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萨苏《巍巍朝阳 黑土脊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大连池地区抗战纪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五大连池市朝阳山的抗战故事也算了解了一些,但是冲着作者萨苏的名气,还是打算将他的这部著作读完。读前半部分的时候,一度想放弃,其原因将在这篇文字的最后有所交代。读到后半部分觉得渐入佳境,到最后竟有些爱不释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良心话,该作品称得上是优秀的,至少是在同题材的作品中称得上上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其空间上的大视角。以往关于朝阳山的抗战叙事,往往局限于朝阳山,甚至很少提到五大连池(原德都),根本看不到五大连池地区这样的概念。而萨苏在这部《纪实》中不仅提出了五大连池地区概念,而且将其定义得范围广大,东到下江(松花江下游),南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甚至更南面的泰来一带,西到呼伦贝尔,北至中苏边界。不仅如此,萨苏还把视角扩展到中国的全面抗战,扩展到前苏联的远东,甚至是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从而深刻地、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特别是第三路军朝阳山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其时间上的大跨度。第三路军的成立和朝阳山抗日根据地的建成是1939年的事儿,但萨苏的这部《纪实》几乎记述了“9•18”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全过程。开始读到发生在1931年11月的“江桥抗战”和驻防克山的抗日爱国将领南廷芳时,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当时的德都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克山,但我还是觉得有些牵强,当我读懂了萨苏的“五大连池地区”之后,便觉得顺理成章了。从“江桥抗战”写到东北义勇军在该地区的抗战活动,从抗联最早活动在“下江”地区写到抗联“西征”,从抗联三路军的成立、朝阳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重点写三路军的抗日斗争,从三路军的辉煌战绩写到不得不退入苏联境内,从东北抗联教导旅写到抗战全面胜利,“十四年”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同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是其叙事上的文学性。在个人的阅读生涯中,有一个不知是优点还是缺点的习惯,在许多阅读场景往往会模糊题材与体裁的区别,特别是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当成了历史,刻意在作品的蛛丝马迹中间追寻历史的真实性。而读到《纪实》这样以文学样式叙述历史的真人真事的时候,表现的适应性极差,存在类似杞人忧天的担心,担心文学语言、文学表现手法是不是会冲淡历史的厚重——当然,这样的担心只是自己的浅薄而已。萨苏《纪实》的写作手法用作《跋》人马骏的话说是“以文入史”,我相信这样的写法增加了许多可读性,一定会争取更多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是其感情上的带入感。对于家乡人,有许多朝阳山抗战故事耳熟能详,如“平康德”战斗、田家船口伏击战、“铁孩子”史化鹏、老道窝棚惨案、马鸿图惨案等等,再次在《纪实》中重温这些故事时,从作者饱蘸感情的笔触中,让我们对抗日英雄们的敬佩之情更加入脑入心。我是在泪眼模糊的状态下读完抗联三路军被服厂女兵金玉坤故事的,其间不仅读到了当年抗联战士的艰辛,更读到了人间的大爱,我觉得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什么叫大爱无疆,抚养金玉坤女儿成人的那些人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们为了保护抗联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甚至全家几口人的生命——怎一个“爱”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是其资料上的多元性。在读此书之前,也曾听说过有人讲萨苏其人因为有在日本居住的背景,所以与国内其它学者相比著作中有较多的来自日本人的资料佐证。在本书中也确实多有来自日本国的档案资料,但我个人觉得也不应该在资料使用方面谈“日”色变,但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认真的甄别、比对、校验,排除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及其单方面的战争宣传需要而造成的虚假之后,多元的资料占有和使用却是写作的特殊优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北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党中央失联状态下进行的,是在冰天雪地条件极其艰苦状态下进行的,是在被许多国人很长时间内无法得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他们或它们不是孤立的篇章,而是全国抗战和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不可缺失的一环。我们为在这一“一环”中创造了可歌可泣历史的人们点赞,也为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篇章的《纪实》作者点赞。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忆起为将八年抗战史修正为十四年抗战史的呼吁者,更不能不忆起对这一修正起决定作用的决策者,我们也为他们点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会毫无瑕疵,这部《纪实》也不例外。依个人的浅陋之见,至少在以下方面是存在改进和提高空间的:一是一些说明、议论性文字的重复出现;二是古今地名的混用,缺失统一性,同时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名、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缺少必要的交代;三是排版印刷过程中的校对环节太过粗糙,特别是许多人名、地名、时间等关键性词语的错误不仅造成阅读上的困难,也可能让读者产生混乱之感。我们期待不远将来会有更加精进的再版出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