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紫禁城东六宫之南的红墙外,远远望见那座被岁月静静包裹的院落——斋宫。雍正九年,皇帝为保皇权安稳,将原本设在天坛的斋戒之所迁入宫中,在明代旧殿的基址上建起这座肃穆的庭院。从此,大祀前两日,皇帝在宫中斋戒,前一日才移驾坛内。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一场权力与信仰的重新布局。宫禁深处的静默,自此也多了一分庄严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走进前殿,抬头便见乾隆御笔“敬天”匾额高悬,字迹沉稳有力,仿佛仍在低语着那个时代的政治信念。殿内藻井层层叠叠,龙凤纹饰鎏金雕刻,在幽微的光线下流转生辉。这是故宫现存最精美的藻井之一,每一根线条都像是凝固的礼乐,诉说着帝王对天命的敬畏。我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脚步声,轻却坚定,踏过青砖,走向祭坛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平日紧闭的斋宫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举办“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期2025年1月7日至2026年1月4日,我有幸踏入这片久闭的庭院,看展柜中静静陈列的展品,展品分“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部分展出。</p> <p class="ql-block"> 熟悉一下这组古玉器,从右到左依次是唐代的白玉勺,唐代的白玉献宝图方带板,明代的白玉灵芝福寿纹执壶。最下方的这两块玉佩分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公元1115~1234年)时期的白</span>玉牡丹纹“玉逍遥”<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白玉“春水”图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唐代以后,对称图案常常出现在玉雕设计中,如对鹤、对鸟、对称的花卉等,一般所用玉料较好,常常表达和谐祥瑞之意。《金史》“與服”记载有“妇人……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下钿于上,谓之玉道遥”,故此类玉器应称为玉逍遥,为金代贵族妇女头巾上的玉饰。)(“春水”一词来源于金代贵族春天到郊外的“如春水”狩猎活动,即用海东青(鹳)抓捕天鹅或大雁。海东青是一种身材较小而又敏捷凶猛的鹰隼,主要特征为“小而健”。辽、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十分享爱这种用海东青捕鹅或大雁的狩猜活动,金、元玉器中多有表现,称为“春水玉”。)</p> <p class="ql-block"> 下图左上边的是明代的白玉双立人耳炉,下边的是宋元时期的青玉飞龙纹耳杯。</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插屏: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插屏正面浮雕采玉场景,八名采玉人沿石阶行走,一人策杖在前,其后六人或抱、或抬、或推车、或肩挑玉石相随,另有一人已近高处城楼,似在叩关。背面镌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题诗《和阗玉》。</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山子顶部和背部保留子玉皮壳,呈大面积桂花黄色及褐色。正面采用减地高浮雕技法,琢采玉情景:两名维族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长绳盘于腰后,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题诗《于阗采玉》。二人所搬的玉石下方阴刻水草纹,说明此件玉山描绘的是采集和田玉子料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这件玉雕中,山峦叠嶂,飞瀑如练,几位人物忙于其间,或搬石,或提物。他们的身形虽小,却姿态生动,仿佛正忙着采玉。</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瑞石古洞白玉山子:该作品以白玉材质雕刻而成,山子造型古朴浑厚,构图注重透视效果,展现了清代玉雕工艺的典型特征。 该作品融合了传统山水画与玉雕技艺,通过透雕和圆雕技法,将瑞石古洞的意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构图注重层次感和空间感,体现了清代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白玉苏轼游赤壁图山子:乾隆时期对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不仅要求材质上乘,还亲自参与设计。