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父亲在世时劳动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田忆父</span></p><p class="ql-block"> □ 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月的海南省东方市感恩平原,云层漫卷如絮,掩去了日头的踪影,却留得一片清润的明亮。田埂上的泥土还带着八九月多雨的湿润,踩上去软乎乎的,恰如乡亲们此刻忙碌的脚步——高坡田里,玉米的嫩芽即将探出头,槟榔苗在微风中轻摇,晚稻的秧苗正待扎根,整个平原都浸在备耕的踏实里。这熟悉的农忙图景,却让我心头添了几分空落,父亲离去已三十六个日夜,他再没有了机会来到田埂上,看这满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整理父亲遗物时,床尾那个朴素的布袋里,一叠泛黄的宣纸也装在里面。毛笔字迹遒劲又带着岁月的斑驳,记录着家族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田园、房屋与宅地变迁。一页页读来,忧喜交织:既有先辈耕读传家的荣光记述,更多的却是家境困窘时,变卖园地、水田甚至水井水沟的无奈商议。父亲将这些纸页珍藏了一生,我忽然懂得,那些开荒的晨曦、锄地的黄昏里,他默默扛起的,不仅是家庭的生计,更是恢复家族荣光的执念。</p><p class="ql-block"> 生于1930年的父亲,历经民国风雨,见证新中国诞生,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记忆里,他总在田埂上奔波,趁着政策东风开荒造田,引水修塘,把荒坡变成良田,让甘蔗的甜香漫过田垄,让水稻的金黄铺满原野。除了生产队的责任田,他还开垦出多处园地,硬生生用双手改善了家里的居住与交通,更倾尽全力供子女读书。田埂上的脚印,晒谷场的汗水,书房里的灯光,都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今秋村民在园地里播种玉米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坚韧,在病痛中更显耀眼。初次中风后,他坚持锻炼,甚至摸索气功调理,竟奇迹般康复;数次中风复发,抽血检查、仪器诊疗从未让他退缩,即便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他仍凭着毅力挺过,只为与子孙共度2025年新春。年后卧床的八个月,他无法自理,却始终以顽强的意志支撑,直到最后五天滴水不进,仍努力延续着生命——他是想多做一天子孙的主心骨啊。</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午后,风雨俱来,父亲安详离去。天地有情,后事顺遂,可这秋田的忙碌里,再也没有那个熟悉的身影。如今乡亲们播种的希望,恰是父亲一生耕耘的模样;那些泛黄的纸页,不仅记录着家族的过往,更镌刻着他勤劳、勇敢、善良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秋风吹过田野,带着泥土的芬芳。我站在父亲开垦的田埂上,仿佛看见他弯着腰劳作的身影,与这满田的生机融为一体。父亲虽逝,精神永存,他的教诲与品格,正如这秋日播种的种子,终将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滋养着子孙后代,继续努力,不负岁月,不负嘱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九月初八 于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感恩平原福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老家即将播种农作物的凤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