证道”,竟与今日“人间佛教”的理念遥相呼应。原来,有些思想,从不曾真正老去。</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香炉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一根高大的石柱,缓缓融入天空。几位游客在石板路上缓步而行,脚步轻悄。我站在香炉旁,闭眼深吸一口气——草木香、檀香、泥土的气息交织在一起,竟有种说不出的安宁。这或许就是赤松和尚当年所求的“心安处”吧。</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高墙前,金色大字“弘福禅林”映入眼帘。墙下石碑静立,两侧石狮依旧威严。阳光穿过树叶,在石碑上投下斑驳光影,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我忽然明白,这座寺庙之所以能历经三百年风雨仍香火不绝,不只是因为建筑宏伟,更因为有一位和尚,曾用一生在这里种下了一颗“心”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望,一面蓝墙上的红字石刻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文字紧密排列,像是某种经文,又像一段未完的叙述。边框的雕花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仿佛在说:故事还在继续。赤松和尚早已远去,但他的诗、他的禅、他的山居岁月,仍藏在这每一块石碑、每一缕香火、每一片瓦当之间,等待着有心人,轻轻读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