这类大型玉山子多由扬州工匠制作,融合了文人画与宫廷工艺,成为当时陈设玉器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題青玉东坡游记图山子: </p><p class="ql-block"> 雕刻师以刀为笔,将山水的静谧与时间的悠远刻入玉石之中。我凝视良久,竟觉自己也走入那画境,脚步轻踏在山径上,远处的游船上飘来了阵阵丝竹声,耳畔响起东坡先生激昂豪放的吟诗声。这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方可以栖居的精神天地。</p> <p class="ql-block"> 碧玉山水图山子: 我忽然明白,清代宫廷对玉的痴迷,不止于材质的贵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人理想——即便身居庙堂之高,心中仍有一片可游可居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 清代玉料色彩丰富,玉具五色,清宫档案中有各种玉料的记录。《西域闻见录》记载:“叶尔羌,回疆一大城也……其地有河,产玉石子,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依据色泽,新疆和田玉料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五大类。</p><p class="ql-block"> 以下分别是乾隆款黄玉兽面纹双耳盖瓶:清(公元1644~1911年)、白玉子料、黄玉暗兽耳衔环方盖壶、白玉子料。</p> <p class="ql-block">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青玉双螭纹单耳衔活环龙首觥(gong)、乾隆款黄玉龙纹觥、乾隆御题青玉寒山拾得图山子、白玉子料。</p> <p class="ql-block"> 青玉双螭纹单耳衔活环龙首觥(gong)吸引了我的目光,龙身盘绕,腾跃于波涛之间,云纹翻卷,仿佛随时要破壁而出。两侧龙形把手栩栩如生,底部海浪汹涌,雕刻层次分明。这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力量的宣言——龙御四海,君临天下,而玉的温润,又为这份威严添了一分内敛的克制。</p> <p class="ql-block"> 青玉五老游山图山子:一幅玉雕山水中,亭台隐现,飞鸟掠空,人物或坐或立,神态自若。山脚下行人往来,仿佛正说着家常琐事。这画面让我心头一暖——再宏大的祭祀,终究是为了人间的安宁。帝王斋戒,不是为了远离尘世,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回到人间。</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青玉寒山拾得图山子,一块天然形态的玉石,淡黄与白色渐变如晨曦初照,其上刻有山水与汉字,笔意遒劲。它不像被雕琢,倒像是从大地深处自然生长而出。我读那几行字:竟然有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感觉,忽然觉得,斋宫的存在,或许正是为了提醒帝王:权力再大,也不过是天地间的一粒微尘。</p> <p class="ql-block"> 墨玉双耳出戟四足炉: 一尊玉象立于器顶,栩栩如生,器身布满几何纹与乳钉纹,古朴而庄重。象为祥瑞,象征太平,而几何纹则如天地经纬,暗合礼制之序。这件器物,像是把整个帝国的理想,都凝缩在了一方玉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 由此进入第二单元玉之礼:清朝礼制用玉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亦有损益。册宝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礼制内容之一。立国之初、册宝以金制作,康熙、乾隆时期兼用嘉玉,道光朝以后则专以玉为之,体现了和田玉在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地位。玉器不仅作为祭祀的供献品,也是各种典礼仪式中的陈设之器与雅乐重器。清宫旧藏大量以和田玉琢制而成的佛教造像和法器,在风格上兼具宫廷审美与民族特点,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白玉交龙钮“纪恩堂宝”:一尊瑞兽昂首挺立,威严雄壮,底座刻有红字,内容未详,却字字如钉,嵌入历史。它不只是一件装饰,更像是守护者,守着斋宫的静谧,也守着那段关于敬天与自省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碧玉龙钮“十全老人”印、碧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碧玉龙钮“梨花伴月”印,</span>这组龙钮玉印陈列于木盒之上,每枚顶部龙形各异,或腾、或伏、或回首,皆栩栩如生。金标注明名称与编号,仿佛在提醒我们:这些不只是艺术品,更是曾经参与历史运转的凭证。</p> <p class="ql-block"> 青玉于敏中书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册:纪恩堂是乾隆皇帝为纪念祖父康熙皇帝将其养育宫中的深恩而特意命名,共有两处,一处在避著山庄,一处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中提到:“圆明园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自。