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一堂穿越千年的爱国课

小雨☔️

<p class="ql-block">  上周社区邀请我给小区的学生讲一节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课,我欣然接受,同时选择了唐·王昌龄的《从军行》。</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五的下午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在孩子们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当我带着抄录着《从军行》的展板走进教室时,几十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堂关于唐诗与爱国的公益课,就这样在秋天的暖意里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我刚写下这两句诗,前排的小男孩立马就举起手:老师,这里的雪山和玉门关,是不是很远很冷呀?我笑着给同学们讲解,“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青海湖畔的云层低垂,连终年积雪的山脉都显得昏暗,守边的将士们在孤零零的城堡里,远远望着玉门关的方向。那里是他们的故乡,却隔着万水千山”。孩子们点着头仿佛能触到诗里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引导着学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你站在一座孤城里,四周是荒漠,头顶是乌云,连白雪皑皑的雪山都显得灰暗了,你向家乡的方向望去,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茫茫的沙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将士们在守卫边疆艰苦的环境下孤独,而又有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我讲到“黄沙百战穿金甲”时,我着重的介绍了“将士们在沙漠里打了上百场仗,连金属的铠甲都被磨穿了”,活动室里忽然安静下来。穿蓝衬衫的小男孩小声问:他们不疼吗?不想家吗?这个问题像颗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漾起涟漪。我告诉他们,疼,也想家,但他们身后是千千万万的百姓,是需要守护的家国。</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热烈的讨论出现在“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楼兰”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打败它?孩子们的问题接连不断。我从汉代楼兰古国的故事讲到唐代边疆的安宁,从将士们的誓言讲到“家国”二字的分量。一个小男生忽然站起来:老师,他们就像现在的解放军叔叔吧?</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让课堂瞬间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守护边疆的战士、抗疫一线的医生、扑救山火的消防员。他们也穿着“金甲”,是防护服和消防衣!他们也在“破楼兰”,是病毒和火灾!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我忽然明白,千年前的诗句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祖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互动环节里,孩子们的答题热情超出了我的预期。有人能准确说出诗句里的地名,有人能模仿将士们坚毅的神情,还有人把自己想对祖国说的话写在纸上: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保护祖国!这节课结束了,孩子们仍围着展板不肯离开,嘴里念叨着“不破楼兰终不还”。</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活动室,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我知道,这堂短暂的公益课或许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理解唐诗的深意,但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里的豪情壮志,那份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已经悄悄在他们心里扎了根。就像千年前的将士们用生命守护家国一样,今天的孩子们,也终将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片土地。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让爱国的种子,在每一代人心中发芽生长。</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