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生(童年的记忆)二

桃源圣地

<h3>二·土屋微光<br><br>童年是一株被风推着走的浮萍,总在寻找一片安定的水面。我五岁那年,母亲牵着我和弟弟的手,翻山越岭踏进继父老村的土路上,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十来户人家,全村不超过百人。所谓家,原是财主家的杂屋,低矮、爷爷早年逃荒时用几枚铜钱换来的避难之所。土墙斑驳,屋顶的茅草在风中颤抖,却成了我们几代人的巢。一九六五年春,母亲携我与幼弟踏入门槛时,但见两家人挤在三间矮房里,牲畜的气味与炊烟混杂,竟织成了一种奇异的、名为“家”的气息。我们一家四口蜗居一室,勉强容下两铺板床。弟弟虽小我四岁,却生得壮实。某日他跃上我背,我竟不堪重负,来了个嘴啃泥。初始岁月里,唯有奶奶是温热的存在。她的小脚在泥地上踏出细碎的声响,如同安稳的节拍。咧着没门牙的嘴 教我说方言 ,我学她说话,模仿她的叹喟:“人呐,就像地里的荞麦,看着瘦土,也要抽穗。”不足两月,我已操得一口流利乡音。奶奶笑时,眼角的皱纹便聚成一道道田垄,里面仿佛能种下希望。然而不过一年光阴,一场大病便卷走了她。请来的郎中摇头而去时,我方知人的性命比风中茅草更脆弱。庇护既逝,童年里唯一的光亮骤然熄灭。村里的孩童立时识破了我的外来身份。他们围着我唱:“野苗苗,随风飘,不姓张来不姓赵。”母亲为让我落地生根,将我的姓改为继父之姓。然欺凌未尝稍减,反添了屈辱——我竟连生父所赐的姓氏也守不住。名姓可改,血脉中的异质却如额上刺青,永难磨灭。村学设在邻村一处颓垣中。先生是个清瘦青年,眼底藏着不易察觉的忧惧。因着“地主”成分,他教书时总似惊弓之鸟,声音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什么。教室里无桌无椅,我们以地为席,以凳为案。课本唯有一册《毛主席语录》,墨香混着泥土的气息,竟成了最初的知识滋味。先生教毛笔字极耐心,握着我颤抖的手,一撇一捺地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那时不知,他教我们书写时,实是在书写自己最后的尊严。文革风起,学校停办。教书先生被列为批斗的对象 。再后来,听说他经受不住折磨自缢了。学堂从此寂静,我们的铅笔头再无人拾起。每日晌午归家,锅灶早已冷清。兄长敏捷,总将残饭刮净。我揭开锅盖,唯见暗红的薯块寂然卧底,如一颗颗凝固的血泪。委屈的泪水滴入铁锅,发出“滋滋”轻响,竟是我童年里最清晰的记忆之音。许多年后,我走过无数城镇,住过各式房屋,终在某个雨夜蓦然醒悟:那间挤迫的土屋,那些半饥半饱的光阴,原来早已在我血脉中筑下永不倾颓的宫殿。奶奶的乡音、先生的毛笔字、锅中的红薯,它们混合成一种奇异的养分,使我这株“野苗苗”终于在岁月的打磨中,长出了自己的根系。土屋虽颓,星光曾入;薯饭虽涩,滋养暗生。人的性命确如麦苗,即便落在贫瘠之处,也要向着微光,挣扎着抽穗扬花。<br>七律·微光<br>土屋残垣岁月悠,曾经避难过春秋。<br>泥墙破漏风常入,板榻挤挨身共留。<br>奶奶音容如旧梦,先生笔墨似新愁。<br>薯香伴泪童年忆,化作微光心底浮。</h3>