避暑山庄之纪恩堂,纪受恩之迹。名同而实异,文异而事同。”所谓受恩之迹,即指乾隆皇帝十三岁时曾随祖父康照皇帝来到避暑山庄,康熙皇帝安排他在万壑松风之侧室居住、读书,令其陪侍左右,对他呵护备至。乾隆皇帝即位后特书“纪恩堂”匾悬于此殿。 </p><p class="ql-block"> 这本古籍摊开于支架上,左页黑底金文,右页素玉墨字,书缘花纹繁复。那金色的封面在幽光中微微闪烁,像是藏着无数未被诵读的密语。我虽不能翻阅,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重量——那是礼制的文本,也是信仰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青玉蟠螭钮“宣文之宝”:一枚绿色玉印静置灰台,龙钮盘旋,线条流畅。红签金字标明其名,却未道其用。我凝视它,仿佛看见一位帝王在斋戒之夜,提笔批阅奏章前,轻轻按下印信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碧玉兽面卧蚕纹璧和白玉镇圭玉牌:璧为礼天之器,牌为记事之用。它们静静陈列,不言不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的秩序之美——天圆地方,礼乐有序。六枚玉牌各具形态,红标编号,灯光下玉质温润。它们虽小,却皆有其名,像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那些已逝的庄严时刻。</p><p class="ql-block"> (玉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玉礼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此组玉圭每件都雕琢纹饰,镇圭雕日月、北斗七星及山峰;介圭雕五岳真形图;瑑圭雕海水纹:琰圭雕锦地及十二章中的黼(fu)纹;谷圭雕谷纹;躬圭雕云纹人物图。另一面刻篆书器名,侧面刻楷书器名与“大清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 青玉雍正元年上孝端文皇后谥(shi)册: 深绿封皮的古籍,金龙盘绕,旁边玉圭静立。那书仿佛不只是纸墨,而是通往过去的门户。我仿佛听见诵经声在斋宫夜风中轻轻回荡,穿越百年,仍未散去。</p> <p class="ql-block"> 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夷则:这件特磬<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宫廷中和韶乐的核心乐器。演奏时以特制木槌轻击,音色清越悠扬,与镈钟形成"金声玉振"的听觉效果——钟鸣宣其声,磬响收其韵,为仪式赋予庄严神圣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百年大展的环境下,这件特磬的意义远超乐器本身。它既是乾隆帝崇奉儒家礼乐教化观念的物质体现,也是清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新疆玉料与苏州工艺的结合,恰是大一统王朝气象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从商周石磬到清代玉磬的演变,从"八音之石"到皇权象征的升华,它串联起中华礼乐三千年的传承脉络。今日重展于公众眼前,那温润的玉质与隐约的乐韵,仍在诉说着"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古老智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 白玉牺尊</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題碧玉龙尾觥</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碧玉夔龙纹兽耳簋(gui)式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玉佛造型,左边绿玉佛端坐,双手合十,衣褶如水般自然垂落。那庄严的神情,让人不自觉放低;中间的青玉嵌石无量寿佛头戴华冠,身披璎珞,背有繁复光环,绿金交织,神圣庄严,莲花底座托起整个身形,仿佛从净土中来,为这斋戒之所增添了一丝超然的气息;右边两尊佛像一立一坐,立者手持莲花,衣袂飘逸;坐者合十盘膝,发髻精致。他们不属斋宫原设,却在这特展中静静伫立,仿佛也在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静修。</p> <p class="ql-block"> 这分别是白玉观音、白玉布袋和尚、青玉布袋和尚。</p><p class="ql-block"> 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时后梁高僧,常以杖负布袋进入街市。清宫旧藏唐卡所绘布袋和尚大腹便便,周围有童子围绕嬉戏,与汉地大肚弥勒佛的形象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青玉僧帽壶和白玉僧帽壶:僧帽壶因形似僧帽而得名,与藏传佛教渊源颇深。