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

王文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年代,火热而又愚昧共存的时代。我的父母,一对朴实的工薪阶层人,为我取下“文胜”这个名字。后来我常想,这大约并非出于多么深远的政治考量,不过是街谈巷议里,听得“文化大革命胜利”的话多了,便盼着我也能沾上这点“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得一个“胜”字。这愿望,朴素得如同田埂边的野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孩提时的我,却并不喜欢这名儿。那时节,最威风的是穿着绿军装、戴着红领章的解放军。一位回乡探亲的战士,成了我们这群泥猴孩子王心里顶天立地的英雄。于是,我竟自作主张,将名字改作了“王延军”。“延”是族谱上定下的辈分,挪不动;“军”字,却满满地装着我那个年纪全部的金戈铁马之梦。不知为何,这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终于像一颗投进水塘的小石子,漾开几圈涟漪后,便沉寂了下去。我又变回了“文胜”。年岁渐长,这名字便像一件穿久了的旧衫,贴着身了,倒也自在。及至后来参加了工作,在生活与事业的沟沟坎坎里跌撞,这名儿才仿佛被岁月擦亮,显出其真意来。每每遇着难题,觉得是过不去的“烟锅巴”时,我便在心里默念:“文胜,文胜,总该‘以文取胜’的。”这里的“文”,自然不是说自己有多少了不得的学问,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关于学习的、沉甸甸的符号。它提醒我,化解矛盾,趟过难关,靠的是沉下心来,向书本、向实践求取智慧,让“文化”慢慢长成自己的力量。这力量,比求神拜佛踏实,比仰人鼻息硬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习,实在是见识世面最便宜的捷径了。从学校回到那个被群山紧紧搂在怀里的小村,我才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无用。肩不能挑,背不能扛,一身的力气仿佛都散在了书本的字里行间,换来的是一腔无处安放的苦闷。幸而,家人是宽厚的。他们没有更多的埋怨与指责,竟依着我的意思,去公社为我订了《四川青年》、《青年世界》,甚至还有一份《万县日报》。如今想来,在那样一个吃饱饭都尚需精打细算的年月,这几份报刊,该是何等奢侈的精神食粮。每日里,忙完田间的农活或是家里的琐事,我便一头溜回自己那间小屋。一盏昏黄的白炽灯,便是全部的光明了。那时公社用一台小马力的柴油机发电,供电如昙花一现,短得可怜。电一停,世界便沉入更深的黑暗,只有我那盏小小的煤油灯,还倔强地亮着,灯芯吮吸着油,发出细微的哔剥声,火苗一跳一跳,将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我便在这飘忽的光里,如饥似渴地翻阅那些已卷了边的报刊,字里行间透出的外部世界,像一束遥远而真切的光,深深地吸引着我,抚慰着我。是这些无声的师长,让我虽身处大山深处,却能望见山外的云舒霞卷,听见时代的潮汐声响。也正是在那无数个静谧而充实的夜晚,我开始懵懂地思考:人生的路,究竟该怎么走?要去走一条怎样的路?而那路的尽头,又有什么在等待着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习,更是打磨性格,使人心胸豁达的基石。当我终于颤巍巍地迈出走入社会的第一步,骨子里,却还是那个不善言辞、羞于表达、见了生人便有些手足无措的农村青年。后来上军校,高强度军事训练和严格的管理规定,像无形的枷锁,让我这散漫惯了的身子与心灵,都感到极大的不适。我满腹牢骚,曾写信给老领导王俊明主任,倾诉我的苦恼与迷茫。王主任的回信没有批评,只是淡淡地引了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捧着信,反复咀嚼,渐渐品出味来。是啊,只有不断地学习,垫高自己的见识与修养,才能拔开眼前的迷雾,看见更广阔的天地,那些曾经觉得如山的压力,届时或许便成了脚下的丘陵。古人说得好,“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洗刷掉骨子里的自卑与局促,唯有向书本求救,拼命地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姨夫刘法信,一位当过兵、后来担任公社武装部长的长辈,在我返校前,郑重地送了我一套《毛选》。在学校里,老师也专门讲过,可我那时总觉得是些过时的道理,听得漫不经心。那次归途,我躺在船舱的床上,百无聊赖,信手翻开那本厚重的书。这一翻,竟像是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老人家那雄才大略的视野,深邃透彻的思想,尤其是那“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像一道道闪电,照亮了我懵懂的脑海。重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老三篇”,竟有了全新的、战栗般的收获。那位伟人,不仅是书写历史的领袖,更像一位隔着岁月谆谆教导的思想导师。这便是学习的魅力了,它于无声处浸润你,让你在不知不觉间,褪去狭隘,变得开朗,生出自信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习,终是为了能更从容地生活。近来,王世坚先生一句“没出息”的调侃火遍了网络,无论是“从从容容”还是“连滾带爬”,其本质,无非是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深浅之别。这让我想起在南疆军区工作时,一心想调回成都。那段时间,这件事成了我心头最大的石头,整日里魂不守舍,工作提不起劲,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无尽的思虑与奔波中,生活真真是“连滚带爬”了。正苦恼不堪时,偶遇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东坡先生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可他面对逆境的乐观与豁达,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像一剂清凉散,灌入我焦灼的心田。人们常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诚哉斯言!那时,路遥的《人生》也正风靡。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选择与困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内心的浮躁。它警示我,在面对诱惑时,须得保持一份清醒,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回想那时,若心无旁骛,本可在军区机关从容工作,未必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可当时看问题的局限与现实,如今想来,实在幼稚得可笑。若非那些书籍在我最困顿的时候拉了我一把,给我以精神的坐标与定力,我的生活与工作,恐怕真要在那条“连滚带爬”的路上滑行许久了。从古至今,大抵如此,不学习,不善学习,便难有脚踏实地的从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当我回望这条蜿蜒而至的学习之路,终于明白:学习从来不是外在的负担,而是生命内在的呼吸。它让那个在煤油灯下迷茫的少年,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这光,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不断求索的心里。像苏东坡在黄州时,于简陋的雪堂里读书写作,在东坡上躬耕自足,却依然能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千古名句。正是持续的学习与思考,让他在最困顿的岁月里,依然保持着精神的丰盈与豁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活到老,学到老”,这不该是一句口号,而是生命最美的姿态。愿我们永远保持着那个煤油灯下少年的好奇与热忱,在知识的星空中不断追寻,在智慧的海洋里持续探索,让学习成为照亮生命全程的那束光,照亮我们求知的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