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10月26号,星期天,农历九月初六。</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与弟弟随爱玩群来到了房山南窖乡水峪村游览水峪村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为代表的“四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始建于明代,依山而建,石砌民居错落有致,曾是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秋色为它披上华裳,更显静谧风韵。</p>  <p class="ql-block">深秋的山风拂过面颊,我们一行人踏着石板路走进水峪村,仿佛掀开了一卷尘封的旧书。</p>  <p class="ql-block">这座隐于房山南窖乡的古村落,而今又逢红叶醉人的时节,更添几分诗意。古村藏雅,十醉金秋。现在正在举办首届房山区水峪村红叶节。</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是南客乡区域内第二大行政村,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村落沿河谷而建,四周环山,为深山区典型的自然村落。</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地区唐末属卢龙军节度史刘仁恭辖地,刘仁恭父子在此修筑古商道雏形;后梁、宋辽时期为南北政权交界区。</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唐末(904-907年)已有村落雏形,南宋金朝时属金统治区,元代纳入大都奉先县。</p>  <p class="ql-block">元未百姓为避战乱,来此安家。元末明初吸引大量山西商人定居,逐渐形成规模。明朝时期,为御敌安民,实习军屯政策,从山西移民三万余户,形成大规模村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峪村形成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距今约600余年,</span>明清时期归房山区南窖乡管辖。</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历经唐 宋 辽 金 元 明 清各代变迁,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民俗旅游专业村。</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布局颇具易学之唑,呈现自发形成的圆形八卦布局,蔚为奇妙。</p>  <p class="ql-block">村子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古民居、古石碾。古商道、古石碾为主体的“四古文化”;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100余套,600余间。</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明清古建筑与文化,村内保存明清四合院,代表建筑包括杨家大院(明末清初)、王家大院、先生院等,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石碾收藏达128个,被基尼斯认证为“世界之最”;中幡花会(明洪武年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古石碾,其中有道光18年,光绪13年、33年的古碾。2008年,水峪村进一步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实施了“百座石碾文化展示村”建设工程。共修复安装整理石辆278盘”,获得世界基尼斯收藏石碾数量之最证书,水峪村成了知名的百碾村。</p>  <p class="ql-block">穿村而过,是古代客商自西季为向进京的通道。这就是唐末刘仁恭父子在此修筑古商道。</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商道前行,一块刻着“水峪古商道”的石碑映入眼帘。这里曾是进京要道,马帮驮着煤炭山货往来不绝。</p>  <p class="ql-block">水峪古商道以村西刀背秀为节点,向西北通过崇山峻岭连接山西,向东南从豹井沟爬小西岭,蜿蜒曲折萦绕村域。</p>  <p class="ql-block">水峪古商道绵延50里,绕茫茫南大岭而奔长沟峪,可抵房山、可进良乡,可入京城。</p>  <p class="ql-block">在没修国道之前,这里是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路,图槟滴铺众多一当时山里的煤炭、毛皮、各种干鲜果品被骡马驮出,带回来粮盐、布匹、糖、针线和京城异闻。</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有深厚的耕读文化传统,历史上文人辈出,先生院、学坊院、德善堂无不充满文化气息。2012年,水峪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录。</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东瓮桥横跨溪流,桥头石碑记述乾隆年间村民筑桥镇洪的故事,“宁水”二字寄托着安宁之愿。</p>  <p class="ql-block">东瓮桥,诗人有云:“水起千波动,峪深百鸟鸣”!古代的水峪,东河之水 势大湍急。</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村里人为镇洪水而修瓮桥于此,瓮桥正中有一石匾,刻有“宁水”二字,凝聚着村民的美好愿望:抚水安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瓮桥正中正对远处巍峨耸立的纱帽山。传说,古人经过东村时,皆站在拜山石上,鞠躬屈膝对纱帽山参拜,祈求好运和吉祥。村里民谣有云:“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迁”。</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现有古树4株,包括1株丁香、1株银杏、2株国槐,分别位于东瓮桥、娘娘庙、大槐树街广场3处,对古树及其生长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瓮桥丁结、公孙祈福、老槐话古三处景观节点。</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中古迹星罗棋布:娘娘庙始建于康熙年间,供奉九莲菩萨,祈子护安。</p>  <p class="ql-block">水峪娘娘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侧殿两间,娘娘庙所供娘娘是“九莲菩萨”,传说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是水峪最古老的建筑,那时由于大山深处,医疗条件恶劣,许多村里人死干“天花”等病,所以村人建庙求子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原名李彩凤,出身于河北漷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河北漷县人。做了太后以后,大力做慈善,修桥补路,广修佛寺(如慈寿寺、万寿寺),人称“九莲菩萨”。</p>  <p class="ql-block">水峪娘娘庙立柱横梁上有彩色绘画,行云游龙。庙中院落有株银杏树,又粗又高,枝繁吐茂、显示着娘娘庙的灵性犹存。当初庙内还有口百斤重的铁钟,那声音浑厚有力,声传几十里。</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外右侧有一棵千年古槐,名叫“安家槐”,水峪流传着一句老话:“先有大槐树,后有水峪村”,相传国槐是水峪村的老祖宗,</p>  <p class="ql-block">这棵千年古槐,虽经雷劈,火烧,斧砍,依然顽强地站在那里,与高耸入云的纱帽山遥相呼应。她身上凹凸不平的密码含,有无数水峪村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信息,它是山西的种,是山西的根;老槐树的枝枝吐吐是对山西黄土地的思念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是村子当中一处类似于核心景点般的存在,该景点还有个别名,当地人也喜欢将它称之为学坊院。</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水峪村的杨玉堂和其父经营了八座煤矿而成为巨富,于是雇佣三十几名匠人,历时三年,盖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学坊院。因其形似古萧,萧发商音,又称萧商院。</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按阴阳五行而设计,门楼巍峨高耸,主体雄浑古朴。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左右对称,白石矶层层排列,井然有序,更有门鼓“仁兽”麒麟守门,标志着大院主人在当地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有梅兰竹菊、五福临门,隶字花卉,雅致高贵,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宅院的结构模式,以北方风格为主,建造材料多数都是用石头进行堆砌的,门上还有雕刻清晰的字迹,多数都是福寿禄等吉祥含义。</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水峪火红热闹起来,一桩桩新宅院应运而生,百年的物质积垒,使水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态住宅环境。</p>  <p class="ql-block">虽经进三百年的沧桑雨雪,现东村仍存古宅百余套,房五百二十间,古宅分三合四合,风格自由灵活,随山就向,高低错落,因地制宜,石块垒墙,石板封顶,木质框架;只有门楼有砖,有雕刻,有的有门罩,上有彩色岩画,或荷或兰,预示主人高贵,子孙俊秀。宅院今日虽人稀清幽可仍充满阳光月色。</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蜿蜒的石巷间,两侧是斑驳的石墙与低矮的拱门,脚下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间野草轻摇。</p>  <p class="ql-block">几座石砌门楼静静伫立,门楣上刻着院号,其中一座写着“71号院”的老宅前,我驻足凝望,仿佛听见了昔日学堂里朗朗书声。</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残破的老屋窗棂半塌,却仍透出当年匠人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此刻阳光斜照,将整个村落染成暖色,我们站在高处回望,只见青瓦连绵,山势环抱,宛如太极图中的阴阳流转。</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水峪村,2012年12月17日,水峪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村落现为房山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2012年获评“北京市最美丽乡村”,以生态农业、民俗旅游为特色,保留古宅院落和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此行虽短,却如读一册厚重乡土志。历史未远,风物犹存,水峪村正以它沉默的方式,讲述着属于深山的永恒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