瓷质僧帽壶创烧于元代景德鎮,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所烧甜白釉、鲜红釉、青花僧帽壶名冠一时,为明清宫廷珍藏,清亦有仿烧。僧帽壶多见瓷质,以玉为之极为罕见,这是乾隆用和田玉仿前朝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几幅是佛教法器 </p><p class="ql-block"> 乾隆款青玉佛钵:</p> <p class="ql-block"> 青玉铃、杵:铃.柞均为佛教法器,配套使用。此套玉质铃.杵装饰繁缛,雕琢精致,为乾隆时期佛教法器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青玉嵌白玉团寿字高足供碗</p> <p class="ql-block"> 碧玉莲瓣式供托</p> <p class="ql-block"> 青玉描金七佛图钵</p> <p class="ql-block"> 白玉八宝,青玉五供。</p> <p class="ql-block"> 清代流行鉴古,也崇尚仿古。清宫旧藏仿古玉器中,既有造型仿古,也有纹饰仿古、风格仿古及仿古意者,除极少数用于仪典活动外,多数已褪去古物的礼制与厚重,趋向装饰性与世俗性。对仿古玉器的关注和推崇,也直接反映了乾隆皇帝博雅的慕古情怀。下面是几组原型礼器和仿古玉器。 </p><p class="ql-block"> 青铜祖辛卣(you):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乾隆款白玉兽面纹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 错红铜狩猎纹豆: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青玉百兽纹豆:玉豆仿《钦定西清古鉴》青铜“周百兽豆”而制。器盖及器身满饰浅浮雕百兽及猎人,盖里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阗绿玉百兽豆》。</p> <p class="ql-block"> 青铜亚若觥(gong):器盖: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器身: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乾隆款青玉六出戟觥</p> <p class="ql-block"> 青铜善面纹出戟方觚(gu ):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白玉寿字兽面纹出戟方觚</p> <p class="ql-block"> 仿周召夫鼎:步入展厅,一件四足方鼎赫然入目,古铜色的器身布满兽面纹与云雷纹,绿锈斑驳,尽显岁月沧桑。它无声地矗立,却仿佛回响着三千年前礼乐齐鸣的庄严时刻。玉器之美,在此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 白玉礼乐图杯:</p><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玉杯伪宋代礼乐图杯而制,以女子形象为耳,头部插梳,双手扶杯沿,坐于玉杯底沿杯壁上升的云朵之上。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清代仿宋礼乐图杯,一为白玉,一为碧玉,均有“大清乾隆伪古”款。</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白玉仿古连环:此器合在一起为一个完整玉环,从中间交错剖分开后为两个相套的环。环外浮雕四个兽面和两个方形凸起。环内剖分平面上,阴刻填金“乾隆年制”及乾隆御题诗《咏开合玉环》:“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玉之雅</p><p class="ql-block"> 清代宫廷玉器注重风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与仿古制作为最,多以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玉质文房用具造型异彩纷呈,雄浑古朴、清新雅致、繁缛华美兼而有之,装饰纹样亦充满文人闲雅之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乾隆时期,文人雅士追古、嗜古之风尤盛。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既是对文人尚古、慕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其追求古朴风雅之美和“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境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是青玉龙钮“抑斋”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白玉炼药仙人图山子</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碧玉竹溪六逸图笔筒:器身采用通景构图法。六位老者或赏画、或饮酒、或讨论、或观景,神态各异,两名童子执壶倒水。空白处刻“竹溪六逸”四字。笔筒口沿一周刻乾隆六十年(1795年)御题诗《题和阗玉竹溪六逸笔筒》。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居于泰安府徂徠(cu lai )山下之竹溪,每日纵酒酣歌、吟诗作画,世称“竹溪六逸”。</p> <p class="ql-block"> 白玉松鹤图笔筒</p> <p class="ql-block"> 白玉石室藏书图笔筒</p> <p class="ql-block"> 白玉“三事”:炉、瓶、盒是文人雅士几案上的常用陈设,三件成组搭配,被称为“三事”,为焚香器具,具有祛味驱邪、散发香气的功用。炉用于燃香:瓶放置铲、箸,用于铲除香灰和夹取香料;盒存储香料。“三事”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兼具陈设功能,是清代宫廷常见器物。</p> <p class="ql-block"> 白玉桥形笔架:那温润的玉质与渔船的造形,线条流畅,古朴典雅,仿佛仍带着温度。它静静立于深色布面之上,不喧哗,不张扬,却自有气度,这是内敛的修行。真正的庄严,往往藏于无声处。</p> <p class="ql-block"> 白玉寿字洗:玉洗琢为如意形,浮雕半圆形团寿字,其下为深色青玉如意形镂空洗座和夔龙足洗架,玉色由浅至深,造型新颖。此洗寓意吉祥,应为宫廷喜庆、祝寿场合所用。</p> <p class="ql-block"> 雍正款白玉洗和青玉鹅式砚滴</p> <p class="ql-block"> 白玉山峰形笔架</p><p class="ql-block"> 青玉龙纹管掐丝珐琅斗狼毫提笔和白玉凤纹管碧玉斗马鹿毫提笔</p> <p class="ql-block"> 白玉灯右观书图砚屏和白玉山水渔樵图插屏</p> <p class="ql-block">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它最初是古人日常挠痒所需的爪杖,背痒时手无法触及,便以杖代之。其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回头即能够遂心如意”,遂得其美名“如意”。清代宫廷王如意选材精良、雕琢细致、寓意吉祥,主要以龙、风、蝙蝠、寿字、卷云、灵芝、万年青、莲瓣、牡丹、松树、桃实、梅花等吉祥纹饰或组合纹饰为题材。</p> <p class="ql-block"> 青玉盆玉石荷花盆景和红釉筒式盆碧玉万年青盆景,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如此的美好和奢华,连盆景和花卉都是玉石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玉之巧</p><p class="ql-block"> 清宫赏玩用玉是供品鉴、摩挲、娱乐的玉器,如各式玉料上佳、雕工精巧的和田玉摆件,收纳于盒、屉、匣、函中的小件玉器、以及围棋,象棋、双陆等消道品。乾隆皇帝在政务之余,与玉为伍,真实触及山川精华,体验天人合一,达到赏玩玉器的最高境界。清乾隆、嘉庆年间,一批中亚、南亚、西亚至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传入宫廷。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痕都斯坦玉器,学术界称之为伊斯兰玉器。</p><p class="ql-block"> 以玉为媒介的交往,反映了清与城外地区的艺术交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以下是痕都斯坦玉的精品供我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这组月令组佩,以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每个月令佩均为花瓣形。中间圆形花蕊中心为六环式活心,可转动,雕琢方法为镂雕工艺中的一种绝艺。圆形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图案;另一面雕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分别为黄钟、大昌、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昌、无射、应飩,对应十个花瓣形月令花佩。花瓣形佩一面雕梅花、杏花、桃花、芍药、石榴、荷花、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十二种花卉,另一面雕相对应的阳文篆字,即梅蕊传香、杏林吐艳、湘桃献媚、芍药翻红、安石月晖、瑞荷清丽、葵心向日、桂鄂飘香、金菊庄严、芙蓉烂没、宝珠焕彩、仙子凌波。</p> <p class="ql-block"> 玉象棋和玉围棋</p> <p class="ql-block"> 玉双陆棋;双陆棋由块双陆板和30枚双陆子组成,木板的两个长边备有一排12个“梁”标,左右各6个,故名“双陆”。两人相博,挪骰子按点行棋,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p> <p class="ql-block"> 小鸟旁边,几件小品错落有致,装饰精巧。它们不争不抢,却自有其位置。就像斋宫中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陈设,都在无声中诉说着秩序与和谐。它们被置于黑色展台之上,灯光柔和,映出玉石温润的光泽。我不禁想起古人以玉比德,牛耕于田,花绽于野,皆是自然之序,而帝王斋戒,亦不过是回归本心的一种耕作。</p><p class="ql-block"> 以下分别是白玉衔竹枝双鸟、白玉鹌鶉盒、白玉立象、乾隆款白玉卧马、白玉鸭、白玉荷叶螺蛳、乾隆御题白玉卧雀。</p> <p class="ql-block"> 白玉螳螂蝠桃:桃白玉质,玉中有大片绿色。桃上半部雕琢一具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巧妙利用玉中自身所带的翠绿色雕为桃叶、枝梗,桃枝上圆雕一只螳螂。清宫旧藏和田玉中,这种白玉中带有鲜艳绿色的玉料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青玉白菜式花插</p> <p class="ql-block"> 白玉渔船</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白玉双蝶盒:盒长方形,圆角,边缘弯曲似花瓣形,子母口相合。盖面及底浅浮雕阴刻双蝶相对图案,中心蝶首相会处有镂空,蝶翅舒展,造型精美。盒边缘阴刻“乾隆精玩”篆书款。“蝶”同音“耋”,有长寿之意,双蝶亦有喜相逢之意。</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双檠(qing)烛台:这件青玉烛台是进入清宫的早期莫卧儿玉器之一。乾隆皇帝赋诗《咏痕部斯坦玉灯檠》并镌刻于盘内,随后,皇帝下令苏州玉工以和田玉仿制了一件双檠烛合。乾隆在诗中云:“痕都斯坦制玉极精巧,回人善贾音,每携其器,至叶尔羌市易向,得其玉灯檠,曾题以句,慈用和白玉仿为之。”</p> <p class="ql-block"> 白玉乾隆御笔《天竺五印度考讹》册</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墨瓶笔室:此器由一个罐形墨瓶与管形笔室组成,以一块整玉雕琢而成。瓶盖面、肩部浮雕宽花瓣纹,肩部与管形笔室间的连接面上浮雕茛苕叶纹,管形笔室密闭的一端雕作花蕾形。墨瓶笔室是印度文房用具,造型独特。此器被送入清宫后,乾隆帝为之赋诗、配紫檀木匣,木匣盖顶镌刻乾隆三十三年)御题诗《咏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花叶纹桃式镜和痕都斯坦青玉花叶纹镜背</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花卉纹经架</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花卉纹柄皮鞘匕首</p><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嵌宝石柄金鞘匕首</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火药桶:器身呈角形,上下两端均浮雕花叶纹。器身一侧附铜镀金装置,与上端玉轴组合使用。桶身内掏膛,可盛装火药。火药桶是17世纪后中亚、南亚地区常见器型,在细密画中多见佩于贵族腰间。</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花叶纹剑柄</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描金花卉纹剑柄</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盖罐、<span style="font-size:18px;">痕都斯坦青玉花叶纹勺、</span>痕部斯坦青玉双耳遂瓣碗和痕都斯坦白玉花叶纹军持(“军 ”为梵话音讯,有“顺”“水服”之意。原为印度的一种日带生活用具,后成为佛教徒云游四方时用于饮水、净手或饭后漱口的器皿,随佛教传入中国。军持以陶瓷、金属质厨多,以玉为之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菊瓣式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 痕都斯坦白玉六瓣花卉纹盒、</span> 痕都斯坦青玉嵌金花叶纹菊瓣式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痕都斯坦白玉碗、</span>乾隆御题白玉花耳活环洗、<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御题白玉荷叶式洗。</span></p><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白玉双耳碗:碗琢为四瓣花式,两侧各垂一花蕾为耳,碗底浮雕一朵盛开的四瓣花,花瓣交叉叠覆,外缘微卷,内壁阴刻楷书乾隆(1774年)御题诗《咏痕都斯坦四照花玉洗》。此碗玉质坚亮,造型极美,在诗注中,乾隆皇帝把它比拟为“蝉翼”,以形容其细、薄、轻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嵌宝石执壶</p> <p class="ql-block"> 痕都斯坦青玉嵌金银宝石长颈瓶:长颈瓶是伊斯兰地区广为流行的器形,以金属器居多。细密画中常见贵族男女右手执长颈瓶、左手执杯,因此推测长颈瓶作为酒器使用。画里还见以长颈瓶盛装玫瑰水,不仅日用,也用于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玉之用:</p><p class="ql-block"> 清代宫廷对和田玉的日常使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以玉为饰,源于对美的追求。儒家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与玉的自然属性相比附,玉被赋予五德或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王”“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想深入人心。清代玉质饮食器主要包括碗、盘、壶、杯、箸、匙等,既有精雕细琢者,亦有成批量制作的光素盘、碗等。和田玉饮食品的小规模制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规模制作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于乾隆 帝七十寿诞(1780年)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白玉扁方、白玉喜字翎管和子刚款白玉龙纹簪。 </p><p class="ql-block"> 扁方也称扁簪,是满族妇女梳扎“两把头”的必备饰品,对整个发式的固定成型起到关键作用。清宫旧藏扁方材质多样,有玉、翡翠、金、银镀金、玳瑁等。</p> <p class="ql-block"> 白玉双螭形佩、白玉夔(ku i) 龙纹“太极”佩</p> <p class="ql-block"> 白玉螭龙纹合符佩</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组玉香囊,此前从未见过,没想到在这里还能有这种机会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白玉双鱼形香囊</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白玉三足图香囊:香囊以透雕水纹为地,雕福、禄、寿三星,足底刻纂书“乾隆年制”款。此器壁薄而均匀,雕琢精美,采用牙雕中流行的薄透锦地法,极具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 白玉莲花纹香囊</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白玉山水人物图香囊</p> <p class="ql-block"> 白玉龙首带钩、白玉五蝠捧寿纹帶扣、白玉带扣。</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青玉执壶和乾隆款青玉带托三螭纹杯。</p> <p class="ql-block"> 白玉螭柄扁圆执壶和道光款白玉执壶(道光元年(1821年)颁发谕令:“着交和阗、叶尔羌办事大臣等,将此项每岁应进贡玉,暂行停采。”停止了历时六十多年的清代玉贡。这件玉壶白如凝脂,琢磨精细,在处于玉雕低潮的道光时期,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鼻烟壶为清代所特有,随着西方鼻烟的传入而流行。其材质多样,以玻璃、珐琅、玉石居多,存世颇丰。鼻烟壶虽然仅是盛放鼻烟的容器,个头亦小,但设计、制作一丝不苟,清代晚期还发明了独特的内画技法。</p> <p class="ql-block"> 白玉勾云纹兽面衔环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 白玉五蝠捧寿纹圆盒:玉盒盖面浮雕五只蝙蝠,中心篆书团寿字。“五蝠”谐音“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团寿字周围环统五蝠(福),有“五福捧寿”之意,寓意多福多寿,是祝寿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纹饰。</p> <p class="ql-block"> 青玉杵和青玉臼</p> <p class="ql-block"> 青玉兽面夔龙纹唾孟</p> <p class="ql-block"> 青玉龙凤纹渣斗:渣斗又名唾盂,造型来源于瓷器。清代渣斗材质多样,包括瓷、玉、漆、玻璃、珐琅、银质、木质等,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实用功能下降,陈设功能提升。</p> <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是东方美玉的主要产地。新疆和田玉,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当珍贵的玉石与深厚的文化相关联,它们既是礼制的缩影,承载庄重与威严;也是生活的折射,体现人文与习俗;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见证辉煌与认同。</p><p class="ql-block"> 宫墙深处的静谧,自此浸润着和田玉般温润而庄重的气韵,仿佛每一块石料,都蕴藏着昆仑山巅的雪意与玉脉的灵光。</p> <p class="ql-block"> 光影流转间,玉石泛着柔和光泽,仿佛能照见匠人手中刀锋的每一次游走。我驻足良久,看龙腾云起,观凤舞花开,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静谧与华美。这一日独行,不为打卡,只为在美玉的低语中,聆听一段属于中华文明的悠长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